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南方絲綢之路上的西南馬

2025-04-01 00:00:00陳桂權謝僑
唐都學刊 2025年2期

摘 要:西南馬又稱川馬,是我國南方獨立的一個馬系統,有體型矮小、負載能力強、善于走山路的特點。西南馬是南方山區的主要運輸動力來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主要運輸工具。以西南馬為基礎而形成的馬幫,擔負起溝通西南地區與內地、境外的橋梁作用,馬幫運輸成為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主要運輸形式,促進了地區間經濟、文化、技術等方面的交流。

關鍵詞:西南馬;矮種馬;南方絲綢之路;馬幫

中圖分類號:K8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300(2025)02-0042-05

收稿日期:2024-07-03

基金項目:綿陽師范學院博士人才引進科研啟動項目(QD2020B0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桂權,男,四川綿陽人,博士,綿陽師范學院四川民間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史、民間文化研究;

謝僑,女,四川遂寧人,碩士,綿陽師范學院四川民間文化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主要從事四川民間文化研究。

西南馬在云貴川桂等南方山區日常交通運輸中發揮著巨大作用。馬匹充當人類動力來源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用途多元:可乘騎、可馱負、可拖曳。而馬的品種不同,其速度、耐力、勞力等均有很大的差別。故而它們也有各自所擅長的項目。比如秘魯的帕索馬,體形健壯、胸廓深廣、性情溫順、耐力持久,可日行40英里,能適應各種地形;英格蘭的達特穆爾馬,體型矮小、性情溫順;美國的落基山馬,體型良好、抗寒能力強,特別適合山地;高加索馬,體型健碩,速度快,尤其適合充當戰馬;蒙古馬體型中等、耐力極強、特別適合長途奔跑。在比較不同品種的馬之后,可以發現馬的特性與其生長的環境有密切關系;馬匹能否發揮其用途,也取決于與環境適應度的強弱。若將馬視為一種技術元素,那么比較不同環境下所用馬匹的情況,其本質也是討論技術與環境的適應性問題。

“絲綢之路”這個名詞承載了太多的文化信息,不過其最基本的含義仍是交通道路。在作為道路的絲綢之路上,交通工具是其最為基本的元素。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的絲綢之路上,所交流的“物品”均要被負載著往來,那么承載它們的“工具”就非常重要。在以往關于絲綢之路的研究成果中,對這方面的關注不是太多,研究絲綢之路與中西交流史,若缺少了對其基礎“交通工具”的研究,顯然不夠全面。南北絲綢之路的自然環境均不太好,不利于交通事業的開展,在這種環境條件下,選擇適應的交通運輸工具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對比南北絲綢之路上的運輸情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北方絲綢之路上,駝隊是運輸的主力;在南方絲綢之路上,體型矮小的馬匹、騾子是運送貨物的主力。目前學界對南北絲綢之路上駝隊、馬隊的研究成果雖不鮮見,但也不多,謝成俠《中國的養馬業》,永祥印書館1952年版,第41-49頁,對于西南馬有所介紹;李根蟠《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史中少數民族的偉大貢獻(下篇)》,載于《農業考古》1989年第1期,第304頁,對西南馬的歷史淵源與形成有所梳理;解德文《云南矮馬源流初探》,載于《云南畜牧獸醫》1995年增刊,第16-18頁,簡單梳理了云南馬的流變情況;侯文通等人對西南馬的一種“寧強矮馬”進行了考察,摸清了其基本生理特性,見《寧強矮馬考察報告》,載于《西北農業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第75-77頁。耿金《歷史時期云南境內的馬種演變與壩區農業轉變》對“云南馬”名實內涵變遷及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做了研究,載于《貴州文史論叢》2023年第2期,第34-42頁。學界關于馬幫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不過主要集中在對于近代云南馬幫的研究,如黃春飛《馬幫在云南近代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載于《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年第9期,第16-18頁;陸韌《抗日戰爭中的云南馬幫運輸》,載于《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第1期,第59-69頁。尤其是對于南方絲綢之路上起主要運輸作用的馬隊的研究,還有持續探討的空間。故筆者不揣淺陋,嘗試從技術史的角度來闡釋南方絲綢之路上西南馬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西南馬的源流與類型

