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網絡全媒體格局漸趨成熟,網絡信息和網絡文化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刻改變了信息傳播生態。在此背景下,高校作為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的核心場域,思政課堂與網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無疑成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路徑。深入剖析全媒體視域下網絡思政教育融入思政課堂現實困境,即是為進一步聚焦于網絡思政教育與思政課堂的融合路徑奠定基礎。
關鍵詞:全媒體;網絡思政教育;思政課堂;現實困境
引言
近年來網絡全媒體格局漸趨成熟,網絡信息和網絡文化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刻改變了信息傳播生態。現代媒體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拓寬了傳播渠道,還促進了信息多樣化和個性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的核心場域,網絡思政教育與高校思政課堂的深度融合無疑成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路徑。但思政課堂和網絡技術的融合改革面臨一系列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困境,多元文化思潮的猛烈沖擊、新媒體過度娛樂化發展等均為推進網絡思政教育必須應對的挑戰。因此,如何做好在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的基礎上,借助網絡思政教育充分實現“數智賦能 ”[1],仍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難題。
一、網絡思政教育與思政課堂融合性改革現狀
目前,關于網絡思政教育的研究已經進入更系統化、深層次的階段,各領域學者從不同角度深入解析了該項工作推進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風險、問題和挑戰,但已有研究中探究的主要融合路徑——網絡素材的課堂應用、網絡話語和理論話語的交互性發展,以及全媒體各個環節對于思政課教學的工具性效用這3個主要方面,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普遍存在著網絡資源素材化、網絡語言泛用化、網絡媒介工具化的趨勢,并未實現網絡思政教育與思政課堂的深入有機融合。
(一)網絡素材的課堂應用困境
談及網絡技術和課堂教學的融合,汲取互聯網資源應用于課堂教學是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但對于思政教學而言,這一應用途徑卻存在著較大風險。
1.互聯網資源紛繁復雜,多重文化符號可能在同一傳播作品中交織出現,造成其部分內容符合思政教育需要的同時,也存在個別話語或語詞違背主流價值觀的可能。因此,盡管目前絕大多數思政教師已經有引用網絡資源以活躍課堂氛圍的意識,但在資源的選取和運用上局限性較為明顯——網絡信息體量日益龐大,網絡素材在真實性及價值觀立場確實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對思政教師整合教學資源的專業能力無疑是一種挑戰。
2.網絡信息傳播通常呈現碎片化,即使是經過篩選的合適素材,也會由于網絡傳播的這種特點在較短時間或有限篇幅內,以視頻、圖片或文字傳輸大量信息,因此無法對每個信息進行深入解讀以及邏輯性的梳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這種對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即時、短暫滿足未必會引起學生持續性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在這些材料的覆蓋式影響下,學生容易養成碎片化的思維慣性,不再注重思維的邏輯性和接收外來信息時的思辨意識。
3.網絡素材“泛娛樂化 ”現象嚴重,除了內容上的消費主義和解構主義傾向,傳播形式上也以娛樂性為主導。當然,作為追求傳播效率的網絡信息,追求娛樂性本身無可厚非,但若將網絡信息引入思政課堂,則必須盡可能規避這一問題,或者以教師為主導及時深挖娛樂載體背后的深刻內涵。
總體而言,目前網絡資源在思政課堂的應用雖初見成效,然其在深化課程內涵、激發學生廣泛興趣層面的作用尚顯不足。由于網絡資源并非為課堂量身定制的教學資源,若不進行合理的二次加工,網絡素材通常只能作為課堂導入的補充性資料,難以充分展示其作為網絡文化載體的深層價值,更無法真正釋放網絡文化所蘊含的廣泛影響力和創新潛力。
(二)網絡話語和理論話語的交互性發展難題
網絡話語體系由多元主體、多樣化媒介和形式共同建構,其注定帶有消解權威話語體系的特點,這本身體現著網絡文化的創造力和公眾文化的表現張力。但不加區分地使用網絡話語,如“在媒體報道中不加分辨地援引網民爆料和網友觀點,在遣詞造句中融入戲謔化文風增加關注度甚至助推戲謔化表達攜帶的虛無主義 ”,則沖擊的就不僅僅是主流話語的統治力,更是社會正當秩序甚至國家安全[3]。
而在思政課堂中,網絡話語的過度或不當使用,也極有可能消解理論話語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一方面,網絡話語體系中內涵的情緒化、戲謔化等特點,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的專業性、邏輯性背道而馳,過度引用并不利于學生理性、思辨能力的培養,甚至可能由于其娛樂性助長歷史虛無主義傾向;另一方面,從課堂組織和教學教法上而言,網絡話語的過度引用可能造成課堂失序,顯著增加教師管理課堂、約束課堂秩序的難度,反而影響其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初衷的實現。
(三)網絡全媒體的工具性效用異化
