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問題中俄伊北京會晤3月14日舉行并發表聯合聲明,引發廣泛關注。本次會晤在什么樣的背景下舉行?對于推動伊朗核問題的政治解決將產生哪些影響?
中方提出五點主張
" 中國、俄羅斯和伊朗在北京舉行三方會談,會談的主題是伊朗核問題。2015年,中、美、俄、英、法、德六國與伊朗達成《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特朗普首次入主白宮后,美國2018年單方面退出協議并重啟對伊朗制裁,致使協議未能持續推進落實。特朗普再次上臺后,揚言要對伊朗實施全面圍堵和遏制,近期又以軍事威脅逼其與美國談判,美國還與英國等多個西方國家討論要加大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伊朗方面則表示,不會在高壓下與美國談判。國際社會普遍擔憂,伊核協議面臨徹底崩潰風險。
"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俄伊三國會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外交部長王毅在會見出席北京會談的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伊朗副外長加里布阿巴迪時,就新形勢下妥善解決伊朗核問題,提出中方的五點主張:堅持通過政治外交手段和平解決爭端,反對訴諸武力和非法制裁;堅持權責平衡,統籌核不擴散與和平利用核能目標;堅持以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框架為基礎達成新共識;堅持對話促合作,反對強推聯合國安理會介入;堅持分步對等原則,協商一致尋求共識。
" 三國會談后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基于相互尊重的政治外交接觸和對話是解決伊核問題的唯一有效選項,反對非法單邊制裁和武力威脅。呼吁有關方面避免采取升級局勢的行動,共同為外交努力創造有利氛圍和條件。聲明還重申維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作為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基石的重要性。
三方表達鮮明態度
" 五點主張及聯合聲明既是中國在伊核問題上的一貫立場,也是三國針對當前形勢下伊核問題何去何從表達的鮮明態度。其中三點尤其值得關注:一是明確反對“非法單邊制裁”和武力威脅;二是強調聯合國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及其時間框架的重要性,要求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封鎖;三是未來的伊核問題談判必須以之前達成的《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框架為基礎,且任何國家不得妨礙國際原子能機構正常履行其職責。
" 以上三點顯然是說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尤其是特朗普政府聽的。前兩點是表達對美國濫用制裁和武力威脅的明確反對,顯示出三國在伊核問題上的共同立場和堅定態度。第三點是為伊核問題新協議談判指明方向。特朗普曾表示,上臺后他將說服伊朗簽署新的協議,近期他又給伊朗領導人寫信,表達了愿與伊朗談判的想法,同時向伊朗發出“不談就打”的威脅。從現實情況看,當前特朗普政府正深陷內外多重困境,直接與伊朗發生沖突的可能性不大,特朗普此舉的真實意圖更是想要主導伊核問題新協議的談判方向。
" 在中俄伊本次會談之前,三國剛剛結束“安全紐帶-2025”聯合軍事演習,會談的成功舉行不僅鞏固了三國的合作伙伴關系,還增強了彼此的政治互信,三國在伊核問題上高度一致的共識及在其他領域的緊密合作也使美國通過經濟制裁手段打壓伊朗的效果大打折扣,也為伊朗未來與西方的談判增加了底氣和籌碼。
對美形成輿論壓力
" 中俄伊會談的成功舉行對美國形成輿論壓力。美國對自身在中東的影響力下降感到焦慮,更擔心中俄伊持續推動多邊合作與“去美元化”將沖擊其全球霸權。特朗普政府既想以伊核問題為抓手,繼續對伊朗實施嚴厲制裁和孤立政策,又擔心因此會增加在俄烏問題上要求俄羅斯“配合”的難度。更何況,美國當前正為一大堆內外問題所困,無力在包括伊核問題在內的中東問題上投入更多資源。
" 中俄伊會談可能對美國政策產生潛在影響。首先,特朗普或將調整對伊朗極限施壓的立場。中俄伊三國已明確表示反對單邊制裁和武力威脅,美國若一意孤行,繼續對伊朗實施強硬制裁,一來會受到中俄甚至更多國家的抵制,使制裁大打折扣甚至失效,二來也將遭到伊朗的強烈反制。
" 其次,美國可能重新評估軍事威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中俄伊三方聯合聲明明確反對武力解決伊核問題,三國聯合軍演也體現了軍事協作能力,加上近年來伊朗的軍事實力有了很大提升。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得不謹慎評估軍事行動風險,擔心由此引發地區更大沖突。
" 第三,美國或將考慮重返伊核協議的可能性。在伊核問題上,歐洲與美國存在嚴重分歧,歐洲反對美國單邊制裁,希望維護伊核協議,這也是國際社會的主流意愿。美國若想解決伊核問題,首先需要考慮重返伊核協議。伊朗近期已與除美國外的原六方會談成員恢復溝通,為重啟談判奠定了基礎。美國若固執己見,可能被孤立在外。
" 目前來看,伊朗有尋求與美國談判緩解制裁困境的愿望,美國也有戰略收縮、穩定中東局勢的需求,中俄伊北京會晤為各方重啟談判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摘自《新民晚報》李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