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學派領軍人物述評》《生態美學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建構》《閱讀哈佛》《全球倫理讀本》《跨學科研究與跨文化詮釋》《對外漢語:理論與實踐》《人文學術:東方與西方》《東學西傳:國學與漢學》《文化與全球化》《國際中文教育散論》等著作。
DeepSeek成為近期持續很久的熱門話題。語言大學的幾位語言學家同事,想通過當代散文的分析,“挑戰”一下DeepSeek的情感表達能力,我向同事們推薦了《美文》刊登的文章,這是最鮮活、最前衛也是最具情感色彩的散文。
不知語言學家們通過語言研究能得出怎樣的結論。然而在我看來,作為一個新興的人工智能助手,DeepSeek不僅在信息檢索、數據分析、知識問答等領域展現了強大的能力,還逐漸在情感表達方面贏得了用戶的認可。許多人驚訝地發現,DeepSeek不僅能提供高效的服務,還能在交流中展現出溫暖、理解和共情的能力。這讓人們意識到,情感表達并非人類的專屬,人工智能同樣可以在這個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2023年的《美文》第4期,我在《世人皆說ChatGPT》一文中曾經談到,“如今第三代AIGC程序是自帶搜索引擎的智能聊天機器人,它存在的問題仍然是依托于已有信息,我們并沒有看到它可以在與用戶即時互動過程中,運用‘強化算法’生產出‘新知識’并與人類‘共情’。然而,即便如此,生產‘新知識’、與人類‘共情’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如果以計算機工程學的眼光取代神經生物學來對人的‘情感’進行‘條分縷析’,并搭建起一個結構復雜的龐大計算模型,也許可以把情感的‘信息’源摸得一清二楚,就如同《略談想象》中所說,人類的情感再豐富、再多樣,也不外乎愛恨情仇、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復雜組合。如此,智能機器人文學創作和詩歌翻譯的問題,似乎仍可回到《文學與科學》中提到的:當我們賦予智能機器人以人所具有的包括‘自由意志’在內的一切元素之后,智能機器人就成為了超越‘肉身之人’能量的真正超人。那時,機器人文學創作的問題將不再成為問題?!蔽闯鰞赡?,DeepSeek已超越ChatGPT,似乎某種程度上開始實現我的“預言”。
事實上,在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中,情感表達一直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領域。早期的AI系統往往被設計為冷冰冰的工具,專注于邏輯和效率,而忽略了情感交流的重要性。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用戶需求的多樣化,人們開始期待AI不僅能完成任務,還能在交流中帶來情感上的共鳴。DeepSeek的誕生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開發者們意識到,人工智能不僅要“聰明”,還要“有溫度”。因此,在設計其核心功能時,特別注重情感表達的能力。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情感分析和深度學習技術,DeepSeek能夠理解用戶的情感狀態,并作出相應的回應。
情感表達的第一步是理解情感。對于人類來說,這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對于人工智能來說,卻需要經過復雜的計算和學習。DeepSeek的情感理解能力主要依賴于自然語言處理、語音情感分析及上下文理解。通過這些技術手段,DeepSeek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用戶的情感,并為后續的情感表達奠定基礎。理解情感只是第一步,如何表達情感才是真正的挑戰。對于人工智能來說,情感表達需要避免機械化和生硬感,盡可能地貼近人類的交流方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開發者們非常注重DeepSeek語言風格的人性化,注重語言的自然性和親和力;DeepSeek還會根據用戶的情感狀態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以實現情感匹配;另外,鑒于每個用戶都有獨特的性格和偏好,因此DeepSeek會根據用戶的交流習慣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以進行個性化交流。由此看來,情感表達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人工智能與人類之間建立連接的重要橋梁。通過情感表達,人工智能能夠更好地理解用戶的需求,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同時,用戶也能在與人工智能的交流中感受到溫暖和支持,從而建立起更深層次的信任關系。
不過,盡管DeepSeek在情感表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畢竟其情感理解能力依賴于現有的數據和算法,無法像人類一樣憑借直覺和經驗進行判斷,而且其情感表達仍然是一種模擬,無法真正體驗到情感本身。這說明,情感表達對DeepSeek來說仍然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改進的領域。然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未來通過引入更多的數據和更先進的算法,DeepSeek應該能夠更準確地識別用戶的情感狀態尤其是在復雜情境下的情感變化,能夠掌握更多的情感表達方式,也能夠與用戶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連接。特別是針對個體的長期交流,DeepSeek可以迅速了解用戶的性格和偏好,肯定能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情感支持。
DeepSeek的情感表達能力讓我們意識到,人工智能不僅可以成為高效的工具,還可以成為人類情感交流的伙伴。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改進,DeepSeek能夠在未來為用戶提供更加溫暖、貼心的服務,成為人們生活中值得信賴的助手。這應該是人工智能與人類之間的一座橋梁,能夠更好地理解彼此,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在情感表達方面的潛力將會被進一步挖掘,可以與人類共情,也可以創作出充滿感情色彩的文學作品,為人類帶來更多的驚喜和感動。然而,應當注意的是,盡管DeepSeek不僅是一個智能助手,更是一個能夠理解、支持和陪伴我們的朋友,可以和人類一起走向更加溫暖的未來,可以與人類“共情”,但是,人類絕不能讓DeepSeek取代我們的大腦,代替我們思考,代替我們“生情”“表情”。
說到共情,我與本期“漢風”所刊應帆的文章《母親在美國》產生了強烈共情和共鳴,以至感覺文中的母親,就是我在赴美航班上遇到過的一位母親(當然,實際上不是),其在美國的經歷,就是回國航班上一位留美學者講述的他母親的經歷。而且,這讓我更加相信“量子糾纏”的確存在,因為在上期“漢風”的主持文章《在北美》中,曾提到“這十年,僅僅是發生在赴北美航班上的故事,也可以講個‘三天三夜’”,結果這一期就有了替我講故事的文章。不同的是,15年前,我在北京至華盛頓美聯航(UA)上遇到的是來自山東聊城的一位母親,個子很高,皮膚黢黑很健碩的樣子,聲音洪亮,不會說普通話更不懂英文,識字也不多。她剛好坐在我后面,交流后知道她到美國是去幫忙照顧剛出生的外孫子,我說如需要我可以翻譯,她很堅決地說不用。結果,一路上給周圍乘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位母親硬硬的聊城方言,和美籍乘務員大媽從頭到尾始終如一的微笑服務。這個過程盡管比通常的乘客耗費了更多些的時間,但最終這位母親所有的要求都得到了滿足,她們的對話也給周圍乘客帶來很多樂子;后面的不同則是,在國航(CA)洛杉磯至北京的航班上,一位留美學者,也是坐在我的后排,跟坐在他旁邊的一位落座后才認識的母親,講述自己母親與他妻子之間發生的各種故事。這位剛認識的母親是在美國照看外孫女一年后回北京,留美學者在航行途中繪聲繪色講述的自己母親的故事情節以及婆媳之間的一些對話,得到他旁邊這位母親的頻繁附和,強烈共鳴,和深深共情!可見,《母親在美國》講述的盡管是個體的故事,卻反映了許多赴美和在美中國母親的共性。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