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古色古香的火山村落里,勤耕不輟的村民、縱情山水間的游人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美景圖。
在這片熱土上,忙碌著一支“紅色隊伍”。這支“紅色隊伍”由石山鎮機關退休干部黨支部的黨員組成,以“火山桑榆”為名,在加強黨員教育管理、推進組織建設、助力基層治理、振興鄉村產業等方面持續發光發熱,多次獲評“全省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海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近期被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稱號。
強化政治引領" "筑牢“桑榆”堡壘
走進位于石山鎮的“火山桑榆”老黨員工作室,一面鮮紅的黨旗熠熠生輝,“銀發映初心,余熱更生輝”等標語映入眼簾。幾名黨員正在整理宣講材料、撰寫學習心得。
“這是我們學習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黨支部服務群眾的重要陣地。”石山鎮機關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王基光介紹。黨支部始終將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制定了系統的理論學習計劃,積極組織黨員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通過學思踐悟,堅定政治信仰、凝聚拼搏力量。黨支部的黨員組成調研小組,走進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收集革命史料,并向周邊群眾進行宣講;圍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建設等情況,為黨委和政府提建議、獻良策。
2024年4月,海口艦“回家”訪問時,黨支部開展了“迎接海口艦回家”主題黨日活動,組織黨員登上海口艦參觀,學習國防教育知識;結合海南八音器樂,黨支部開展“火山八音頌黨恩”主題黨日活動,傳承紅色基因……形式豐富的活動激發了黨員的學習熱情、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黨支部選優配強“領頭雁”,讓具有較高政治素質的黨員擔任支部委員,為黨支部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目前,黨支部共有黨員27名,平均年齡68歲,其中7名黨員獲頒“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創建特色品牌" "激發“桑榆”活力
“火山腳下人家,歡也歌,憂也唱,情悠揚……”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里,回蕩著悠揚的歌聲,循聲望去,是石山鎮機關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王基光和黨員王如宣正帶著村民一起練習石山民歌。
品牌創建是黨支部工作的一大重點。依托“火山桑榆”老黨員工作室,黨支部組建了多支志愿服務隊,打造“石山民歌傳承”“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弘揚文明家風”等品牌。5年來,黨支部開展“小手拉大手”“開學第一課”“傳承好家風”等活動600余場,受教育青少年達1.4萬余人次。
“多虧了黨支部的黨員雪中送炭,我家孩子上大學的事終于有了著落。”2024年7月,石山鎮村民王修利的女兒考上大學,一家人卻為學費犯了愁。了解該情況后,黨支部的黨員立即送來了7000元現金。
自掏腰包幫助貧困學子這種事情,黨支部的黨員過去做了不少,但僅靠個人力量仍是杯水車薪,還得依靠黨組織,進而撬動社會力量。在這個背景下,石山鎮教育發展促進會應運而生。黨支部的黨員全部義務投入這項工作中,身體力行、帶頭捐款,并到各村開展摸底調查,四處為困難家庭籌集款項。在他們的帶動下,石山鎮教育發展促進會共籌集學費446萬余元,惠及3000余名學子。
黨支部還攜手石山鎮相關部門,全力打造并深入推進“南海銀輝”黨建共享陣地建設,積極動員周邊老黨員、“候鳥”黨員以及入黨積極分子共同投身學習和志愿服務活動,讓陣地有凝聚力、學習有吸引力、活動有感召力。
主動擔當作為" "貢獻“桑榆”力量
“按情按理矛盾排,有法有理促和諧……”泡上一壺清茶,與鄉親們聚在大榕樹下,唱幾段韻味悠長的民謠——石山鎮施茶村的王阿姨對自己的退休生活感到很滿意。“村里治安好了,鄰里間的糾紛少了,日子過得很舒心。”王阿姨說。
這支在當地廣泛傳唱的民間糾紛調解民謠,正是石山鎮機關退休干部黨支部的黨員創作的。黨支部黨員憑借熟悉民情、會講方言、善于做群眾工作的優勢,在議事說事以及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勇挑重擔,積極引導“五老”人員加入人民調解員隊伍,在基層治理的舞臺上綻放“銀齡”風采。
黨支部的黨員宋成功就是石山鎮道育村的人民調解員,村民有了矛盾糾紛,都喜歡去“掛”他的“專家號”。
“都是鄰里,坐下來好好說。”為化解村民院子鄰里界限的糾紛,宋成功細致詢問雙方意見,并實地了解兩家院子的地勢與邊界情況,根據法律和當地村規民約為雙方答疑解惑,厘清了院子界限,解開了兩家心結。
石山鎮地處火山巖地區,耕地少、石頭多。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支部黨員們引導村民種植石斛、黑豆、黃皮等特色農產品,并開發集休閑農文旅于一體的特色項目。支部委員王家進在嶺西村委會美岳下村成立綠進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68畝“荔枝王”種植基地,帶動周邊村民新增種植荔枝王138畝,激發了村民發展特色農業的熱情和信心。
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石山鎮機關退休干部黨支部的黨員如同一團團火焰,走到哪里就照亮哪里、溫暖哪里,讓“火山桑榆”的故事歷久彌新、熠熠生輝。
(摘編自《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