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民日報》逢十周年紀念鄧小平誕辰的文本為例,通過分析鄧小平誕辰紀念文本的情感意蘊,發現鄧小平誕辰紀念文本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情感的載體,蘊含著對鄧小平同志的深深懷念、對其偉大貢獻的崇高敬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體現了中國人民對于祖國未來的美好憧憬和期待。這些文本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繼續沿著鄧小平同志開創的改革開放道路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而奮斗。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鄧小平;誕辰紀念文本;情感意蘊
中圖分類號:D61;G212;A8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6-0030-04
Emo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eople’s Daily’s Texts on the Commemoration of Deng Xiaoping’s Birth Anniversaries
Wang Jiaqi
(Jiangxi Technical College of Manufacturing, Nanchang 330095)
Abstract: Taking the texts from the People’s Daily commemorating Deng Xiaoping’s birth anniversaries of every decade as subject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emotional connotations in these texts and finds that they are not only historical testimonies but also carriers of emotions. They not only reflect deep nostalgia for Comrade Deng Xiaoping, profound respect for his great contributions, and firm belief in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embody the Chinese people’s optimistic aspirations and expect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their motherland. These texts have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Chinese people to continue advancing on the path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itiated by Comrade Deng Xiaoping, and to strive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eng Xiaoping; text on the commemoration of Deng Xiaoping’s birth anniversary; emotional connotation
情感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人類的發展和生存具有重要意義。重要歷史人物的個體情感對中國共產黨歷史同樣產生了重要影響[1]。文本紀念不僅包括了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回顧與緬懷,還是對特定價值觀或精神的宣揚和傳承,對未來的期許和展望,以及情感的表達。通過文本紀念,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歷史與現實的關系,激發我們的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本文以《人民日報》逢十周年紀念鄧小平誕辰文本為例,嘗試分析鄧小平誕辰紀念文本的情感意蘊。
一、對鄧小平的深切緬懷
根據《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檢索情況,《人民日報》刊載的紀念鄧小平誕辰的相關文本共29篇,國內外社會各界以圖片展、主題影展、書畫展、座談會以及獨家專訪報道等形式隆重紀念人民領袖鄧小平,其中有至少12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撰文回憶鄧小平。
2004年9月17日,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展覽閉幕[2]。在為期39天的時間里(應觀眾要求延期三天),這一展覽共接待國內外觀眾27萬人次,觀眾留言累計15 000多條,平均每天參觀人數約為7 000人。光留言簿就有18本,留言簿上寫滿了各界群眾對小平同志的追思和懷念。一些觀眾在留言簿上表示“希望這個展覽能夠到全國各地去巡展”“希望將本次展覽作為國家博物館的常設展覽永久展出”。展出期間,多名黨和國家領導人撰文回憶鄧小平。
2004年8月17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刊發文章《難忘小平》(后刊載在《紅巖春秋》),在七千多字的篇幅里滿是道不盡的緬懷和崇敬。“功德無量,這是我的由衷之言”是作者最深切的敬意[3]。8月21日,《人民日報》刊載費孝通撰文《難忘兩件事》。當時,已經94歲的費老對兩件事仍記憶猶新:一件就是1950年7月同時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的鄧小平同志討論當時的民族工作;一件是有幸參與了小平同志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工作。費老通過細數數年工作中親身感受到的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還原了一個形象生動、飽滿的鄧小平[4]。9月3日,《人民日報》刊載薄一波撰文《大家風范 "舉重若輕——記小平在太行》(同期刊載在《中共黨史研究》)。薄老通過回憶抗戰初期鄧小平在太行山上工作的四個片段,描繪其既善于關照全局、高瞻遠矚,又堅持從實際出發、果斷行事的性格特色[5]。
2014年,逢鄧小平誕辰110周年,8月13日,《人民日報》刊發《偉人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一文,作者王剛回顧了鄧小平同志的檔案文獻,緬懷其豐功偉績,并呼吁讀者學習其光輝思想和偉大品格[6]。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鄧小平同志的一生緊密相連于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進程,同時也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以及中華民族抗爭、獨立和振興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連。他的一生充滿了光輝、戰斗和偉大[7]。習近平總書記此次重要講話不僅是對鄧小平同志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同時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動員令和宣言書。
領袖是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團體或組織的靈魂和核心,是決策和指揮的權威。領袖具備遠見卓識、高瞻遠矚、勇于創新、果斷決策、善于領導、富有魅力等品質和能力,能夠引領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領袖的作用不僅在于制定和執行政策,更在于引領和激發人們的熱情和動力,激發他們的潛能和創造力,推動整個團體或組織向前發展。
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者,鄧小平先生的一生都在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富強而努力奮斗。他的卓越貢獻和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中國人民,成為全國人民的楷模和榜樣。因此,《人民日報》在紀念文章中常常強調鄧小平先生的崇高地位和偉大精神,表達對他的崇敬之情。這些文本通過回顧鄧小平同志的一生,展現了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從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到“一國兩制”的創新實踐,再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探索,鄧小平同志的每一個足跡都深深地印刻在了中國的大地上。
《人民日報》的紀念文本中,不乏對鄧小平同志的贊美之詞。這些贊美不僅是對他個人品質的肯定,更是對他所代表的時代精神的頌揚。鄧小平同志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等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他的精神品質和領導風格,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學習榜樣。
二、對中國道路的堅定信念
鄧小平誕辰紀念文本中,還蘊含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鄧小平同志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在紀念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這一偉大成就的肯定和贊揚,也可以看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未來發展的信心和期待。