本文所要討論的西南馬,從寬泛的定義上看,屬于矮種馬。關于矮種馬,嚴格的學術定義當為體高在105厘米以下的馬匹,[1]340不過也有將體高127厘米以下的馬匹稱為矮種馬。我國歷史上有明確文獻記載的矮種馬,被稱為“果下馬”,因其體型矮小,可在果樹下騎行,故名之。《后漢書·東夷傳》記,濊國“有果下馬”,注曰:“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樹下行”。在廣東羅定縣也產果下馬,且作為進貢之物。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獸》記:“果下馬,土產小駟也。以出德慶之瀧水者為最。高不逾三尺,駿者有兩脊骨,故又號雙脊馬。健而喜行。”[2]周去非《嶺外代答·禽獸門·二○九·果下馬》的記載則更為詳細,其云:“果下馬,土產小駟也。以出德慶之瀧水者為最。高不逾三尺,駿者有兩脊骨,故又號雙脊馬。健而善行,又能卒苦,瀧水人多孳牧。歲七月十五日,則盡出其所畜,會江上馳騁角逐,買者悉來聚觀。會畢,即議價交易。它日則難得矣。湖南邵陽、營道等處,亦出一種低馬,短項如豬,駑鈍,不及瀧水,兼亦稀有雙脊者。”[3]218可見,矮種馬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養馬學學者們的研究已經證明果下馬與西南馬在基因與生理結構上存在的關聯。可以說,我國現代的矮種馬是西南馬的“縮小版”。[1]218

西南馬,又稱川馬,是我國一個獨立的馬系統,分布在云貴川桂一帶,[4]69-72代表性類群有四川建昌馬、云南麗江馬、貴州馬、廣西百色馬、陜西寧強馬、西藏馬等類。西南馬體型矮小,頭較大,頸高昂,鼻平直,眼耳小,肌肉發達,蹄質堅實,鬃、尾、鬣毛豐長。體高105~125厘米,體重155~225公斤,優秀的馬匹體重可達300公斤以上,善于爬山越嶺,是西南山區重要的運輸力量。[5]在西南馬的形成過程中,環境的選擇性與塑造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以西南馬為主的矮種馬,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山地潮濕季風氣候,秦嶺以南的山地河谷地帶。這里山地、河谷交相切割,經濟比較落后,自然環境、社會生態雙重閉鎖,使得西南馬保存了矮種馬的基因,加之山區交通對于馬體高度、馱載能力的要求,均使南方山區成為矮種馬集中的地區。我國西南地區大部分為高原山區,復雜的地形條件導致交通極為不便,但因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水草豐美,又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因此,馬、騾馱載成為一種重要的運輸方式,養馬業在西南山區也備受重視。

西南馬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古發現已證實戰國時期成都羊子山地區已開始養馬。《史記·西南夷列傳》記,秦漢時的“笮馬”與髦牛一起成為巴蜀對外輸出的重要商品。李根蟠先生指出,“‘笮’是西南夷的一種,屬于牦牛羌,主要分布在四川雅安和西昌地區,并包括云南寧蒗地區。”[6]東漢安帝時曾在越雋郡(今西昌地區,笮人聚居地)、益州郡、犍為郡,設置長利、高望、始昌三個馬苑。不過西南山區所產的馬匹,要到宋代之后才得到官方的重視,并且成為宋、明時期主要的馬匹資源地之一。政府在這一帶設立茶馬司,與西南少數民族以貨易馬,當時將川黔所產之馬,稱為“蜀馬”;川康蕃地所產的馬,稱為“蕃馬”;兩廣的馬,被稱為“廣馬”;云南馬,則被稱為“大理馬”。[7]48明代又在永寧、雅安、宜山、東川、烏蒙等地設立茶馬司,與西南少數民族進行貿易交換,每年買馬達數萬匹。而清朝政府對于西南馬放任不管,官方層面的馬匹交易活動并不重要,西南馬的作用在民間較為突出,尤其是在西南商路上,成為運輸的主力。民國時期,以西南馬群為主體的馬幫,成為對外溝通的重要力量,并形成了獨特的馬幫文化。

西南馬的性能是它成為西南山區運輸主力的基礎因素。西南馬體型矮小,性格溫馴,負載能力強,這些生理優勢成了它適應山地交通環境的先天優勢條件。如畜牧史家謝成俠先生所言,西南馬“凡役用馬都很馴順。負重能力,依體重比例,實勝過北方馬,那是山地最好的馱獸,其馱載最常超過體重三分之一以上,如近程馱運貨物,竟有負重一百公斤以上的,長途馱運亦達六七十公斤,時速平均四公里半,山地日行三十至四十公里。近年來西南各大城市且普遍用它來駕車,通常每馬載運量約二百五十至四百公斤,外計車重單套者五十至八十公斤,三套車重達二百五十公斤,能日行三四十公里,有些車馬載乘六七個人,還要跑起輕巧的快步,這是世界各地小種馬比不上的。騎乘能力雖是平凡,但亦是山地很好的代步工具,尤善崎嶇小徑的登越。”[7]51西南馬的這些特性,為其成為山區交通運輸工具奠定了良好的生理學基礎。通過專業的飼養、訓練進一步挖掘其運輸潛能,將其打造為南方絲綢之路上主要的運輸力量。

