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采用可視化文獻綜合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軟件統計分析2005—2024年間發表在中國知網(CNKI)和Elsevier ScienceDirect期刊全文數據庫的以海外本土中文教師、職業認同、身份認同等為關鍵詞的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論文,圍繞研究方法、研究熱點、發展歷程等方面進行系統梳理。研究發現,該類研究進入21世紀后總體呈曲折上升趨勢,且在2018年有明顯上升,但是專注于海外本土中文教師群體的研究還是鳳毛麟角;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質性和量化混合的研究方法近年占據主要地位等,最后總結研究發現并提出不足。
關鍵詞:海外本土中文教師;身份認同;CiteSpace;可視化文獻綜合分析;研究熱點
引言
國際中文教師身份認同是指教師對自身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中角色的理解和定位,這在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中占據核心地位[1],教師身份認同與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及教學效果有密切聯系。近年來,隨著國際中文教育的快速發展,對國際中文教師的身份認同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視。
從國際上看,有關教師教育研究領域中的教師身份認同研究始于20世紀80—90年代,但是專注于國際中文教師的身份認同,尤其是海外本土國際中文教師身份認同研究數量甚微,在2005—2024近20年間發表在中國知網(CNKI)和Elsevier ScienceDirect期刊全文數據庫可搜集到的文獻不足50篇,而且各研究之間缺乏關聯性。不同國家的海外本土中文教師的身份認同面臨的挑戰具有獨特性,與當地的文化適應、社會對中文教育的態度等因素有關。故有必要對已有研究進行回顧、梳理和分析,總結研究成果的同時,發現不足并提出未來可加強研究的方向,以推動海外本土中文教師身份認同研究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一、研究設計
本文采用綜合分析法,以Excel表格和CiteSpace-6.3.1軟件作為分析工具。在Excel軟件上對文獻內容和特征進行手動標注,利用CiteSpace-6.3.1軟件對所有篩查出的75篇有效文獻進行科學計量可視化分析,并繪制直觀的發文趨勢圖、關鍵詞共現圖譜等可視化圖譜[1]。本文文獻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和Elsevier ScienceDirect期刊全文數據庫。由于海外本土中文教師身份認同文獻數量較少,在知網檢索的文獻數量不超過20篇,因此,筆者按教師身份認同——國際中文教師身份認同——海外本土中文教師身份認同的邏輯細化梳理研究結論,最終以“海外本土中文教師身份認同”“國際中文教師身份認同”和“教師職業身份認同”為主題詞進行高級檢索后,研究人員圍繞研究重點“身份認同”以摘要、關鍵詞、文獻目錄框架等為依據進行二次篩選并討論,最終篩選得到有效文獻75篇,檢索的文獻時間跨度為2005—2024年[2]。
二、研究結果和數據可視化分析
研究熱點指的是在某一時間段內,學者在特定研究領域經常探究的主題。而探討研究熱點最直接的指標便是關鍵詞分析。關鍵詞是文章核心內容的濃縮與凝練,通過對關鍵詞進行分析可以揭示該研究領域的熱點,清晰地把握研究主題的發展脈絡和方向[3]。本研究通過分析關鍵詞共現頻率、中介中心性、聚類及突現性4個指標,旨在探討海外本土中文教師職業認同或身份認同研究的熱點問題、主題方向、發展歷程與研究前沿。在運用CiteSpace軟件對相關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分析時,本研究的時間區間選擇2005年1月—2024年9月,時間切片設為1年,節點類型選擇Keyword(關鍵詞),其他選項不變,待關鍵詞共現的可視化結果穩定運行后進行聚類分析。聚類后,聚類模塊值(Q值)為0.6851,聚類平均輪廓值(S值)為0.9312,均達到了社團劃分結構顯著、聚類結果信度高的要求。
(一)研究關鍵詞分析
本研究對領域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析,生成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 1,以確定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在關鍵詞共現圖譜中,節點和字號的大小與關鍵詞出現頻次呈正相關關系,而關鍵詞的頻次則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其研究關注度。
通常,中介中心性較強的關鍵詞越處于研究的中心位,其重要程度越強。本研究經Cite Space運算得出相關研究關鍵詞的中心性,依據其頻次及中心性提取前15位進行排序。根據排序結果和可視化結果,本研究將意義相近的關鍵詞進行合并歸類,最終得出該領域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主題為:教師身份認同、教師職業認同、影響因素、敘事研究和專業發展。
