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絡空間治理、高校美育改革和網絡審美異化的背景下,通過審視大學生在網絡世界中的審美理念與行為現狀,探索解決新時代高等教育中美育面臨的實際問題,研究網絡審美理念培育機制,為高校美育研究拓展新的研究視角,通過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養成,在實踐中為提升大學生網絡審美提供了可操作的新質路徑和方法。網絡審美觀的提升是網絡美育的主要任務,大學生的網絡活動包含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本研究立足于提升大學生群體的網絡審美欣賞力和創造力,從實踐出發,將“美育”的概念研究轉換為“審美活動”的研究,將生硬的、灌輸式、傳統的政治語言和邏輯轉變為一種綜合性的理解和多角度體驗的學習實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關鍵詞:大學生;美育;網絡審美;網絡文明素養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學界把審美作為人們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主要包括審美心理建構、審美活動開展和審美意識獲得三個方面[1]。學校教育背景下,審美教育作為審美和創造美的教育,貫穿在各項教育活動始終,對學生價值觀、人文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與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高低息息相關。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工具,為大學生的美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推動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發展[2]。在知情意行的塑造過程中,注重網絡審美觀念的培養,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有助于大學生自由且全面地成長[3]。當前國內學術界對網絡文明素養的研究較為豐富,但缺乏對大學生行為養成的指導,無法為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策略研究提供扎實的理論支撐;研究多從單一視角出發,對于大學生網絡審美教育的研究更是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未能以此視角切入進行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美育乃達成德育目的之理想路徑,兩者相輔相成,能發揮最大效能,然而現有研究也未從網絡審美理念培育路徑進行探索。雖然早在18世紀,在《審美教育書簡》[4]這部作品中,德國的美學家席勒首次引入了“審美教育”這一概念。隨著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興起,美學理論與美育實踐亦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理論參考和實踐經驗,但未能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進一步探討網絡審美理念的培育機制與路徑。
二、大學生網絡審美教育理論概述
馬克思主義審美觀是一個深刻且豐富的理論體系,它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對審美現象和審美活動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闡述。審美活動具有社會性、實踐性和主體性,人的全面發展包括德、智、體、美等多個方面。其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審美教育,人們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豐富精神世界,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審美教育是提高人們審美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審美教育,人們可以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趣味,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馬克思主義審美觀是網絡審美教育的理論基石。美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審美教育立足于實際操作,旨在促進人的全面成長作為終極目的。
馬克思主義審美觀在中國的傳播、應用和拓展,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審美觀,它成為大學生網絡審美教育的關鍵理論支撐。我國歷任領導人都高度重視審美教育,強調將馬克思主義審美教育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審美理論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5]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
三、大學生網絡審美教育現狀分析
通過對河北省內高校的763個有效樣本研究分析,從調研結果來看,本研究發現影響青年大學生網絡審美的因素主要有網絡審美認知、網絡審美態度、網絡審美行為,且三個因素相互影響。
其一,審美認知是大學生對待網絡事物的具體觀點和信念,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網絡空間中的信息的理解和評價,是網絡審美行為發生的首要條件。在大學生對網絡活動的審美認知上,大部分學生對網絡活動持有比較正面的審美認知水平,并對網絡活動的美丑現象具有較高的判斷力,能在日常網絡活動中達到審美體驗,且大學生的網絡審美認知能顯著正向影響網絡審美態度和網絡審美行為,并可通過網絡審美態度間接正向影響網絡審美行為。
其二,網絡審美態度是大學生基于網絡審美認知形成的情感及價值取向,在大學生網絡審美態度方面,大部分學生在進行網絡活動時的目的是休閑放松,有一少部分學生是為了尋求感官上的愉悅,重娛樂,輕教化,以達到逃避現實轉移注意力、放縱自我的目的。且調研結果說明大學生的網絡審美態度能顯著正向影響網絡審美行為。
其三,網絡審美行為是大學生在網絡審美認知和網絡審美態度基礎上,通過提取有效信息做出的傾向。在大學生網絡審美行為方面,大學生群體在個人價值與集體價值層面均展現出顯著的追求傾向。大學生應能初步識別網絡空間中的不良信息及其潛在的負面影響,同時對美好網絡空間抱有具體的期待和向往,對網絡空間的審美追求有所提高,且大學生的網絡審美行為間接強化網絡審美認知和網絡審美態度。
四、大學生網絡審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其一,大學生網絡審美能力欠缺。大學生網絡審美認知缺乏對美學理論的基本了解和認識;大學生的網絡審美鑒別能力、網絡審美創造能力不足,導致網絡審美鑒別出現偏差、現實生活的審美活動與網絡審美創造相結合的審美輸出很少。網絡環境中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紛繁復雜,然而,部分學生在面對海量信息時,缺乏深入分析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往往僅停留在表面化的瀏覽與消費層面,難以形成深刻而獨到的審美認知。這種淺顯化的審美認知模式,不僅限制了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還可能導致其對網絡文化的誤解與偏見。在網絡空間中,審美標準呈現出多元化與碎片化的特點。大學生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容易陷入審美標準的模糊與混亂之中,難以形成清晰而穩定的審美價值取向。這種模糊化的審美標準,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審美判斷與選擇,還可能對其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實踐平臺與資源,然而,部分學生在實踐中卻表現出單一化的傾向,如過度沉迷于某些特定的網絡娛樂形式或消費方式,而忽視了其他更為豐富多樣的審美體驗。這種單一化的審美實踐,不僅限制了學生審美視野的拓展,還可能抑制其創造力與想象力的發揮。
