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個確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取得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其生成具有理論、歷史和實踐“三重邏輯”。從理論邏輯上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建黨學說為“兩個確立”生成提供了理論來源;從歷史邏輯上看,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經驗啟示為“兩個確立”生成提供了歷史積淀;從實踐邏輯上看,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兩個確立”生成提供了現實導向。
關鍵詞:兩個確立;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5)01-0023-04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指出:“‘兩個確立’是黨在新時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決定性因素。”[1]“兩個確立”的重要政治命題,是在深刻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科學把握歷史規律、冷靜應對風險挑戰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抉擇,彰顯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心愿表達,體現了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其生成蘊藏著內在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三重邏輯既提供了“兩個確立”生成的必要性重要性闡釋,也為我們深入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提供了基本遵循,更為我們夯實馬克思主義信仰根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彰顯和時代意蘊
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2]1基于發生學原理來分析,之所以“兩個確立”這個重要的時代命題能夠在建黨百余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之中生成,并表現出契合歷史必然、時代發展、群眾心聲的鮮活特質,究其根源就在于“兩個確立”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自覺,生動彰顯出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建黨學說為“兩個確立”生成奠定理論土壤
馬克思和恩格斯建黨學說源于他們親自參加了工人階級運動,親手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并依據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經驗教訓總結而來,具有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性,為共產黨人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也為“兩個確立”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土壤。在深刻汲取無數革命運動經驗并同形形色色非科學社會主義思潮進行艱苦斗爭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洞察到這樣的事實,那就是無產階級政黨在斗爭中勝出的必要條件和根本保障就是必須形成自己的領導核心,恰如“一個樂隊必須有一個樂隊指揮”[3]一樣,由此可見領導核心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覷。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指導共產主義者同盟工作時尤為注重政黨領導核心建設,在《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中就曾鮮明提出“革命活動只有在集中的條件下才能發揮全部力量”,并著重強調共產主義者同盟中的每個支部都應成為工人協會的中心和核心[2]369。應該說,馬克思和恩格斯以超前的政治家獨到眼光看到了領導核心舉足輕重的意義,強調社會“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4],如果沒有領導核心的權威凝聚,社會則極易變成自行其是的“私人俱樂部”。他們還特別強調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核心,這是從根本上迥異于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是著眼無產階級政黨存在和發展實際做出的科學論斷。之所以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關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核心,是由于巴黎公社革命運動的失敗實踐,讓馬克思、恩格斯清醒地意識到無產階級政黨缺乏權威和核心的消極后果,所以恩格斯曾明確把巴黎公社滅亡的最主要原因歸結為“缺乏集中和權威”[5]。針對以巴枯寧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者拋出的否定一切權威、無政府主義的論調和主張,馬克思、恩格斯辯證分析了巴黎公社革命的全過程,不僅對一些錯誤觀點和論調進行了駁斥,同時明確提出無產階級革命成功和政權建立必須要有堅強領導核心和依靠科學理論指導,只有這樣,“改變世界”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二)列寧革命理論為“兩個確立”生成提供理論支撐
列寧是馬克思、恩格斯建黨學說和思想的重要繼承者和實踐者,正是他領導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取得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第一次把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由理想變為現實,進而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列寧極為認同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維護無產階級政黨“集中和權威”的重要論斷,曾不無感慨地指出“政治領袖和先進代表”[6]320在組織運動和領導運動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只有強化“領袖”的權威才能確保整個政黨具有戰斗力和向心力。因此,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黨創造性地提出了“民主集中制”這一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重要理論原則,強調了政黨應該是由領袖“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7]這一組織形式,先后提出了“造就一批有經驗、有極高威望的黨的領袖”[8]344、“實行無條件的集中和極嚴格的紀律”[8]253、“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6]26等重要論斷,為世界無產階級政黨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路徑和模板。列寧在革命之初的領袖遠見,特別強調“沒有革命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黨”,“只有革命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才能成為工人階級運動的旗幟”[9],表現出他在政治判斷、思想決策、風險應對方面都具有卓識水準和深刻洞察,他也充分發揮了政黨核心和國家領袖在引領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定海神針”作用。
(三)中國革命實踐為“兩個確立”生成提供理論鋪墊
理論的形成往往源于實踐,同時也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在遵義會議前,我們黨處于被動挨打、屢遭挫折甚至面臨隨時全軍覆沒的危險境地,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除了敵我力量懸殊,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黨沒有形成穩定的領導集體,沒有產生全黨公認的領袖和核心,更沒有形成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充分結合的正確理論,存在“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10]142。之所以說遵義會議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具有偉大轉折意義,就在于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并以此為肇始逐步形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啟了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正如我們黨的第一份歷史決議即《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所指出,“黨在奮斗的過程中產生了自己的領袖毛澤東同志”[10]12,毛澤東思想日漸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作為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縱覽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整個進程,既貫穿了同“左”傾、右傾錯誤做斗爭并深刻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也體現了以獨創性理論成果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探索歷程,黨的領導核心確立和科學指導思想的形成標志著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正日臻成熟。在中國這樣的東方大國領導革命和發展建設,所面對的困難之多、挑戰之巨、風險之大、道路之艱,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黨所無法比擬的,所以領導核心的確立能夠確保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一以貫之地正確執行。也正是從此開始,我們黨對確立與維護黨的領導核心上升到新境界,這也為“兩個確立”的生成進行了理論鋪墊和明晰方向。