2004年8月,《人民日報》《沿著鄧小平開辟的道路前進——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一文強調了鄧小平同志的偉大貢獻和他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性,號召人們繼續沿著這條道路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8]。同期,當月24日《人民日報》第九版刊載北京市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專論)》一文,肯定了鄧小平同志對人們在社會主義的認識上的境界提升[9]。張宿堂等八位記者在《人民日報》《更高舉起改革開放偉大旗幟——寫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一文中強調,“歷史在這里交匯,迸發出一個穿越時空的最強音——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10]求是雜志社社長李捷在《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貢獻(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一文中談到“鄧小平依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激發出來的思想理論動力,依靠改革開放激發出來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活力,沖破了‘左’的指導思想的長期羈絆,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1]。這些文本不僅回顧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歷程,還展望了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它們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同時,這些文本如同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鼓舞我們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道砥礪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紀念鄧小平同志,就要學習他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無比堅定的崇高品格[12]。信念堅定,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鮮明的政治品格,也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挺起的精神脊梁。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堅定信念來自對“中國特色”的深刻理解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源于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中不懈地探索與積累。它緊密貼合中國國情,獨具中國特色,成為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我們深知,唯有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道路前行,方能推動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條道路不僅承載了黨和人民的智慧與努力,更是我們走向未來的堅定信念與希望所在。其次,堅定信念來自對“改革開放”成果的深切感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這些成就的取得,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和優越性。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改革永遠在路上,必須不斷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后,堅定信念還來自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期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充滿希望和活力的道路。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社會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總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來自對中國特色的深刻理解和認同、對改革開放成果的深切感受以及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和期待。這種信念將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努力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對國家未來的美好憧憬
鄧小平誕辰紀念文本中,還表達了對國家未來的美好憧憬。在鄧小平同志的指引下,中國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未來的道路依然漫長而充滿挑戰。紀念文本中作者普遍鼓勵人們繼續發揚鄧小平同志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胡錦濤同志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談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及廣大社會主義勞動者、建設者和愛國者,應緊密團結,肩負歷史使命,萬眾一心,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13]!從對鄧小平同志的歷史地位和他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的分析中,我們明確了“四個一”,即“堅定一種信念,堅持一條道路,把握一個精髓,堅定一個立場”[14]。做到這四個方面,就一定能夠把我們的事業繼續向前推進。
這些紀念文本中對國家前途和未來的憧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文本強調了鄧小平同志的崇高精神和偉大貢獻,指出他的一生都在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富強而努力奮斗。這種精神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和展望。其次,文本提到了鄧小平理論和思想的重要性,認為這些理論和思想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為中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最后,文本表達了對未來發展的展望和期待。這包括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向往。這表明了中國人民對于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一定能夠實現更加繁榮富強的未來。總的來說,鄧小平誕辰紀念文本中對國家前途和未來的憧憬是積極而樂觀的,它體現了中國人民對于未來的堅定信念和無限期待。
時至今日,新時代的中國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只有堅定信心、勇往直前,才能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同時,這些紀念文本也呼吁人們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
2024年,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的重要節點,我們深切緬懷這位人民領袖對國家、民族和人民所做出的深遠貢獻。鄧小平同志憑借卓越智慧和堅定信念,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使國家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開拓創新,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懈奮斗。同時,我們也深知,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我們要秉承鄧小平同志的精神,堅定信念,勇于擔當,積極投身于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同心協力,攜手并進,共同為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四、結束語
真正的偉人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因為偉人的思想、精神和事跡具有永恒的價值,能夠跨越時空,激發人們的思考和感悟。紀念歷史偉人不僅僅是一系列事件和事實的堆砌,更是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內涵。通過研究情感意蘊,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人物有關事件背后的情感動機、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從而更加全面地把握歷史的真實面貌和未來走向。
情感意蘊的研究對于推動文化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歷史偉人也是文化的載體,而情感意蘊則是文化的靈魂。通過挖掘和闡釋對歷史偉人的情感意蘊,我們能夠更好地尊重與傳承歷史文化,弘揚與強化民族精神。對于當下而言,我們應該在懷念偉人的基礎上,不斷發掘和解讀新的內容,讓歷史偉人和偉人的歷史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鄧小平誕辰紀念文本的情感意蘊豐富而深刻,它們不僅是對鄧小平同志的崇敬與懷念,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和對國家未來的美好憧憬。這些文本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繼續沿著共產黨人開創的道路前進,為共同實現民族復興這一偉大目標而拼搏奮斗。
撫今追昔,我們處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際這一重要歷史時刻,深感其豐功偉績之偉大,精神品質之崇高;同時,更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感念中接續奮斗,勇毅前行!
參考文獻:
[1]陳金龍.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情感意蘊[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17-23.
[2]李斌.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展覽閉幕[N].人民日報,2004-09-18(1).
[3]劉華清.難忘小平[N].人民日報,2004-08-17(5).
[4]費孝通.難忘兩件事[N].人民日報,2004-08-21(6).
[5]薄一波.大家風范 "舉重若輕:憶小平同志在太行[N].人民日報,2004-09-03(5).
[6]王剛.偉人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關于鄧小平同志一些檔案文獻的回顧[N].人民日報,2014-08-12(6).
[7]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8-21(2).
[8]沿著鄧小平開辟的道路前進: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周年[N].人民日報,2004-08-22(1).
[9]閆志民.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專論)[N].人民日報,2004-08-24(9).
[10]張宿堂,秦杰,趙承,等.更高舉起改革開放偉大旗幟[N].人民日報,2014-08-20(6).
[11]李捷.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貢獻(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N].人民日報,2014-08-29(7).
[12]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8-21(2).
[13]胡錦濤.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4-08-23(1).
[14]冷溶.鄧小平的歷史地位和他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專論)[N].人民日報,2004-08-12(9).
作者簡介:王嘉琪(1996—),女,漢族,江西吉安人,單位為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任編輯: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