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為公共關系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任務。
現代公共關系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和傳播學說,隨著實行改革開放的步伐進入中國已有40年,并深入地參與到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發揮公共關系獨特的優勢和功能,對于服務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是助力提升政府工作效力,塑造良好國家形象。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十分重要。通過公共關系活動,政府可以更加有效地與公眾進行溝通,做好政策信息的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增強公眾的信任和支持。同時,公共關系學理上和國際傳播有不少相通之處,如公共關系中的調查研究、方案策劃、組織實施、效果評估4個重要環節,對國際傳播有很強的借鑒作用。充分運用公共關系理論和實踐可以助力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示黨和政府良好形象。
二是推進企業品牌建設,助力企業“走出去”。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其行為不僅影響自身發展,更關系到社會的整體利益。通過公共關系活動,企業可以更好地協調處理內外關系,提升企業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企業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實現。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走出去”,充分發揮公共關系的引領作用,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贏得當地民眾的信任和支持,履行社會責任,踐行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治理)的ESG理念,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三是推動社會治理創新,促進社會和諧。公共關系是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與公眾之間溝通的橋梁,能夠促進經濟、社會事務等利益相關方的合作與交流,促進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理解和包容,以適應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治理手段轉型升級需求,推動以共建共治共享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面對突發事件時,政府、企業、社會機構和廣大公眾,通過及時準確傳遞信息、加強溝通協作,可以協調各方資源,共同應對危機,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共安全。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局勢變亂交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進入關鍵時期。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公共關系行業要更好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聚焦中心任務、強化使命擔當,充分發揮公共關系在社會治理和國家建設發展中的作用。
要堅持服務中心大局,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公共關系行業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以多種方式積極組織向企業和廣大聯系對象開展重大政策解讀,回應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圍繞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等主題,舉辦高質量、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搭建交流平臺等,充分發揮公共關系行業的專家優勢,集納各方意見,凝聚社會共識。同時,發揮好公共關系溝通協調的功能,匯集各方資源,努力形成合力,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領域的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要積極開展國際傳播,努力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加強新時代國際傳播工作,對有效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贏得國際話語權,營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十分重要。對此,我們既要加強公共關系策劃,提升多元主體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制作符合受眾需求的文化產品,以效果為導向做好精準傳播。也要依托公共關系的優勢,增強跨文化交流水準,包括積極開展公共關系行業的對外合作,促進中外人文交流。還要深入開展調研、培訓,提供智力支持,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支持“走出去”企業更好經營發展,展示良好形象。
要迎接挑戰創新發展,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公共關系體系。當下的數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智能技術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給公共關系帶來重大機遇和挑戰。對此,我們要積極研究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推進行業的轉型升級,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同時,我們也要加強新形勢下公共關系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總結,下大力氣推進中國特色公共關系理論體系建設,推動公共關系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的公共關系更好助力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服務國家治理能力體系建設、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轉自《環球時報》2024年12月30日第15版“國際論壇”)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