此外也注意到“定性研究”“敘事研究”“定量研究”等共現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較高,但其中介中心性較低。這說明該類詞盡管研究關注度較高,但是與其他研究之間的關聯度可能相對較弱,可能在該領域中僅作為研究手段或研究方向。而“本土中文教師”“本土漢語教師”等共現關鍵詞中介中心性相對較高,但出現頻次較低。這意味著該類詞尚未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但由于與其他研究之間存在一定的緊密聯系,未來可能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二)研究發展歷程與前沿分析
研究發展歷程分析是指通過梳理關鍵詞隨時序演變的分布情況,揭示該領域不同歷史階段的研究焦點,這需要借助CiteSpace的關鍵詞時區分布圖進行輔助分析,見圖2。在關鍵詞時區分布圖中,每個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其大小表示出現頻次的多少。通過圖2可從整體上得出該領域研究的大致發展歷程。而具體了解各段時期的研究前沿,則需基于關鍵詞突現圖進行分析。
研究前沿是指一組突現的動態概念或潛在的研究問題,其主要特征是新趨勢和突變[4]。本研究基于共現圖譜,對突發閾值進行調整,按照關鍵詞的突發時間進行排序,得到15個突變關鍵詞,見圖3。
突變強度較高的關鍵詞有“職業認同(3.52)”“對外漢語教師(1.22)”“專業發展(1.12)”“教師身份認同(1.09)”和“國際漢語教師(1.07)”。這表明該類詞在其突變時間段內是學者集中研究的前沿主題。從突變的出現時間來看,“教師職業認同”“國際中文教師”及“本土中文教師”等詞是出現突變較晚的關鍵詞,說明它們近年來較受學者關注,可能未來會繼續成為研究前沿,見圖3。
綜合分析圖2和圖3,本研究將2005—2024年間的研究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005—2015年。由圖2所示,2015年前研究較少,且相關研究分布零散。在此階段,突變率較高的詞為“職業認同”和“專業發展”。這表明在早期學者主要關注的是教師作為一個群體的職業認同情況和職業認同對專業發展的重要性。結合時區圖我們發現,在這段時間里“職業認同”的概念已在對外漢語領域有所涉及,例如,高婷婷(2009)通過解釋現象學的途徑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北京語言大學68位對外漢語實習教師的職業認同現狀進行調查,得出角色沖突、主觀與客觀需求存在差異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因素[5]。
第二階段為2019—2021年。在此階段,突變詞與關鍵詞數量均快速增長,相關研究相對集中,其中突變強度較高的詞為“對外漢語教師”與“國際漢語教師”。這表明有關職業認同或身份認同的概念及研究方法已廣泛應用于國際中文教育中,為深入研究海外本土中文教師這一群體奠定堅實基礎。結合時區圖可知,這段時間已有一定數量的學者關注到本土中文教師這一群體。例如,吳亞平(2020)以混合研究的方式調查泰國本土漢語教師的文化身份認同水平,并從文化認同的角度分析本土漢語教師與漢語教師志愿者間的教學差異[6]。
第三階段為2022年至今。該階段研究的突變詞范圍相對多元,主要包括“本土中文教師”和“國際中文教師”。由時區圖可知,該階段學者主要關注線上教學情境下影響因素的變化,豐富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內容。
結語
本文發現已有關于“國際中文教師”“海外本土中文教師”的身份認同研究呈上升態勢,有關職業認同或身份認同的概念及研究方法已廣泛應用于國際中文教育中,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國際、國內中文教師教育領域的未來身份認同研究和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方法基礎。然而,目前的研究仍有可持續挖掘的地方,由于海外本土中文教師群體接觸途徑有限,搜集到的研究材料較少,因此中國知網收錄的國別化的海外本土中文教師身份認同文獻鳳毛麟角。同時“本土中文教師”“本土漢語教師”等共現關鍵詞中介中心性相對較高,但出現頻次較低,說明該主題尚未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僅限于對單一國家的分析,尚未有涉及多國對比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展素賢,侯方蘭.我國教師身份認同研究述評(2004—2021)——基于CiteSpace的文獻可視化分析[J].湘南學院學報,2022,43(04):101-106.
[2]郭一飛.基于Cite Space的教師身份認同研究綜述[J].海外英語,2022,(07):51-52+71.
[3]陳維超.基于共詞分析的網絡版權研究熱點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8,(11):69-77.
[4]李杰,陳超美.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
[5]高婷婷.對外漢語實習教師職業認同發展現狀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
[6]吳亞平.從文化身份認同視角透視中泰漢語教師教學差異[D].湖北工業大學,2020.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