二、南方絲綢之路與西南馬

學界關于“南方絲綢之路”的研究成果頗豐,對其開通時代、線路、性質等基本問題已有共識,即南方絲綢之路是以古代成都為起點的國際交通線,有西路、中路和東路三條,分別通往印度、中南半島和南海。一是通往印度的“蜀身毒道”;二是通往越南的水陸兼程線路;三是連通尼泊爾、印度的茶馬古道線路。關于“南方絲綢之路”,參見段渝《南方絲綢之路與南方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走廊建設》,收入張麗君主編《絲綢之路經濟帶構建與發展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年版,第306頁;又見屈小玲《中國西南與境外古道:南方絲綢之路及其研究述略》,載于《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第176頁。歷史上,以西南馬為基礎組成的馬幫在南方絲綢之路的交通運輸史上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

在西南馬中,又以云南馬在南方絲綢之路上發揮的作用最為顯著。云南地處通往東南亞及南亞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上,茶馬古道、蜀身毒道在云南境內均有重要的驛站。如云南的永寧地處滇川藏三地的交界地區,是茶馬古道北路的必經之地。因為茶馬古道的北路,相對氣候條件較好,行走難度小,被走茶馬古道的人稱為“平安路”。所以,馬幫云集永寧,成為馬幫的一個站點。茶馬古道上的貿易開始主要是茶馬互市,清代因蒙古馬的來源有了保障,故而茶馬古道上的貿易形式也由茶葉與戰馬的交換,變成了茶馬商隊入藏區進行茶葉與山貨的貿易活動。[8]馬匹由先前的商品變成了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

南宋時,周去非《嶺外代答·禽獸門》的“蠻馬”條就詳細地記載了云南馬,其云:“南方諸蠻馬,皆出大理國;羅殿、自杞、特磨,歲以馬來,皆販之大理者也。龍、羅、張、石、方,五部蕃族,謂之淺蕃,亦產馬,馬乃大口,項軟,趾高,真駑駘爾……蠻人所自乘,謂之座馬,往返萬里,跬步必騎,駝負且重,未嘗困乏。”[3]249-250云南馬中的麗江馬、烏蒙馬品種優良,最能適應南方絲綢之路上復雜的環境條件,進行長途馱運。麗江馬的外形特點是“頭稍微重,多為直頭,耳短小直立。頸短薄,背稍凹或平直,前胸較窄,胸深良好,蹄堅實……長途馱運可馱70~75公斤,日行30~40公里”。[4]71烏蒙馬體型較麗江馬還小,平均體高113厘米左右,體質堅實,能耐苦,耐粗飼,方便飼養,適應性良好。大理人將茶馬古道上的馬稱作“英雄”,每年在云南的大理與麗江,定期要舉辦選馬大會,評選云南馬中的優良者,以作長途運輸之用。用當地人的話講,“這種馬個頭雖小,但膽子大,承受力大,爬山快”[9]。選擇好馬的具體標準是“前胸寬,蹄堅實,毛色好,結構緊湊,體型高大,粗壯結實。即俗語所說‘前夾一筒鹽(指前胸寬闊),后夾一文錢(后退肌肉豐富)。’‘先選四肢蹄,后選一張皮’,即選馬先要選其腳力,這是最主要的。其次才看皮毛。看其毛色標準又是‘一鐵青,二棗騮,三銀褐,四板栗,五紫馬’”[10]。可見,當地人選擇馬匹的標準為是否善于長途馱運。西南馬的日常飼養也有一套相當成熟的技術標準:在繁育方面,養馬者會選擇優良種馬,避免近親繁殖;馬圈要保持干燥、通風;馬的飼料日常以谷物、秸稈等草料為主,每天至少讓其保持2~3次進食,馬出行期間,馬夫隨身攜帶谷物作為干糧,以保證馬飼料供應充足。