二、歷史邏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制勝法寶和必然要求
縱覽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苦難走向輝煌的砥礪奮進歷程,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領導核心的確立和指導思想的形成攸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從歷史維度來看,“兩個確立”形成是遵循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規律的重要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從挫折走向輝煌、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制勝法寶,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經驗的生動凝練與科學表達。
(一)“兩個確立”的生成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選擇
通過回顧波瀾壯闊的馬克思主義發展歷程,不難看到,確立、維護、鞏固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核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恪守的建黨原則,也是被歷史證明的寶貴經驗和制勝法寶。全面考察中國共產黨成立和發展的不同階段,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基本原則與要求均有具體體現與實踐證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確立毛澤東同志為黨的領導核心,不斷豐富和完善毛澤東思想并漸成體系,逐步澄清在政治指揮上的“教條主義”及在軍事領導上“左”傾路線等錯誤認識,帶領人民實現了“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正如《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央和全黨的領導”視為“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的最大成就”[11],為日后“兩個確立”的生成奠定了歷史基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們黨進一步深化對領導核心是黨的決定性因素的深刻認識,帶領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轉變與飛躍,凝心聚力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持續堅持和不斷發展,為“兩個確立”這一政治原則奠定了實踐支撐。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吹響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號角,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彰顯出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政治智慧,為“兩個確立”的生成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撐。
(二)“兩個確立”的生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的歷史要求
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擁有科學理論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在百年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和實踐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將這“兩個結合”始終作為思想建黨、興黨強黨的重要途徑,進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上的升華飛躍又科學指導并砥礪推進中國偉大社會革命實踐從勝利走向勝利。尤其是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勇擔歷史重任、肩負歷史使命、凝聚歷史共識,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全新的宏闊視野、辯證的系統思維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深刻洞察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科學回答了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以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充分彰顯了科學理論的強大生命力。這一重要思想,是根植于“兩個結合”深厚土壤而孕育結出的理論碩果,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的新境界。由是觀之,“兩個確立”的生成,既是我們黨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性、科學性和指導性的新境界,也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這個空間維度和21世紀這個時間維度的新理論形態,更是順應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邏輯的必然判斷。
(三)“兩個確立”的生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和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夢想與期盼,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擔負起這個歷史使命,并將其作為長久以來矢志堅持的奮斗目標。然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并非一馬平川的坦途,更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盡管在黨的領導下迎來了最接近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但復興征程依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坎坷和險阻,亟待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引領全體中華兒女為民族復興匯聚磅礴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個確立”的生成順應歷史潮流、呼應歷史需要、成為歷史必然,讓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有了“定盤星”“壓艙石”和“主心骨”,確保偉大復興之路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引領航。《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鮮明提出并深刻闡明“兩個確立”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和實踐意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科學的思想指引和強大的組織優勢。放眼國際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著眼國內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依然突出,“兩個確立”的生成扎根于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與新中國成立100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時空基礎,繼承和汲取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能,在思想和理論上回答了為何要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如何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怎樣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達成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所以,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角度來看,“兩個確立”的生成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三、實踐邏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現實需要和政治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理論的產生,源泉只能是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動力只能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要求。”[12]實踐證明,任何一種科學思想理論的萌蘗,必然是生發于滿足特定時空場域的實踐需要。事實上,“兩個確立”并不是憑空生成或無源而來,既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無產階級革命歷史經驗總結的理論創新和創造,也是在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孕育而成,更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實踐開啟中應運而生,是我們黨不懈探索創新的重大實踐成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根本保障。
