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企作為中國國民經濟的“壓艙石”和“穩定器”,要以服務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推動央企提升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優化塑鏈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在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中更好地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
[關鍵詞]央企供應鏈現狀;集成化;數字化;生態化" "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2.008
央企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基本覆蓋了我國全部的支柱產業。在國務院國資委2022年7月25日最新公布的央企名錄[1]中,我國可劃為央企的單位共98家,大約貢獻了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30%左右。2021年央企凈利潤持續快速增長,累計實現凈利潤15129.6億元,同比增長65.6%,比2019年同期增長43.2%,兩年平均增長19.7%。
央企作為中流砥柱,必須牢記使命,具備擔當精神、創新思維和變革意識。截止2021年年底,中國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央黨政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所管理企業中公司制企業占比97.7%,地方國有企業中公司制企業占比99.9%。
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是落實國有企業改革“1+N”政策體系和頂層設計的具體施工圖,對做強做優做大國有經濟,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將切實提升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在新的國際環境下,央企的地位更加凸顯。在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和重點方向上是最有力的擎旗手;在市場化和數字化方向上是最超前的踐行者;在生產組織方式上是供應鏈產業鏈最創新的變革者。央企要以服務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推動央企提升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優化塑鏈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在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中更好發揮支撐引領作用。
一、央企面臨的宏觀發展環境
(一)不確定的國際政治環境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動態調整,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由于央企所承擔的特殊使命和在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受到世界格局的變化影響巨大。依照傳統全球化分工模式建立起來的央企經歷著自主創新和獨立發展的轉型陣痛,對于央企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重新布局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社會職能和使命
除了穩定經濟外,央企還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使命。要帶活所在領域的產業鏈發展,增加社會就業,穩定經濟基本面。在補齊產業鏈短板和增加就業方面為國家紓憂解困。
(三)央企的支柱地位
國有企業是以人民為中心立場的堅定擁護者,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而解決發展問題和分配問題是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從發展和分配的角度來看,國有企業既是推動協調發展、提高富裕程度的經濟基礎,也是實現共建共享、促進社會公平的機制保障。
央企承擔我國大部分的國家支柱產業和國防產業,所生產的產品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需要更加完整化、體系化和現代化的數字供應鏈體系來保證國家使命和任務的完成。
二、央企的供應鏈現狀
(一)傳統計劃痼疾
由于受計劃經濟影響,大部分央企在供應鏈管理中,從機構設置、職能劃定到人才選拔都缺乏靈活性。設施設備大部分以自建為主,不關注社會資源的引入,對于現代化的數字供應鏈應用水平不高。且近年來的科研生產任務繁重,各大央企更加強調穩定當頭,歷史庫存越積越多,企業經營活力不足。大部分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仍然在等待觀望中步履維艱地緩慢前進。
(二)行業壁壘森嚴
大部分央企的產業布局事關國家戰略方向,受到保密管理的嚴格要求。由于所承擔的特殊使命以及用戶的特殊屬性,往往更加注重供應鏈安全,在質量控制上有著近乎苛刻的流程和程序要求。這對于強調產業規模和社會化效應的大部分現代企業來說,先進的管理手段和數字化統籌較難實施。
但是總有先行者正在對傳統的供應鏈模式進行顛覆性的改革嘗試,相信一旦獲得成功,這種模式將如一聲春雷,形成蜂群效應。
(三)文化離散不均
在央企建立初期,為了保證產業的穩定性,往往都會在同一領域做多個備份,后期得以保留的原因就是要鼓勵一定的市場競爭。然而一旦產品定型后,就再無市場壓力,所定型的產品基本上就是獨家供應的狀態,對于變革相對懈怠。不同的企業之間會出現管理水平上的差距,不同管理風格在供應鏈端的靈敏性也有差異。
三、央企供應鏈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性
打造現代化供應鏈體系既是企業實現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國家踐行強國戰略的剛性要求。在注重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的基礎上,強調供應鏈體系的現代化能力建設,是央企需要承擔的新使命和新責任。
(一)國家使命
回顧十四五,2021年3月,我國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在第三篇中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在隨后的第八章第二節中明確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總要求。