三、“山間鈴響馬幫來”: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運輸主力

關于馬幫起源于何時這個問題,目前尚且缺乏最直接的文獻材料,可以確定的是使用馬匹馱運這種方式在西南地區的歷史較為悠遠。具體論述可參見王明達、張錫祿《馬幫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5頁。明代,滇銅外運主要依靠的是馬幫力量。此外,茶葉、鹽等大宗貨物的運輸,也主要依靠馬幫來完成。杜鵑的研究表明,清乾隆時期馬幫運輸達到了高峰。[11]東川地區年均600多萬斤運量的“滇銅京運”,需要用8 000匹馱馬,分6次運輸方能完成。[12]每次100萬斤的運量非常巨大。云南茶葉每年通過馬幫運輸出去的數量也相當之大。“清代前期,云南的普洱茶、猛庫茶、鳳慶茶的年產量為10~12萬擔,其中80%外銷相鄰地區……,運輸這些茶葉大約需要5萬匹馱馬。”[13]民國時期,思茅縣馬幫的馬匹數目有1 500余頭之多,[14],再加上參與運輸的牛幫,該縣牛馬幫所擁牲畜數量過萬頭,其運力相當驚人。在勐臘縣,每年雨季過后,當地人到江城、景東、思茅等縣雇馬幫回來幫助運輸茶葉,每年馱茶的牛馬多達數千頭。[15]

馬幫的規模并不統一,主要根據運送的貨物量與馬匹數量決定,規模較大的馬幫擁有的馬、騾數量可達數百頭;而一般的馬幫,通常由5~15匹馬組成。在馬幫行進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頭馬和二馬。頭馬和二馬的體高和毛色一致,體力健壯,善于選擇道路,肯出頭,有膽量,頭上帶紅色頭飾、旗子,項上掛有銅鈴,馱載量比一般馬匹少20%左右。”[16]頭馬是整個馬幫隊伍的領袖,“它很有威信,它一動身,整個馬幫即隨之動身,它一停下來,整隊隨之停下;遇有岔道,頭騾(馬)走彎路,整隊走彎路,沒有敢走直路者;遇有橋有水的地方,頭騾(馬)過橋,整隊過橋,頭騾(馬)涉水,整隊涉水,沒有例外者。”[10]105每匹馬行進時有一定順序,頭尾銜接,排成一列縱隊,井然有序。在規模較大的馬幫中,還有專門負責馱運炊食用具的騾馬。因為馬幫主要進行長途貨運,故對相關的配套技術就有較高的要求,尤其是馬鞍的使用,必須要符合馬的尺寸,且需具備舒適性,以減少對馬匹的傷害。據李穎淞的調查反映,滇西北的馬幫“主要使用藏鞍。鞍具為木制軟鞍,重約0.75~1.5公斤。鞍褥4~5層(羊毛厚氈),有尾鞦和后鞦,無前靷。這種馱鞍可以乘馱兩用;捆馱后所占體積小(約占20%),易通過狹窄道路;鞍具比一般馱鞍約輕4~6倍,可以減輕騾馬負擔。”[16]15

在組織結構方面,馬幫分為業余型和專業型兩種,前者主要是利用農閑期,跑馬幫運輸,掙運費;后者則長年跑固定線,相比前者,其組織結構更為完整,分工明確,騾馬性能更優。專業的馬幫組織分為大鍋頭、二鍋頭、管事、馬腳子四個層級。大鍋頭是整個馬幫的首領,也是馬幫之幫主,只有那些能力強,社交廣、威信高的人才能勝任此職責。大鍋頭除需掌握馬幫的所有知識,還要對沿途的風土人情了如指掌,能打點好運輸途中的一切,且有一技之長。二鍋頭是大鍋頭的輔助,負責協助大鍋頭管理整個馬幫內部事務。管事相當于整個馬幫的會計,既負責馬幫的日常開支,也負責馬幫的貿易核算等事務。馬腳子就是趕馬人,是馬鍋頭雇用的小工,他們得聽從馬鍋頭的指揮。[17]

馬幫在運輸過程中都有固定的行程,沿途也有固定歇腳的店鋪,專供馬幫歇腳的店鋪稱為馬站。民國時期,設置馬站的距離標準一般在25~30公里之間,如馬幫運輸非常發達的云南思普地區,每30公里設1馬站,每15公里設1牛站。[18]在路線復雜、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馬幫行走沿途的歇腳店相對固定。馬幫牲口走到這些歇腳店門口時,會自動停下,不再前行。這些歇腳店的“店主對于熟人的馬幫一般是看見牲口就知道馬幫的主家是誰,吃飯住店,賬自然記在主家的名下。專業的馬幫所馱運的貨物也是相對穩定的,商家按照往返行程推算天數,就會提前聯系準備好貨物,以保證馬幫來去都有貨運。”[19]

