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選購食用油時,有沒有留意過食用油瓶身上的標簽?食用油的質量等級一欄會標注“一級”“二級”或“三級”。多數消費者傾向于選擇“一級油”,認為油的質量等級越高,就越有營養。這種想法正確嗎?
食用油的等級與精煉程度相關
成品食用油需要經過脫膠、脫色、脫臭等精煉步驟,去除其中的雜質、色素和有害物質,符合質量標準后才能進入市場流通環節,供消費者選購、食用。根據我國的相關標準,食用油的質量等級可分為1~3級。目前來說,市面上大多數食用油產品屬于一級產品。
食用油質量等級的判定依據為色澤、透明度、滋味、氣味、酸價(指中和1克油脂中游離脂肪酸所需的氫氧化鉀的毫克數)等指標。這些指標均受精煉程度的影響。精煉程度越高的食用油,其等級越高,透明度越高,色澤越淡,氣味、滋味也越好。
等級高的油不一定更有營養
判斷食用油的營養價值,要考慮其中的油脂伴隨物含量。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約占95%~99%),其他成分有維生素、甾醇、角鯊烯、酚類物質等。這些物質便是油脂伴隨物。維生素E、甾醇、胡蘿卜素等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功效,維生素D、角鯊烯等具有改善免疫功能的功效,可以幫助提高身體與病毒、細菌“作斗爭”的能力。
油脂伴隨物的含量,會隨著精煉程度的提高而降低。根據相關研究,精煉過程中的脫臭工藝對油脂伴隨物含量的影響最大。經過脫臭處理,油脂中的角鯊烯可損失55.4%,維生素E可損失52.14%,甾醇含量可損失34.5%。所以,等級越高的油不一定就越有營養。相反,等級較低的食用油保留的營養物質可能相對較多。
選油、吃油小妙招
那么,作為普通消費者,到底該買哪種食用油呢?其實,沒有哪一種食用油是“完美”的。下列幾條健康吃油的小妙招可供大家參考:
勤換油——不同種類食用油的營養成分各異,不同精煉等級食用油的優缺點并存。為了平衡攝入各類營養物質,建議日常更換食用不同品牌、種類、精煉等級的食用油。
選擇合適的烹飪方式——精煉程度低的食用油煙點較低,不適合高溫加熱,可以用來做涼拌菜、燉湯。精煉程度高的食用油煙點高,可以在油炸、炒菜時使用。
攝入不超量——攝入過量的食用油對身體有害無益,可增加肥胖、高脂血癥等疾病的患病風險。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每日推薦食用油的攝入量為25~30克。您可以使用限油壺控制食用油的用量,烹飪時盡量采用蒸、燉、拌等方式,減少油脂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