(一)“兩個確立”的生成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迫切需要
回首我們黨從弱小逐步走向成熟的風雨之路,建黨一百余年以來特別是長期執政的七十多年來,面臨的“四大考驗”是長期存在、異常復雜、阻力重重的,而隨之面對的“四種危險”是尖銳嚴峻、客觀存在、危害極大的,“考驗”和“風險”是橫亙在中國共產黨面前必須逾越的大山,是擁有9 918多萬名黨員的大黨不得不直面的“大黨獨有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發揚歷史主動精神,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坐標下,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現實問題就是如何實現長期執政,如何推進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的社會革命,這是必須回答好、解決好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于黨而言迫切需要進一步鞏固和強化黨的領導核心、進一步強化以科學理論指導偉大實踐。“兩個確立”雖然是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來的,但其形成是基于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偉大實踐得出的重要論斷,是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的時代必然。
(二)“兩個確立”的生成是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地位的政治依托
歷史充分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走上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與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現代化道路,歸根結底就在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并通過“兩個結合”持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這已經升華為我們黨鮮明的政治品格和強大的政治優勢。理論是實踐的先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好”,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正是始終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作為思想旗幟、精神引領和行動指南,才使得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淬煉得愈加成熟。站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使命放在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大勢中審視和考量,統籌把握其中蘊藏的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思想邏輯、規律邏輯和問題邏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創造推進到新境界,其治國理政實踐彰顯出璀璨奪目的馬克思主義時代光輝,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集大成者。從理論維度而言,能否確立科學理論的指導地位是衡量無產階級政黨先進性與否的重要標準,依此可以論斷,“兩個確立”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屬性和根本要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執政建設和科學發展的深刻把握,能夠為我們黨在新百年征程上應對風險挑戰提供理論指引。
(三)“兩個確立”的生成是堅定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民心所向
毋庸置疑,人民是我們黨的根基所在、力量所在,走好走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需要我們黨必須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不懈奮斗,從人民群眾中凝聚起磅礴力量。黨的十八大以前,黨內面臨“四大危險”的嚴峻考驗,特別是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滋生蔓延、高發頻發的勢頭得不到有效遏制,令黨內干部和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憂心忡忡。面對這些突出矛盾和尖銳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力挽狂瀾,探索開創出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通過自我革命開展力度空前的反腐敗斗爭,眾志成城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不斷奪取偉大斗爭的新勝利,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黨中央先后組織開展七次主題教育,雖然每次主題教育側重點不同,但“一切為了人民”“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標始終恒定。習近平總書記“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為民情懷,真摯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治品格,使其“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成為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特別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貫穿于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進一步凝聚了黨心、贏得了民心,充分彰顯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偉力和科學真諦。總而言之,“兩個確立”的形成,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切實需要,體現了順應現實、順應民意、順應時代的應然邏輯。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EB/OL]. [2024-02-15].https://www.ccdi.gov.cn/specialn/esdzt/esdztyw/202210/t20221022_226328.html.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8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32.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5-376.
[6]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
[8]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季正矩.弘揚列寧的革命精神,踐行列寧的崇高品格——紀念列寧誕辰140周年[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2):17-21.
[10]中國共產黨兩個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兩個確立:中國共產黨歷史自覺與時代擔當[N].長江日報,2021-11-30.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3.
收稿日期:2024-10-10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學會“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意識形態安全視域下的高校思政課陣地功能提升研究”(2023LXZ019);山東省教育學會“十四五”規劃課題“‘兩個結合’視域下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2023LXY078);2023 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北京師范大學)開放課題“大數據賦能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創新路徑研究”(BNUSZPXZX23YB1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任俊霞,副教授,碩士,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姜長寶,副教授,碩士,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