(二)降本增效
要建設現代化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必須要強調供應鏈安全,這是央企的立身之本,也是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根本任務。與此同時,更要強調供應鏈體系高效運轉。
(三)敏捷智慧
現代化的工業制造體系的建立,不僅需要大量研發能力和生產技術的持續提升,也需要相應的柔性供應鏈體系作為保障。現代化的供應鏈管理體系需要大量的數字化技術作為牽引,強調智慧和敏捷的供應鏈管理工具。需要原有的央企打造工業互聯網,提高數據的穿透能力,利用對大數據的積累和處理,在體系內發揮協同效應,利用IOT物聯網的追蹤和識別技術做到智慧敏捷供應,利用AR技術建設高效的質量控制能力。
(四)陽光合規
通過采購信息數字化改造,能夠讓一切都在陽光下進行。通過對流程的固化,減少了人為干預因素的影響,不但能夠提升供應效率,也可以使供應鏈體系依制合規。
四、方向建議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貫徹中國共產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貫穿到供應鏈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中,確保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引領保障作用,把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融入到供應鏈體系的建設過程中。
(二)集成化
供應鏈現代化建設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集成化統籌協調能力,通過集中的收集需求,增加規模化效應,采取統談統采的方式,以獲取更低的采購成本。同時將庫存資源集中管理,動態調整各客戶需求,可以降低安全庫存存量,通過逆向物流調劑部分客戶的冗余庫存,調劑給潛在需求方。同時將以新增需求作為管理重點,實時滿足客戶需求,以降低新采購總量,打通最后100米配送障礙,實現新生產需求的JIT配送模式,將供應鏈管理全部集成統籌在單一數據平臺之上。
逐步梳理歷史庫存,上傳數據平臺,并根據客戶的未來發展戰略,及時消減庫存,并在統一庫存資源平臺上發布,可以讓其他客戶選用,或者在收集歷史資源的基礎上,向原廠返銷。以消化歷史庫存,擴大資金存量。
(三)數字化
數字化已經成為了國家未來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并已經貫穿到國民經濟生產的各個領域。對于供應鏈現代化建設來說,數字化手段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打通數據通道,消除數據壁壘,利用短期和長期規劃兩種方案來解決數據貫通的問題。由于央企的特殊性和嚴格的保密要求,數據打通并非易事,但即使是單點打通也十分必要,要通過載體聯結,間斷性更新數據。具體可以利用云技術進行大數據計算,分析給出物流和調配方案,指揮供應鏈系統協調運力和安全庫存資源,并實時接收物流載具的位置信息,不斷更新大數據基礎計算的源數據。對于統一產業的數據鏈進行聯通,建立區塊鏈,形成統一的管理平臺和結算平臺。還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對于外場的售后服務場景做出疊加顯示,給出修理提示和云修支持服務。以上這些技術并不需要重新開發,要做的只是整合這些資源,形成統一的供應鏈數字生態。
(四)生態化
對于供應鏈體系建設來說,最終的目標就是形成業務生態系統。而這種生態恰如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必要資源一樣,如空氣,陽光和水,是現代化工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態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現有能力的不斷優化整合和迭代,培養用戶的依賴性,通過數字化手段,增加供應鏈的彈性和敏捷度。生態化的建設需要涉及供應鏈管理的各個方面,生態的建設者和推進者與客戶之間形成互相交叉的供需關系,并將信息及時地反映到數字化生態系統中,讓客戶可知,可讀,可見。
(五)兼顧產業鏈短板建設
現代供應鏈的建設不只解決了供應、物流和庫存等傳統供應鏈要素的整合和優化。同時,也可以及時梳理和發現供應鏈中的短板和風險因素,對于可能的風險供應渠道進行識別并采取避險措施,如加大緊急采購量、替代供應商的挖掘等等。更為重要的是,要為客戶尋找到解決方案,對于產業鏈中的短板因素,早識別,早布局。培養自主創新的有興趣的參與者,并通過智力引進和聯合研制等手段,縮短替代方案的研發周期,通過適當的投資拉動、補齊供應鏈中的風險短板,構建安全穩健的供應鏈體系。
(六)智慧彈性
數字化解決了數據的問題,但是對于供應鏈彈性的設定,就需要有經驗的配套人才給出準確客觀的數據,并通過大數據的計算,適時調整訂單下達時間,物流的配貨任務,根據客戶反饋自動計算出競爭供應商的份額,調整整體的庫存位置和庫存數量。智慧化的目的,就是要減少人為干預因素,讓系統自動做出判斷,實現智慧化、有彈性的供應鏈體系。
五、結語
基于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央企定海神針般的地位更加凸顯。央企要堅持系統謀劃、高位推動,聚焦維護我國產業安全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開門”辦鏈長,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集聚了上下游聯動的工作合力;堅持創新管理,立足央企產業基礎和優勢特色,構建重點突出、協同聯動的產業鏈組織管理模式,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合力攻堅,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堅持試點先行、示范引領,營造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高效運轉的產業生態,充分發揮產業基礎能力提升支撐者、發展方向引領者、協同合作組織者的作用。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規劃的指引下,央企要珍惜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肩負歷史重托,踔厲前進,在深入貫徹制造強國戰略的基礎上,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利用數字化手段,推動自身核心能力的建設,支持和創造現代化的供應鏈集成服務體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1]央企名錄:http://www.sasac.gov.cn/n4422011/n14158800/n14158998/c14159097/content.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