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全球產業變革加速,中國城市正以差異化路徑探索、培育新質生產力,北京、成都、合肥、蘇州的實踐揭示了一條共同邏輯:新動能源于前瞻布局、產業生態構建與長期主義的定力。
北京以“AI密度”搶占未來話語權,這里既有頭部企業的軍備競賽,也有政府“調整政策重心”的敏捷響應,將人才、資本、場景優勢轉化為持續創新能力。成都則用“哪吒式”生態培育未來產業,從電子信息到低空經濟,城市以開放包容的土壤吸引科創人才“沉下心做事”,讓新興賽道自然生長。合肥新能源汽車從“十城千輛”試點到“首位產業”崛起,用近20年證明:以資本為杠桿撬動產業鏈,但內核是對產業趨勢的篤定。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的高地同樣如此,當其他城市追逐風口時,它選擇在“冷門”領域織就創新藥與醫療器械的產業集群。
這些城市的探索表明,新動能絕非偶然爆發,而是精準研判、生態培育與時間復利的共同結果,不少民企在其中扮演了創新領軍者的角色。當城市跳出同質化競爭,以自身稟賦錨定未來,便能將“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