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山東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傳統手工藝資源,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以及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名錄千余項,為“山東手造”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章以服務“山東手造”工程為目標,秉承“圍繞社會需求、提升教學質量、參與項目實踐、推廣傳統文化”的宗旨,將藝術學科與新文科、新工科、新農科相融合,開展“三元協同、三階遞進、三軌并行”的教學模式改革,探索高校藝術類專業產教融合的新路徑。同時,與學院周邊的文化館、美術館深度合作,協同推動“設計+手造”的課程成果轉化與應用,提升“山東手造”的品牌影響力,助力文化強省戰略,拓寬高校藝術專業服務社會的領域和范圍。
【關鍵詞】 山東手造;產教融合;教學模式
一、“山東手造”的內涵分析
在《說文解字》中,“造”字含義豐富,東漢許慎解釋為“造,就也”,意為“前往、抵達”。此外,“造”還有“作”之意,即制造、制作。在此基礎上,“手造”首先可被理解為通過人的手工勞作所形成的物品。進一步延伸,手造是通過人雙手的創造,實現一種抵達——這種抵達,不僅僅是物質的完成與交換,更是一種文化層面的觸碰與精神層面的回歸。
“山東手造”則依托非遺傳統工藝,融入創意新造,構建出既符合現代社會審美趨勢,又體現山東文化創意和齊魯文化內涵的手造產品體系。這一體系旨在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個性化、品質化、情感化的消費需求。“山東手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充分發揮山東文化資源豐厚的優勢,致力于打造傳統手工藝區域公用品牌,培育手造產業,推動全省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其最終落腳點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產教融合研究的現狀分析
國內關于產教融合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館校合作、融合策略以及“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三方面。
一是“館校合作”模式研究。應開展多樣化、多層次的館校合作,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體驗性學習,并結合各館特色,構建遞進式課程體系。
二是產教融合策略研究。產教合作應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合作項目為載體,以多元主體為核心,培養復合型應用設計人才。
三是“雙師型”教學團隊研究。在校企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建立校外專家庫,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及分類評價體系,并制定完整的師資培訓機制。
國外關于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相關研究主要從以下兩個層面展開:
第一,探討教育與產業的“互利”關系。Hazlett(2008)引用美國學者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到的虛擬型組織概念切入研究,指出合作組織構建的需求是企業與學校之間合作的主要動因,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外在環境,維持持久的競爭力。
第二,探討教育與產業之間合作的動力因素(動力機制)。Chen(2013)從學校視角探討了外部資助對產學研合作的驅動效應。Albina R.Shaidullina等(2016)以協同原理、共生原則、相關原則及聚集原則為理論基礎,闡述了融合是系統生存的手段,其動力源于共同的利益。
可見,國內現有關于產教融合的研究成果多側重于理論基礎、實施路徑或個案分析。學者們在探討產教融合建設時,更多地將其視為一個教育問題,并以“平等”“互利”的視角關注產業、企業、經濟主體對于參與融合或合作的態度。從機制層面而言,更多是基于市場交換、互利共生的視角來看待合作。然而,面向新政策和新需求導向,應進一步探索基于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戰略需求的藝術設計專業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構建,這一研究方向還需深入。
三、基于服務“山東手造”工程的高校藝術專業產教融合教學模式改革的意義
一方面,深度研究和推廣“山東手造”品牌,并改進教學模式,有助于為藝術類專業學科建設、工藝美術價值研究等提供新的思路。同時,這能增強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為專業課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豐富高校在文化“兩創”“館校合作”“社校共建”等方面的實踐案例,進一步助推“山東手造”工程的實施。
另一方面,通過深入發掘山東地區優秀手工藝資源的藝術再生能力,發揮設計思維在推動優秀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空間中的引領作用,立足“山東手造”,以創意設計激活文旅產業的新活力,振興傳統手工藝。這將為城鄉發展提供新動力,助力“山東手造”品牌走出圈層,擴大影響力。
四、“三元協同,三階遞進,三軌并行”的藝術專業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實踐路徑
藝術專業以“圍繞社會需求,提升教學質量,參與項目實踐,推廣山東手造”為宗旨,開展“三元協同,三階遞進,三軌并行”的教學模式改革。如圖1所示,首先,根據研究目標,開展校園文化“兩創”實踐活動,推進“山東手造”進高校;其次,將“三元協同,三階遞進,三軌并行”的教學模式充分融入藝術手造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質量;再次,搭建“館校合作”等手造成果推廣平臺,促進優秀教學成果的轉化與輸出;最后,多渠道、多元化地做好“山東手造”宣講工作,提升“山東手造”品牌影響力,支持文化強省戰略。
(一)推進“山東手造”進高校,深化校園美育文化浸潤
圍繞“山東手造”,開展“走出去”實踐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參加非遺項目路演、展覽、競賽、研培等;同時,開展“請進來”文化宣講活動,邀請非遺藝人進課堂,舉辦校內專題講座,設立校園手造工坊,開設手工藝選修課等,豐富“山東手造”品牌文化內涵。增強學生藝術作品的文化底蘊,做到承古啟今,育才于藝。通過服務省政府“山東手造”工程、產教融合、研展實踐等方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藝術設計類手造教學案例豐富課程思政體系。