在網絡思政教育與傳統思政課堂的深度融合中,網絡元素往往被淺化為工具性平臺,誠然它們有效突破了傳統思政課堂的場域界限,但又為思政課堂制造了新的平臺局限。
例如,在“智慧課堂 ”等網絡教學云平臺的實際運行中,常常面臨著學生參與積極性不強、實際授課效果不理想等問題;而學校或教學單位開設的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媒介,通常僅僅作為對外宣傳的補充性手段,并未與思政課堂形成直接緊密聯系。因此,一方面,網絡平臺或其他全媒體媒介在思政課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仍然非常局限和片面,未能真正發揮出全媒體“全程、全息、全員、全效 ”的新時代傳播優勢[4];另一方面,網絡平臺與思政教育教學的結合仍然停留在表層,僅從工具性角度理解和使用網絡平臺和媒介,未能把握真正使“全媒體 ”得以實現的現代網絡社會意識,即人人為主體、事事為載體、處處為平臺的全民媒體意識。
二、網絡思政教育與思政課堂融合困境
根據上述分析發現,當前思政課堂教學改革多聚焦于單純地將網絡技術或全媒體資源嵌入思政課堂之中而未能真正構建起一個完善的網絡思政教育體系,以實現與思政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因此,必須超越技術應用的層面,深入探索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在邏輯與教育價值,分析制約網絡思政教育和思政課堂融合發展的痛點:
(一)理念困境:未厘清網絡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
盡管當前已全面邁入互聯網與全媒體融合的新紀元,仍存在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網絡思政教育理念上顯現出滯后性堅持“ 固化、單一、同質化的思政教育模式 ”,拒絕思政課教學的新模式,即使使用網絡資源也不進行嚴謹的篩選與重塑,而是流于形式主義對課改潮流的逢迎。
但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大多數思政教師并未充分理解二者融合的實現并非用全媒體時代的網絡技術強行傳播思政教育理論,而是在網絡文化和信息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加以合理的引導和規范。全媒體時代網絡文化的迅速發展,除了依托于網絡、通信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更是在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表達思想和情感的需求推動下實現的,是人民群眾創造社會精神財富的新路徑。因此,實現網絡思政教育和思政課堂的有機融合,要充分尊重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規律,重視網絡文化作為新時代群眾智慧的強大感染力,在此基礎上探究網絡文化規范化、理論化的可能性。
(二)尺度困境:網絡創作與信息傳播缺乏尺度標準
在全媒體時代的網絡社會中,資源的豐富性與信息的復雜性并存,這一現象已成為相關研究中無可爭議的事實。在此背景下潛藏的風險,即西方反華勢力可能借由網絡平臺的隱蔽性與影響力,進行有目的性的價值觀滲透與誤導,這無疑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及其與思政課堂的深度融合增設了重重障礙。
因此,若要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對思政課堂內容的正面賦能作用,構建一套科學、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資源篩選標準體系顯得尤為迫切。這一體系需兼具專業性、嚴謹性與時代性,旨在從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精準篩選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具有教育啟迪意義的優質資源。同時,還需直面并解決兩大核心挑戰:(1)資源總量的龐大與繁雜,要求在海量信息中高效識別并提取價值信息;(2)內容形式的單一性與同質化,要創新資源呈現方式,豐富教學手段,以增強思政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能力困境:思政教師的轉化融合能力有待提升
除上述兩項困境之外,還存在一個顯著問題:大部分思政教師在融合網絡思政教育與思政課堂方面的能力不足,直接導致了網絡思政平臺與思政課堂之間出現明顯的脫節現象。具體而言,這種能力不足不僅體現在教師對網絡教育技術的掌握不夠熟練,更深刻地反映在教師難以將網絡思政的靈活性與思政課堂的深刻性有效結合,創造出既具時代感又具深度的教學內容。
因此,要實現網絡思政教育和思政課堂的深度融合,思政教師亟需加強自身能力建設,要求思政教師“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豐富的思政理論知識,還要掌握網絡技術和網絡語言,熟悉新媒體傳播理念 ”,除此之外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課堂創新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
三、基于現實困境的融合路徑探析
總體而言,思政課堂需要網絡思政教育提供“數智賦能 ”,以實現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以及教學評估的精準化。同時,網絡思政教育也需汲取思政課堂的“理論精髓 ”,確保網絡空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因此,在剖析網絡思政教育融入思政課堂現實困境的基礎上,也應當進一步聚焦于網絡思政教育與思政課堂的融合路徑,深度剖析技術應用的方式方法、提出精準教學策略與評估體系。
(一)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融合理念