馬幫文化特色的《趕馬調》與“禁忌文化”:其一,《趕馬調》是馬幫在運輸過程中,為調節單調的生活、排解苦悶、提振士氣而形成的一種民歌形式,其功用相當于勞動號子。《趕馬調》的內容多樣,總體上都與馬幫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大理南澗彝族一則趕馬調內容:“勸世不嫁趕馬人,……陰魂落在九龍江”,表明趕馬行程的風險與妻離子散的無奈;與之相對的女聲則回:“你要出門莫討妹,你要討妹莫出門;欠下賬來我不怕,織麻紡線還人家……”。[20]《趕馬調》生動地呈現馬幫生活的喜怒哀樂。其二,馬幫的禁忌包括語言禁忌和行為禁忌兩方面。馬幫長期行走在地形復雜地區,面臨風險很大,因此他們會形成一些禁忌文化來規避風險。語言禁忌是在口頭表達中使用一些特定的詞匯來代替某些不吉利事項,如以“老貓”“老梭”“老灰”來代替豹子、蛇、狼。行動禁忌包括出門禁忌與走馬過程中的禁忌,出門前需要“請期”,就是擇吉,比如出行日有“三兇四吉五平安”的講究,即逢“三”不出門,“四”與“五”則是吉日。在出行方向上有“春不走東,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等習俗。馬幫禁忌是我國擇吉避兇文化的表現,是馬幫人在人與環境和諧共生前提下所形成的一種行為文化,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

四、結語

茶馬貿易是南方絲綢之路上主要的商貿形式,馬幫則是主要的運輸形式。本文從技術史角度考察馬幫在南方絲綢之路上的興盛,環境的因素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西南山地環境特點促進了西南矮種馬的養殖;其二,西南馬的生理優勢,使它成為南方絲綢之路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以西南馬為基礎形成的馬幫運輸,促進了西南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西南馬在南方絲綢之路的商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從技術傳播角度看,西南馬對于東南亞各國小種馬均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對于泰國、緬甸小種馬的影響最為直接。[21]這是南方絲綢之路上技術文化交流的形式之一;西南馬系統的形成也是西南各民族文化交往交融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侯文通.我國矮馬源流簡析[J].農業考古,1990(1).

[2] 齊治平,校補.桂海虞衡志校補[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18.

[3] 周去非.嶺外代答[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4] 甘肅農業大學主編.養馬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5] 農業辭典編委會.農業辭典·畜牧與獸醫[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953.

[6] 李根蟠.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史中少數民族的偉大貢獻" 下篇[J].農業考古,1989(1):304.

[7] 謝成俠.中國的養馬業[M].上海:永祥印書館,1952.

[8] 木麗春.永寧摩梭史話[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82.

[9] 董錦漢.追尋《趕馬調》的足跡[M]//王冼平.民歌版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119.

[10]王明達,張錫祿.馬幫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146.

[11]杜鵑.民國時期的云南馬幫驛運[D].成都: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4:13.

[12]申旭.中國西南對外關系史研究[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1994:245.

[13]云南省交通廳公路交通史志委員會.云南公路運輸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73.

[14]云南思茅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思茅縣志[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139.

[15]勐臘縣志編纂委員會.勐臘縣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28.

[16]李穎淞.滇西北地區馬幫運輸的調查[J].中國畜牧雜志,1980(6):14.

[17]敏塔敏吉.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文化[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28.

[18]黃桂樞.普洱文化與世界茶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22:114.

[19]梁嘉賓.民國時期成縣的馬幫和腳騾店[J].成縣文史資料第3輯.內部資料,2007:67.

[20]劉承禮.南澗民間文學集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9.

[21]侯文通.東南亞小型馬來源的遺傳學和歷史學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1994(1):10.

[責任編輯 唐健君 馬力佳]

The Southwest Horse on the Southern Silk Road

CHEN Guiquan, XIE Qiao

(Research Center of Folk Culture,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Mianyang 621000, China)

Abstract: The Southwest Horse, also known as the Sichuan horse, is an independent horse species in southern China, characterized by its small size, strong load-bearing capacity, and ability to navigate mountainous terrain. Being a primary source of transportation power, the Southwest Horse has served as a major means of transport along the Southern Silk Road for a long time. Horse caravans formed based on southwest horse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connecting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with the inland and foreign areas, making horse caravan transport the main form of transportation on the Southern Silk Road and facilitating exchanges in economy, culture, and technology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Key words: the Southwest Horse; small-size horse species; the Southern Silk Road; horse caravans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91网址在线播放| 欧美高清日韩| 亚洲福利网址| 色综合激情网| 精品欧美视频| 亚洲最大综合网|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 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中文纯内无码H|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五月激情综合网|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自视频| 日韩资源站|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91毛片网|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亚洲激情99|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www.91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 中文成人在线|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色综合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亚洲伊人电影|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国产丝袜精品|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91精品久久|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亚洲黄网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91视频日本|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激情综合网址|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