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博鰲亞洲論壇在深圳發布《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由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和德勤中國合作撰寫,是論壇連續發布的第四份創新報告。
報告指出,全球科技創新面臨經濟波動、不確定性增加、地緣政治緊張、數字鴻溝擴大等嚴峻挑戰。報告認為,經濟環境越是復雜,就越需要各國加強政策協調,建立可監管、包容性的合作機制,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體系與環境,推動亞洲科技創新一體化,以此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報告提出了全球科技十大趨勢。
一是外部環境錯綜復雜,抑制科技合作創新。報告指出,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全球科技發展呈“去全球化”趨勢。
二是國家戰略引領,政策效應凸顯。報告指出,國家聚焦政策引領,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趨勢明顯。在國家政策引導背景下,2023年亞洲專利申請量約為244萬件,占到世界總量的68.7%。
三是從“跨界”到“無界”,“大科學”時代到來。報告指出,全球創新已步入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主要特征的“大科學”時代,不斷催生新研究領域。如化學、物理學、材料學、計算科學等多學科與生命科學的交叉融合,催生了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新興技術;生物、納米、材料等技術交叉融合,進一步賦能機器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四是“有組織科研”模式成為攻關主力。報告指出,科技集群的建立,是各國推動有組織科研模式的重要體現。2023年,科技集群數量排名前十的國家中,亞洲國家占40%。中國科技集群發展勢頭強勁,共有24個科技集群進入百強名單,首次超過美國,居全球第一。
五是市場需求倒逼技術變革。報告指出,不同于以往技術創新—應用研究—產品開發的傳統線性模式,“市場需求—技術需求—科學突破”的反向互動更加明顯。消費者偏好、政策環境等市場壓力,迫使企業不得不通過科技創新來保持優勢和競爭力。
六是前沿技術密集爆發,不確定風險增加。報告指出,基因編輯、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等前沿技術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受性能、安全隱患與倫理道德等因素制約,在實用化和商業化進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另外,前沿技術迭代更新加快,導致傳統治理范式難度加深,同時立法也面臨時效性問題。
七是智能化全方位滲透生產生活。報告指出,人工智能(AI)領域持續性突破,不斷推動智能化加速應用于生產生活。基于AI技術的機器正在延伸和擴展人類的思維過程,實現思維智能化。
八是顛覆性技術的標準制定和場景建設加快。報告指出隨著部分顛覆性技術穩定性和可靠性得到提升,標準化工作和應用場景擴展加速。在通信技術領域,全球領先機構積極推進6G技術標準化;在AI領域,適用于不同場景的大模型開始涌現,同時更多專注于服務垂直領域的小模型誕生;在量子計算領域,全球主要國家推動實用化步伐。
九是可持續發展領域創新不斷。報告指出,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專利日益豐富。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領域的專利數量最多,達到290萬個有效專利族。氣候行動和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領域專利數量具有較強上升趨勢。太陽能光伏、風能、綠氫等綠色技術正在有力推動能源轉型,同時一些關鍵領域的企業也在積極行動,推進全產業鏈減排,增強氣候適應韌性。
十是企業創新能力與質量持續提升。報告指出,在全球研發投入排名前50的企業中,五分之一為亞洲企業。在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量方面,企業超過研究機構、高校等其他科研主體,占所有已公布PCT申請的87%。亞洲企業在PCT國際專利申請方面處于領先地位;2023年,在PCT國際專利申請排名前十的企業中,亞洲企業數量占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