網絡思政教育的發展是不可逆的時代浪潮,全媒體及其產品不僅僅是思政課堂素材庫、云平臺,更是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活水源泉。全媒體的核心理念深刻植根于全民主體與全過程傳播的雙重維度之中,這一理念強調,信息傳播不再局限于單一媒介或特定階段,而是要求全面覆蓋社會各個階層與個體,并貫穿于信息產生、流通、接收及反饋的全鏈條過程。在此背景下,網絡思政教育作為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理應順應全媒體發展潮流,從根本上樹立起主體性與系統性并重的思維范式。
因此,一方面,網絡思政教育需充分尊重并激發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鼓勵其主動參與、積極互動,尊重學生的情感和現實需求,“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從‘權威范式’轉向‘對話范式’”,在實現教育內容與形式的個性化、多樣化的同時,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同;另一方面,應構建系統性的教育框架,注重教育過程的連續性與完整性,利用全媒體平臺徹底消除思政教育課上課下的界限,讓思政教育走出課堂、走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確保思政教育在網絡空間中的有效傳播與深度影響。
(二)探索全媒體素材或平臺融入思政課堂的尺度標準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思政課堂與網絡思政教育結合必須嚴格把控教育資源的質量關卡,深入探究全媒體素材及平臺與思政課堂融合的尺度標準,嚴謹審視這一融合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當前,需立足于教育原理與技術創新的雙重視角,首要原則是堅守思政教育的核心價值導向,即確保所選用的全媒體素材及平臺能夠積極傳播正能量,有效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擾,從而維護價值觀領域的安全與穩定;其次,尺度標準的設定需遵循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注重內容的科學性與教學方法的合理性,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將時代性、現實性、實踐性作為選擇的主要標準,篩選出契合學生需求、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的優質網絡思政教育素材。
(三)提升思政教師轉化融合能力
網絡思政教育與思政課堂的融合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思政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轉化融合能力,針對革新理念、資源篩選、融合方式3個維度,應當分別實現從授課到育人、從認知到認同、從素材到系統的轉變提升。
(1)教學理念從授課到育人的轉變,在傳統思政教學中部分教師偏重思政理論教學,反而忽視了“育人”這一真正核心;思政課堂與網絡思政教育的融合應當從育人出發,讓理論內容適當現實化、情感化,使之更貼近學生生活且更適應于網絡思政教育發展;(2)在資源整合中實現從認知到認同的轉變,思政教師不應為了填充課堂而選取網絡素材,而應當真正認同于網絡文化產品的價值觀和情感立場,明確其真正適用于講授章節,才能在授課中做到網絡資源的完美融入;(3)在使用網絡資源或進行網絡思政教育時,盡可能避免工具化的使用方式,結合PBL教學模式探索思政課堂和網絡思政教育系統性發展的新教學模式。
結語
綜上所述,全媒體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思政課堂教學的融合進程面臨著多維度、深層次的挑戰,同時也蘊藏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應對這一時代課題,需首先確立起契合新時代特征的融合指導理念,在此基礎上探索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融合尺度與評價體系,強化思政教師隊伍的轉化融合能力。同時隨著網絡信息傳播模式的進一步更新、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迭代發展,應持續深化對網絡思政教育與思政課堂融合機制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不斷創新融合模式與方法,推動兩者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內的融合。
本文系海南科技職業大學2023年度校級科研項目《自貿港建設背景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HKKY2023-1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白林馳,殷全玉.思政課敘事的數智賦能與優化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 2024,12(04):103-112.
[2]陳夏囡,楊麗娜.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和非高校系列職稱人才引進互補性研究[J].大學,2021,(52):34-36.
[3]馮莉.網絡戲謔化話語表達對主流話語體系的影響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3,(08):59-62.
[4]李從玉,辛向陽.全媒體發展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控[J].人民論壇,2024,(12):74-76.
(作者單位:海南科技職業大學)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