其二,大學生網絡審美價值觀偏離。大學生的審美價值觀由理性化向感性化偏離、高雅化向低俗化偏離,導致大學生極易陷入泛娛樂化泥潭、缺乏獨立思考并影響審美人格的養成。 在網絡環境中,部分大學生傾向于選擇視覺沖擊力強、內容淺顯直白的信息與娛樂形式,這種過度追求感官刺激的行為,反映出其審美價值取向的淺層化與功利化。網絡上的流行趨勢往往具有快速更迭的特點,部分大學生在缺乏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情況下,盲目跟風與模仿網絡熱門審美標準,導致個人審美趣味趨同,缺乏個性與創新。在快節奏的網絡生活中,部分大學生更加注重信息的即時消費與娛樂功能,而忽視了審美對象背后的文化內涵與社會價值,導致審美活動停留在表面,難以觸及心靈深處,影響了審美教育的深度與廣度。
其三,大學生網絡美育缺失。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許多綜合類和理工類的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的美育教育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美育課程的設置和美育實踐活動的開展都顯得相對匱乏。許多高校并沒有將美育課程納入必修課程體系,或者即便開設了相關課程,其內容和形式也往往較為單一,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審美需求。其次,網絡時代的審美教育研究與思考,對于美育教育工作者來說,尚處于初始階段,缺乏深入的探索和系統的理論支持。這導致了美育教育在內容和方法上難以與時俱進,無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平臺來豐富教學手段和拓展教育空間。由于上述原因,學生們在學校課堂及校內美育活動中難以獲取充分的網絡美育知識。
五、網絡審美理念培育機制研究
網絡空間如同建筑空間,同樣需要承載美傳播美。如何解決大學生網絡審美教育存在的問題,走出網絡審美困境是網絡審美理念培育亟須研究的問題。基于調研分析現有問題,通過增強網絡審美能力,增強網絡素養教育、增強高校育人合力三方面培育大學生網絡審美理念。
(一)增強大學生網絡審美能力,從被動接受到藝術創作
就網絡審美領域來說,提升大學生的審美鑒別力與審美趣味至關重要。網絡文化改變了學生的審美品位、審美趣味和審美習慣。因此,充分注意到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教學學生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學會判斷和甄別。指導學生學會“懷疑”,而非一味地“相信”,因為在當代的影像世界里,眼見不再能為實了,這不是教導學生凡事懷疑,而是培養其養成思考的習慣。把從前握在專家和教師手上的審美鑒別的權力還給學生,才能幫助學生過好審美鑒別這一關。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按照布爾迪厄的資本理論,可以歸為文化資本。文化資本在其基本的狀態中是與身體相聯系的,需要通過文化、教育等方式的具體實踐獲得。因此,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需要在主動的藝術創作與藝術交流實踐中培養和獲得。藝術創作可以與削弱自我控制能力的電視、電影、網絡相抗衡,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藝術創作也會給人以安慰,將自我感受轉化為外在的符號,獲得創造的快樂。
(二)增強網絡素養教育,正確辨別網絡信息
在當前的數字時代,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是其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網絡素養涵蓋了信息識別、評估、使用和創造的能力,同時也包括網絡道德和安全意識。創新培育路徑,構建三維培養網絡,通過一維的“核心骨干+陣地建設”,培養網絡新媒體骨干人才,打造有影響力的陣地平臺;二維“特長學生+作品征集”,發揮特長學生主觀能動性,在重大時間節點開展主題鮮明的網絡優秀作品征集活動;三維的“全體學生+專項實踐”,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專項實踐,打通從上到下、從個體到群體的網絡文明素養提升渠道。三維網絡路徑的構建,將有助于我們更有效地覆蓋不同層次的學生,使他們能夠在各自的領域中得到發展和提升。以網絡新媒體作品、青年文化創意賽事及文化體驗、專項實踐活動等創新培育載體為網絡審美教育的載體,結合時代特點,探索線上線下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培育的長效機制。通過這些多樣化的載體,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網絡文明素養,正確辨別網絡信息。
(三)增強高校育人合力,提升網絡美育成效
科學地安排美育課程,完善的美育課程體系有助于大學生構建系統的審美理論知識,理解美的深層含義。一是為在校大學生設置美育理論必修課程,使他們廣泛掌握美學基礎、藝術理論以及其他審美知識,為深入的專業藝術教育學習奠定理論基礎。為了避免大學生在學習美育理論課程時陷入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我們可以通過實施多樣化的活動和實踐來評估課程的學習效果,從而達到美育理論教學目標。二是開設齊全的專業藝術選修課程,為大學生們提供充足的機會和平臺,讓他們能夠深入地學習和鑒賞藝術作品。
六、結語
大學生可自由選擇電影、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與舞蹈等藝術課程,以興趣為導向,從而培養審美能力,提升藝術文明的鑒賞力,陶冶情操。最后要形成以高校美育教育工作者為主導、思政教師協同、學生骨干引領的網絡美育教育合力,完善高校網絡美育隊伍與制度建設,優化網絡美育管理體系。加強思想政治課中理想信念的培養,將其作為審美教育的思想指導,借助理性分析來理解網絡上流行的各類文化現象,防止無批判地追隨潮流。通過這種多方協同的合作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為大學生網絡審美理念培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應曉燕.新時代大學生審美教育研究[D].杭州:中國計量大學,2021.
[2]蔣艷麗.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審美教育路徑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1):142,144.
[3]李丹陽.新時期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提升路徑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02):179-180,183.
[4][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5]中央人民政府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R/OL].(2020-10-15)[2025-02-28].http://www.gov. 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基于網絡審美理念的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新質培育機制研究”(202402135)。
(作者:呂媛,河北科技大學團委、副教授;李俐瑩、孫怡青,河北科技大學信息學院講師;李亞婷,河北科技大學團委、講師;孫峰巖,河北科技大學信息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