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是人類文明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推手,作為人類知識與文化傳播的核心環節,始終與技術進步密切相關。谷登堡活字印刷術推動出版從手抄本時代邁向印刷本時代,標志著出版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促成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知識生產與傳播革命。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伴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出版步入數字出版時代。現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AI)技術正推動著出版業邁向全新的智能時代,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GAI)依托海量訓練數據實現數據智能從量變到質變的“知識涌現”,給出版業的傳統優勢——知識生產與傳播帶來顛覆性創新機遇。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原有的出版流程進行優化與改良,特別是在審校環節減少編輯的重復性和密集型勞動,使得出版人員能夠將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投入創造性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數據來源的不透明性、對高質量數據的依賴、基于概率的生成原理,出版業需要更加謹慎地選擇AI 技術的使用方式和使用場景,防范顛覆性破壞,探索與AI 技術的協同共生和雙向賦能之路。
AI賦能出版的創新路徑與實踐探索
伴隨AI 技術的不斷升級迭代和落地應用,出版業也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變革。AI 與出版的融合應用加速了出版物的生產過程,推動了內容生成、編輯校對、質量審查等環節的智能化。在國內,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在DeepSeek推出后不久,便將其部署進“鳳凰智靈”平臺,探索提高智能問答、辦公、出版及營銷等服務與工作效率;在國外,Spotify宣布攜手AI語音技術公司,基于人工智能配音在其平臺上提供29 種語言的有聲書。AI 通過將文字向圖像、音頻或視頻形式的模態轉換,實現出版物內容的多元化呈現,為出版物提供了更廣闊的表達空間。同時,AI正作為新型出版智能服務的底座,支持智能知識服務的專業化、個性化和可信任,特別是在學術出版領域。例如,約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John" Wiley amp; Sons, Inc.)宣布啟動“威利人工智能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創新計劃”(Wiley AI" Partnerships: A Co-Innovation Program),與創新公司合作開發AI 工具,為專業人員提供出版知識服務。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已推出兩款AI 工具:Geppetto用于檢測AI生成內容;SnappShot 用于檢測圖像篡改。目前,該集團正在測試新的AI 工具,用于學術期刊的審稿和編輯流程。2024年,愛思唯爾(Elsevier)推出智能搜索工具Scopus AI,服務于學術和專業領域的可信知識檢索。
此外,AI也持續用于提升用戶體驗,如亞馬遜(Amazon)旗下有聲書平臺Audible 推出的AI搜索助手Maven,可依據聽眾偏好進行個性化推薦,以簡化用戶搜索過程。AI 與出版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動出版業從封閉性的生產模式和線性的傳播模式向更加智能化、交互化、靈活化的出版形態發展,支撐出版業的創新升級。
AI賦能出版的風險挑戰與應對策略
盡管AI 為出版業帶來了諸多創新機遇,但其應用依然面臨著眾多挑戰。
首先,AI生成內容具有版權爭議。如何界定AI 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如何確保出版物的原創性、如何保護作者和出版商的合法權益等問題愈發緊迫。2024年10月,企鵝蘭登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對旗下所有出版品牌中的版權聲明進行了修改:“本書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訓練人工智能技術或系統。”相關的法律規章也正在更新,2025年1月29日,美國版權局發布《版權與人工智能:可版權性》(Copyrigh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pyrightability),承認部分AI 協助生成或者包含AI 生成內容的人類作品的版權,強調人類控制程度對于AI 生成內容可版權性的重要性。
其次,AI 生成內容的質量與數據質量密切相關,如何利用好出版業積累的優質數據和人力資源亦是重大挑戰。鑒于AI 模型在訓練過程中對高質量數據的依賴,各個科技公司紛紛爭取與出版業合作以獲取高質量的數據集。2024年,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Taylor amp; Francis Group)的母公司英富曼集團(Informa Group)與微軟簽署1000 萬美元的數據訪問協議,引發了學術協會和作者們的劇烈反響。同時,由于AI 生成結果的不透明性和不可控性,出版領域的AI 應用也更應該堅持編輯作為把關者的核心定位,使其專業能力得到更多體現,并將出版業長期以來形成的編輯專業主義反向賦能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商。
AI對出版的賦能具有廣闊的前景,但還面臨著重重挑戰。如何擁抱AI是當代出版人面臨的時代命題,在顛覆與突破面前,守正與創新的平衡是基業長青的關鍵。
出版向前:與AI技術的共生發展
每一次技術變革都讓出版業迎來了更廣闊的視野與發展空間,也讓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更加迅速、高效與普及。在智能時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逐步改變出版的各個環節,不僅增強了出版物的流動性、互動性和智能性,而且推動出版模式向高效化、開放化和智能化發展。
與技術共生是出版長久以來的傳統。出版業與AI 的關系不是簡單的替代或對抗,而應基于“協同共生”理念,通過技術賦能出版活動,實現出版產業的形態升級,而后反哺技術迭代。出版承載了知識文化生產的重任,而在當前這一輪新技術變革中,生成式AI 技術觸及了出版業賴以生存的知識和內容生產根基。技術與出版活動的共存模式仍在探索之中,AI賦能作用和顛覆性變革的后果需要被謹慎評估和權衡。出版向前邁進,與AI 的共生發展更需在長期主義和高質量內容生產原則的指導下,構建以人為本的AI應用模式,始終維護出版業的專業性與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