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每20秒就有1例糖尿病患者被截肢,你以為這是恐怖事件?其實不然,這種現實版的電鋸驚魂正在糖尿病病人身上上演。那么,什么是糖尿病足?我們又該如何識別和預防?
病在足上,險在心上
糖尿病足俗稱“爛腳”,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神經病變使下肢保護功能減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使動脈灌注不足致微循環障礙而發生感染、潰瘍和深部組織破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為人體第二心臟的雙足是離心臟最遠、最晚得到血液和氧氣滋養的部位,糖尿病就像一位隱形的“侵略者”會引發神經和血管損傷,不動聲色地影響著身體各處,而雙足恰恰是它“發難”的前沿陣地。
重視雙足,走出誤區
●誤區一:只有病程長的糖尿病患者才會得糖尿病足
雖然糖尿病足的發病率與糖尿病的病程有一定相關性,但并非是只有長期糖尿病患者才會得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患者的年齡、病程、血糖控制不良、足部護理不當等因素,因此即便是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也應重視足部護理,采取預防措施。
●誤區二:糖尿病患者足部小傷口不需要特別治療
糖尿病會損傷神經,導致感覺和運動功能受損,易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任何小傷口的愈合速度都會變慢且容易引發感染,一旦感染,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甚至導致截肢。因此,即使是微小的足部傷口,也應高度重視,并及時就醫。
●誤區三:只要血糖控制平穩就不會得糖尿病足
雖然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糖尿病足的風險,但不能完全避免。這是因為長期的高血糖可能已經導致了神經損傷和血管病變,這些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即使當前血糖水平已得到控制,過去的損傷也可能引發足部問題,如感染、潰瘍等。
早期警覺,識別前兆
糖尿病患者的腳容易出現細微的變化,比如皮膚顏色、溫度、腫脹程度等,這些都是潛在問題的預警信號:1.腳背麻木:很多人覺得麻木是小事,卻不知道這種變化意味著高血糖正慢慢侵蝕神經,導致神經傳導能力減弱;2.顏色異常:腳背可能突然發紅、發紫,甚至出現暗色斑點,這些變化可能是高血糖損傷了微血管導致血流不暢,顏色的改變其實是局部組織在“喊救命”;3.腳背腫脹:如果沒有扭傷或者磕碰,腳背卻突然腫了,而且伴隨壓痛感,這很可能是炎癥反應,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統較弱,輕微的炎癥可能迅速擴散;4.感覺異常:有些人會感到腳背刺痛或者像被針扎一樣,這往往是神經受到損傷的結果,刺痛和麻木常常交替出現,說明神經功能已經明顯受損;5.局部溫度變化:有些患者發現腳背變得冰冷,尤其是在夜間,這往往是血液循環障礙的典型癥狀。另一些人則覺得腳背異常溫熱,這可能是炎癥或者感染的征兆;6.傷口愈合慢:即使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擦傷,愈合時間也比正常人長得多,這是因為高血糖會讓血管修復能力下降,同時白細胞的殺菌能力也被削弱;7.腳背皮膚的干燥和裂開:高血糖會讓神經功能異常,導致汗腺分泌減少,皮膚逐漸失去彈性。如果腳背開始干燥、開裂,甚至伴隨脫皮,這可能是高血糖對足部健康造成的又一個威脅。
做足功課,規避風險
糖尿病患者要怎樣做才能降低糖尿病足的風險?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議:
1.查——觀察雙足皮膚:每天檢查腳是最基礎的工作,建議每天早上起床、晚上睡覺前各檢查一次,可使用小鏡子輔助觀察足底,注意是否有色素沉著、異常脫屑、足底胼胝或雞眼等現象。
2.清——保持足部清潔:每天用溫水清洗腳,特別是腳趾間的區域,但水溫不宜過高,控制在38℃以下,因為神經病變可能會降低對溫度的感知。清洗后要徹底擦干雙腳,尤其是腳趾縫,避免因為潮濕引發真菌感染,使用保濕霜滋潤腳背皮膚,但要避免涂抹在腳趾縫隙里,以免滋生細菌。
3.選——選擇合適鞋襪:選質地松軟、透氣性好、寬松的鞋襪。不穿拖鞋、過緊的鞋或高跟鞋,以免增加足部負擔。每次穿鞋前一定要注意仔細檢查鞋內有無堅硬異物,以免磨損腳部皮膚導致受傷。
4.修——正確修剪趾甲:建議在家人幫助下修剪趾甲,避免因感覺減退而不慎受傷。修剪時應直剪,不可斜剪,會傷到甲溝,不可剪得太短,剪到與趾尖平齊即可。剪完趾甲要輕輕磨平,避免被尖利的趾甲碰傷。
5.控——嚴格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是腳部健康的根本保障,定期監測血糖水平,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調整飲食、藥物或胰島素劑量,是減少并發癥的有效手段。穩定的血糖水平可以讓腳部的血液供應更加順暢,從而避免一些早期問題的發生。
6.動——合理適量運動:適度運動對腳部健康有積極的作用,適合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比如散步、簡單的腳趾伸展和踝關節活動等。但要注意運動后要仔細檢查腳部是否有磨損或異常,必要時調整鞋子的舒適性。
7.定——定期專業檢查:定期到醫院進行足部檢查,包括壓力覺、振動覺、觸覺測試和跟腱反射測試以及下血流動力學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并預防糖尿病足部并發癥。
糖尿病足雖然可怕,但只要我們提高警惕、學會早期識別、用心做好預防與護理工作,就能大大降低其發生的風險。守護雙足的健康,不僅是守護身體的一部分,更是糖尿病患者對自身健康負責任的體現。守護“足”健康,我們的生活才能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