(二)探索“三元協同、三階遞進、三軌并行”的藝術專業產教融合教學模式
三元協同,暢通溝通渠道。在課題開展期間,以政校企聯動的方式,本著導向性、共享性、效益性、持續性及示范引領性的原則,召開了四次集實踐教學、非遺文創項目研發與教學成果轉化應用等相關內容的三方會議,充分激發政產學研用活力,不斷滿足“山東手造”工程發展需求。
三階遞進,深化教學改革。目前,藝術設計專業相關教研室結合手造類課程特點及相關教研課題進展需求,邀請外校專家及企業導師開展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確定了服務“山東手造”工程的人才培養方案邏輯體系。并舉辦了四次相關的教學研討會,創造性提出了“三向三式”藝術設計專業特色教學方法。堅持“問題導向+實踐導向+需求導向”相結合,深入探究“案例式”“任務驅動式”“情境式”教學方法,開展了“課堂理論學習+設計項目實踐+成果轉化輸出”的三階遞進式教學活動。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積極互動,從而促進產教鏈的深度融合。
三軌并行,完善考評體系。一方面,將膠東地域優秀非遺文化、紅色文化、海洋文化等植入藝術設計專業手造教學全過程,實現思政教育+專業教育+三創教育(創意、創新、創業)“三軌并行”,培養“一寬四高三強”的應用設計人才;另一方面,建立了“兩縱三橫”的多元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其一,構建多主體、多維度、多形式、多功能的考核評價機制,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思政知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人文素養、數字素養、職業素養多方評價,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與實踐的主動性;其二,把考核評價看作教與學中的一個延續性環節,明確評價的時點及內容。其中“兩縱”是指:有效評定學習成果、有效促進成功學習并提示評價目的;“三橫”是指:具體知識與技能的評價、高層次通用能力的評價、履行角色能力的評價。
(三)搭建手造成果推廣平臺,促進優秀教學成果轉化與輸出
通過“館校合作”“社校共建”“文創市集”等活動,形成“展示+售賣+體驗+研學”的手造活動特色,向百姓介紹我們的專業特色,向企業推薦我們的學生,向社會展示我們的教學成果。目前,藝術設計專業已與煙臺蝸牛設計有限公司、煙臺中藝匠承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煙臺德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龍口徐鏡心故居紀念館等積極展開合作,組織學生參與相關單位舉辦的各類手造集市、非遺研學、文化下鄉志愿活動等。2023年7月至2024年8月期間,共掛牌校外就業實習基地4家、志愿服務實踐基地3家、鄉村振興實踐基地1家,充分對接行業需求,拓展實習空間,推動課程資源配置與產業鏈狀結構緊密掛鉤,增強專產對接、產教融合的緊密度,實現教學與生產、成果與市場的深度對接,提高成果轉化的效度。
(四)雙線結合,拓寬渠道
線上,強化數字賦能,推廣“智慧手造”。利用VR/AR等數字媒體技術,在專業教學、創意設計、作品展示與銷售等環節中提升“山東手造”的宣傳效果;通過抖音、快手、小紅書、微信等融媒體平臺,開展“手造+非遺”“手造+文創”“手造+鄉建”等系列宣傳展示活動,以數字化、沉浸式體驗展現“山東手造”的獨特魅力。線下,活動現場可開展集“手造展示+操作演示+互動體驗”于一體的活動,以物載道、以器弘道,打造山東文化“兩創”新標桿,講好“山東故事”。
五、結語
“山東手造”是連接山東傳統文化資源與多元產業業態的關鍵點,是貫徹文化“兩創”方針的有效舉措,也是推動文化強省建設的新引擎。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堅持“問題導向”與“社會導向”相結合,探索藝術設計與新文科、新工科、新農科之間的學科融合,以跨界、跨專業為特點,推動藝術設計教育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高校藝術專業服務社會、文化、經濟和鄉村的能力。
首先,藝術與新文科相結合,以美育人。藝術通過形象反映現實,熏陶外化審美情感,并積極關注設計理論、實踐和功能等問題,強調人文精神,營造良好的美育環境。其次,藝術和新工科相結合,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深度推進藝科融合、產教融合,實現藝術創意、技術、市場與產業的有機結合,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發展。再次,藝術與新農科相結合,服務鄉村振興。通過開展手造類課程教學活動,發掘山東的人文歷史、地理風貌、鄉村手藝和農副產品等資源,以藝術創意激活鄉村文化和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研究組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校企合作項目不夠深入,對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實體化建設研究不足等。后續,將進一步結合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及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從教學實踐出發,探索并迭代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未來,將堅持藝術引領,數字賦能,多渠道、多元化、多角度宣傳“山東手造”,活態傳承傳統文化與傳統工藝,堅持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再造文創產業發展新活力。
參考文獻:
[1] 湯慧芹,周斌. 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形態演進、現實審視與路徑優化[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03):21-27.
[2] 周哲民. “大職業教育觀”視域下產教融合的新內涵與新樣態[J]. 湖南教育:C版,2023(11):55-58.
[3] 李夢卿,陳姝伊. 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的問題防范與推進策略[J]. 教育發展研究,2024,44(01):42-48.
[4] 張露芳,周朋澤,劉肖健. 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策略[J]. 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02):207-212.
*山東省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基于服務‘山東手造’工程的高校藝術專業產教融合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課題編號:2023JXQ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