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洋彼岸到祖國的山川湖泊之間,從三尺講臺到科學研究的核心地帶,從環境與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到工程實踐應用的廣闊天地,都留下了吳豐昌深耕水環境領域數十年的深刻足跡。他傾注了非凡的智慧與力量,矢志不渝地守護著國家的綠水青山,成就斐然。
吳豐昌,是我國著名的環境基準標準與污染防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
吳豐昌在環境基準標準與風險管控領域深耕數十年,是我國環境基準標準與污染防治領域的杰出代表,為中國的水環境標準制定修訂、生態安全調查、重點流域污染控制與治理等多項國家重點任務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2024年6月,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吳豐昌領銜參與完成的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關鍵技術與應用榮獲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吳豐昌不僅在科研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還積極推動科普工作,提升公眾對環境問題的認知水平和參與度。2024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中國科協共同發布了《關于表彰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的決定》,授予吳豐昌“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他的事跡和精神激勵著廣大科研工作者和公眾共同奮進,為保護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術求索 中外融合
吳豐昌的學術之路,不僅是一條不斷探索未知的征途,更是一場跨越國界、融合多元文化的智慧碰撞。自幼對自然世界充滿好奇的吳豐昌,從踏入科學殿堂的那一刻起,就懷揣著對未知世界無限探索的夢想。他的研究領域廣泛而深入,涵蓋了環境科學、地球科學等多個關鍵領域,每一項研究都緊密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全球環境挑戰展開。
吳豐昌的學術生涯始于1985年,他考入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地球化學與勘查專業學習,1989年獲得學士學位。同年9月,他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繼續深造環境地球化學專業,先后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年博士畢業后,吳豐昌先后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地質系和日本名古屋大學大氣水圈科學研究所工作。這期間海外經歷不僅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也為他后續在國內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1年,吳豐昌入選“中國科學院引進海外杰出人才計劃”。四年后,他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這標志著他在環境領域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的高度認可。
2008年吳豐昌調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出任國家環境保護湖泊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全面負責該實驗室的科學研究、學術活動、人才培養等工作。隨后,吳豐昌組建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并出任實驗室主任,全面推動我國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領域的發展。
在深入鉆研國內環境問題的同時,吳豐昌深刻意識到,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與健康等,僅憑一國之力難以獨善其身,國際合作與交流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因此,他始終將“根植本土,放眼世界”作為自己的學術初心,致力于將中國的環境科學研究置于全球視野之下,尋求與國際同行們的合作與對話。
因而,中外融合不僅是他追求的目標,更是他實踐行動的寫照。他個人不僅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組織,擔任多個重要職務。他帶領團隊,打破傳統學科界限,將環境科學、地球化學、生態毒理學、風險評估和環境健康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與方法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科研范式。在中外合作項目中,吳豐昌尤為注重培養團隊成員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鼓勵他們與海外合作伙伴共同設計研究方案,共享數據資源,共同解決環境難題。這種跨界的合作模式,不僅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也為中國乃至全球的環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2017年,吳豐昌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于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這是對他長期以來在環境基準與污染防治領域所做出的杰出貢獻的最高肯定。
知行合一 碩果累累
吳豐昌長期從事環境基準標準及污染控制的理論研究、技術研發和工程實踐,在水質基準理論與方法、水質基準關鍵技術、湖泊污染治理工程應用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他主持了國家973項目、國家環保公益重大項目和國家環境基準業務工作等10余項重大科研項目,先后擔任國家環境基準業務化應用技術負責人,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技術總師。
環境基準是環境生態安全和人群健康的理論安全閾值,是制定環境標準的科學依據,也是環境質量評估與風險管理的科學基礎,是國家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石、尺度和根本。吳豐昌深知,我國環境基準研究起步較晚,現有標準大多借鑒國外經驗,因此亟需建立適合我國區域特點的環境基準體系。
2008年,國家973項目湖泊水環境質量演變與水環境基準研究正式啟動,吳豐昌作為首席科學家,開啟了我國環境基準研究的新征程。他帶領團隊深入野外,開展艱苦卓絕的實地考察工作,采集了大量湖泊水體、生物及底泥樣品,建立了全面的樣品庫,并通過精密的實驗分析、數據比對與模型構建,逐步揭示了我國水質變化的內在規律,最終在我國水質基準領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隨后,他又主持了環保部(現生態環境部)2010年設立的環保公益科研重大項目“我國環境基準技術框架與典型案例預研究”,進一步推動了該領域的探索。在這些項目的支持下,吳豐昌帶領團隊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為我國水環境標準制定修訂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除此之外,吳豐昌作為技術總師在十三五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創新與實踐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與進展,為我國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飲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也為我國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吳豐昌孜孜以求的科學家精神,和在環境基準標準與污染防治作出的優異表現,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廣泛認可。他榮獲了中國青年科學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綠色年度人物及國際環境化學與毒理學會政府服務獎等多項殊榮。
除了在科研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外,吳豐昌還以滿腔熱忱投身于增強國民意識的科普事業。他深知生態環境問題關乎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而公眾對此類問題的認知往往不足。因此,他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轉化為公眾易于理解的信息,讓環境知識惠及大眾。
通過連續多年的科普類主題活動,以及擔任教材顧問、編寫科普圖書、撰寫專欄文章、參與科普展覽等多種方式,吳豐昌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連接科學家與公眾的橋梁,極大地提升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認知水平和參與度。他深感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不僅親自參與各類科普活動,還積極推動生態環境科普納入學校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吳豐昌在科普實踐中收獲了許多感動與啟示。他親眼見證了科普點燃人們心中的科學夢想,幫助建立對世界的深刻理解,塑造人們的科學世界觀。這些經歷更加堅定了他繼續從事科普工作的信念。
吳豐昌常言,科研工作者是胸懷“國之大者”,應當自覺肩負時代使命,探索、運用科學規律,增強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本領。面對新時期出現的全球性新污染物治理挑戰,每一位生態環保科研工作者,都是新污染物治理的引領者、推動者和行動者。只要攜手奮進,加強基礎研究和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夯實治污科學基礎,提升精準治污效能,以科技創新賦能污染物治理,就可實現環境、經濟與社會共贏,也可為全球新污染物治理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