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一切。恍神之間,AI的“因子”,早已迅猛闖進社會生活各個維度。鑒于對AI深刻沖擊的認識,在科學家、工程師通過創新不斷釋放科技動能的時候,有識之士也正竭力為AI系上法律、倫理、制度規范的“安全帶”——早在ChatGPT尚未問世的2017年,一群日本學界精英,即敏銳捕捉到AI急速成長、逐漸實現全球聯機協作、日益滲透并將重塑人類社會的“AI網絡化”現象,并為此組成專門“推進會議”,深入研討應對“AI網絡化”的策略與癥結,展望風險管控、思維更新的必要,最終匯成《AI聯結的社會:人工智能網絡化時代的倫理與法律》一書。
全書收錄座談實錄二則、專題論文十三篇,分列六章,第一部分總論“AI網絡化”基本含義、治理框架,界定清晰凝練。余后各節多向伸展,分別聚焦AI技術開發的相關規制原則,“AI網絡化”中數據、信息、知識的流通及其風險,AI對隱私權益、信息安全的影響,AI時代法治、政治的新變,以及與AI共生的“理性自然人”的存在與尊嚴,在在切中肯綮、發人深省。彼時文中尚顯“抽象”“超前”的諸多構想,已在今日一點點演變成“刻不容緩”的現實,其先見之明,著實醒目。
談論AI,要害便是“聯結”。當中不存在純粹的技術問題,而是交織著新背景下現實社會里極端復雜且不斷滋生的交往、矛盾、不確定性。我注意到是書,恰因其前瞻性地扣準了“聯結”:作者們錨定AI強勁學習、參與決策、互聯萬物的必然趨勢,由哲學、信息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與司法實務等眾多知識門類、實踐領域出發,設計若干富有想象空間又非全然蹈虛的“穿越”情景——例如體育競技、人體芯片、職場勞動、電車難題、選舉政治的“AI網絡化”,從中摸排AI細密介入人類環境后的可能疑難、潛在風險,檢視既有法規資源和社會體系的“支撐性”,進而得出必須敞開AI“黑箱”、秉守人本價值、積極尋求共識共治的結論。前后行文,宛若一場場思想實驗,“立人設”“數字污名”“血的資產負債表”等頗具解釋力的特色概念接引其間,科幻意趣、頭腦風暴、人文關懷和社會批判匯合如一,為建設增進便利、維護公平、保障安全的“智聯”新世界,貢獻了多角度、跨學科的既銳利又中道的“日本智慧”。
前述“智慧”的難得,亦體現在其并非俟事故、危機已經出現而復為亡羊補牢之舉,而是早早通盤考慮、強調預防先行、著眼救濟兜底,清醒指認了完善規則、嚴格標準、謹慎監管與明確價值基準、呵護信任基礎、鋪設倫理“減速帶”雙管齊下的方案。它邁出了追蹤業界動態、客觀了解AI的第一步,并通過努力平衡利益和責任、競爭與秩序,提出透明可控、包容審慎、全球共建同遵、永遠對“人”優先等AI治理的關鍵主張,達致接力。正所謂“未來已來”,這些寶貴的思想信條、指導路徑,在八年后的今天絲毫沒有過時,反而愈加凸顯其切近、應景的亮色,構成值得寰球共讀共享、幫助理解“具體社會運行中的人與AI”的重要成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書雖產自學術圈,秉承素稱謹嚴的日本學風,卻毫無陳腐自囿、高筑壁壘之氣,亦未像尋常“論文集”那樣分明各說各話卻強行集合。諸篇論述,處處敞開國際視野,周全慮及AI研究者、生產者、使用者、政府機構與公共大眾的多元關切;且無論是“夫子自道”還是日本知識人向來擅長的座談“交響”,都總體循守主題、邏輯的內在一致。他們沒有窮盡討論,但其以真思考發現真問題、探索解決真問題的嚴肅嘗試,將討論確然推進至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