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年,年近花甲的王翚以布衣應詔清皇室內廷,歷時三年繪制成《康熙南巡圖》,受到康熙帝褒獎,名揚當世。自此,得到皇家認可的王翚成為畫壇正統(tǒng)。
王翚,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明末崇禎五年出生在江南蘇州府常熟(今江蘇常熟)一戶書畫世家,祖上五代均擅長繪畫,家學是承摹古人,所以王翚少年學畫,便以臨摹宋、元古畫入手。青年時王翚得到王時敏、王鑒的栽培和提攜,畫藝驟進,尤其是臨仿的古畫可以亂真,這為王翚日后的成功筑牢了根基。中年以后,王翚逐步走出對古人的摹仿,自身的感悟逐漸滲入到作品中,“于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王翚山水畫風從初創(chuàng),到確立,至成熟,磨礪了三十余載。這時期王翚的繪畫是其一生最為精彩階段,構成、筆墨、氣韻揮灑自如。王翚的山水畫既傳承古人,又師法自然,融會南北宗諸家之長,開創(chuàng)了所謂“南宗筆墨、北宗丘壑”的新畫風。自謂“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集唐、宋、元三朝山水畫之精髓于一身,王時敏稱其“畫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為一”,時人贊為“畫圣”。晚年王翚名望極高,求索畫者甚多,畫作難免有應酬之嫌,甚至有學生代筆。加之王翚年事已高,畫風基本定型,形成了一套格式和程序,下筆多帶“程式化”積習,漸顯暮氣僵化,作品往往不及中年時清新生動,以致被后世所詬病。
王翚六十歲之后追隨者眾多,因家鄉(xiāng)常熟有虞山,世稱“虞山派”,綿延數百年。《清暉畫跋》是后學從王翚題跋的畫款中抄輯而成,雖不足百則,卻出自王翚經驗心得,見解頗為獨到精卓。王翚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清初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并稱“清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