
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并將“針對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制約,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作為完成好2025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的關鍵環節。這表明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不僅是推動新興產業“立得住”和傳統產業“穩得住”的重要舉措,還是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的有效途徑。
回顧世界經濟發展史,新舊動能轉換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進程。由于勞動力成本上漲、投資邊際效率遞減、資源環境承載力減弱,我國以增量擴能為主的規模速度型的動能基礎趨弱。只有轉向以創新驅動主導的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實現經濟發展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才能推動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演進。因此,只有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使新舊動能形成互補和協同效應,才能減輕發展方式轉型、結構調整帶來的陣痛,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基礎,增強經濟韌性和適應性,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促進經濟保持回升向好勢頭。
新動能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呈現出技術更迭快、業態多元化、產業融合化、組織網絡化、發展個性化、要素成果分享化等新特征。培育新動能,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主線,積極推動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搶占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要加強基礎研究,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創新。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要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要堅持因地制宜原則,走特色鮮明、差異化發展的路子,防止一哄而上、盲目跟風和“內卷式”競爭。
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既要積極發展新產業,也要注重運用前沿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使傳統產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僅是推動經濟穩定增長、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而且能為新技術提供寬廣的應用場景,為新產業提供雄厚的人才、品牌和市場支持,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生長點。更新舊動能,必須摒棄“喜新厭舊”的思想,防止傳統產業“過度退出”,從而導致新舊動能“斷檔失速”。要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化瘀疏堵”,突破制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要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完善經濟政策工具箱,支持企業加快運用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提高制造過程生產效率,降低交易渠道流通成本,優化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促進傳統產業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不斷邁進,促進產業結構平滑轉型。
新舊動能轉換涉及利益格局調整和體制機制重構,必須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讓新動能的成長更加蓬勃、舊動能的更新更為順暢。要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為各類經營主體營造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良好發展環境。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在促進技術迭代和產業升級中的重要作用。要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促進各類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向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集聚。
經濟發展動能轉換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把握好“新”與“舊”、“穩”與“進”、“立”與“破”的關系,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促進經濟行穩致遠。
(摘編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