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多樣文化交織與碰撞的今天,地方文獻的整理、研究與傳播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梳理了常州地方文獻的開發及閱讀推廣現狀,并從閱讀推廣模式、閱讀推廣策略、閱讀推廣環境、閱讀推廣人、閱讀推廣評價多個方面提出地方文獻閱讀推廣創新路徑,以促進地方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關鍵詞:地方文獻" 文化傳承" 閱讀推廣
作為特定地域內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多維度信息的寶貴載體,地方文獻不僅是對地方歷史直觀且生動的記錄,更是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基石。通過系統性地整理地方文獻、深度挖掘其內在價值并有效推廣傳播這些珍貴資源,能夠顯著提升地方文獻在文化傳承與創新進程中的影響力,促進地方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本文以常州市地方文獻為主要對象,深入探討其閱讀推廣現狀,并提出閱讀推廣創新的若干途徑,以期為常州市的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為常州市現代化建設增添更多文化底蘊與時代活力。
常州市地方文獻的收藏與開發現狀
常州地方文獻資源豐富,內容豐富,載體多樣,被廣泛收藏于各類文化機構與個人手中。長期以來,常州市政府及收藏單位通過整理編輯出版、設立特色館室、數字化與多媒體展示、宣傳推廣與展覽交流等措施,積極推動地方文獻的開發工作,在學術研究、文化傳承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常州市地方文獻的收藏。常州素有“八邑名都”“財賦重地”的美譽,其地方文獻資源極為豐富,不僅內容廣泛多樣,而且載體形式頗為豐富,全面而生動地展現了常州的歷史變遷與文化風貌。在內容上,常州市地方文獻包括反映常州地理環境的志書、地圖,記錄常州歷史進程的史書、檔案,展現常州文化特色的詩歌、文學作品及手稿、信件,以及記錄常州地區個人或家族歷史的年譜、家譜資料等。此外,還有展示常州藝術特色的書法、繪畫作品,記錄常州地方故事和歷史的筆記、小說,以及具有歷史價值的碑文、石刻等。在載體上,常州市地方文獻同樣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除了文字、圖片載體外,還有實物、音視頻等,將文獻內容更加生動、直觀地呈現給廣大讀者。這些載體不僅豐富了文獻的表現形式,也拓寬了文獻的傳播渠道和受眾范圍。
常州市地方文獻被廣泛收藏于常州方志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以及各高校圖書館等文化機構,同時也被眾多個人收藏愛好者所珍藏。這些機構和個人共同構成常州市地方文獻的收藏與保護網絡,為常州市地方文獻的學術研究、文化交流與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常州市地方文獻的開發。常州市政府及地方文獻的各收藏單位,長期以來致力于地方文獻的整理、保護與開發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整理編輯出版。自20世紀80年代起,在常州市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成立編史修志工作機構,承擔起了“修志問道,直筆著史”的重要使命。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常州征編出版了眾多地方史、地方志書、地方綜合年鑒和地情書,如《武進史話》《惲代英傳》《抹不去的記憶——常州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老兵們的軍旅往事》《常州城市管理志》等[1],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二是設立特色館室,促進特色化開發。常州市各收藏單位設立了眾多特色館和特色閱覽室,如常州市圖書館設立的家譜閱覽室、常州人著作館、東坡文化館,常州市檔案館的“龍城記憶——常州歷史檔案陳列展示館”等,通過館外征集和接收捐贈等多種方式豐富特色館藏。三是通過數字化與多媒體展示拓寬傳播渠道。如常州方志館將實體館搬到線上,讓公眾足不出戶享受實境般的參觀體驗;推出了《方志之鄉》專題紀錄片,制作了《常州府學》建筑模型等,增強展覽的互動性;同時提供多項數字服務設施。四是以宣傳推廣與展覽交流推動學科發展。如2024年7月,常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在江蘇書展“方志江蘇館”展出精品地方史志成果,常州黨建與紅色文化主題教育館(常州紅館)展出中共常州地區百年黨建史料,還有常州大學圖書館打造的“常州非遺展示館”、常州市檔案館舉行的“錦繡龍城——常州城市面貌十大變化掠影”“常州籍兩院院士巡回展”等精彩展覽。[2]
常州市地方文獻的閱讀推廣實踐與問題
常州市在全民閱讀工作中高度重視地方文獻,在地方文獻閱讀推廣工作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目前推廣仍存在方式單一、資源整合開發不足、數字化進程艱難、推廣人專業素養缺乏等不少短板。
常州市地方文獻的閱讀推廣實踐。常州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非常重視全民閱讀推廣,不僅出臺有法規性文件《常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全民閱讀的決定》,還形成了“秋白”系列全民閱讀特色品牌,全民閱讀基地覆蓋城鄉,書香常州氛圍濃郁。[3]在閱讀推廣中,地方文獻同樣得到了重視。一是重視紅色文化的推廣。常州市通過舉辦各類紅色文化活動和展覽,增強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如舉辦“塑說大運河”全國雕塑藝術大賽作品展、打造“常州三杰”紅色品牌紀念館等。二是重視崇文尚學文化的推廣,如舉辦“延陵風骨與爭先精神”論壇、舉辦“高曉聲文學精品賞析”閱讀活動、舉辦系列“青果思享會”公益文化講座以傳承名士文化,弘揚常州精神等。三是重視地方歷史文獻的推廣。例如,2024年7月,《萬億之城奮進路——常州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四十周年專集》《奔牛史記——大運河常州段奔牛古鎮文化遺產與重要史料》分別亮相江蘇書展中心舞臺,為廣大書友呈現了一臺展示龍城常州地方文化、人文精神和思想之光的視覺盛宴。又如,多單位聯合舉辦“閱讀與地方文化傳承”高端對話論壇,共同探討閱讀推廣與地方文化傳承的融合。此外,相應機構還組織了一些數字產品的推廣活動,如常州市檔案館的系列與“龍城記憶”有關的網上展廳、常州市博物館的“記憶常州”專題網頁等。
常州市地方文獻閱讀推廣中的問題。一是推廣方式相對單一,創新性不足。無論是文本展覽推廣還是數字推廣,都存在推廣方式單一的問題。地區展覽中,多是以展板展陳的方式對地方文獻相關資料予以簡單介紹。采用整理出版的方式時,也只是將地方文獻簡單地整理成文本等內容加以出版和推廣。對新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如抖音、微博、小紅書、微信視頻號等利用不夠,難以引起廣泛關注。二是對地方文獻資源的整合與開發不足。常州市的地方文獻資源分散在不同的圖書館、檔案館或私人收藏中,有時會因為觀念、利益或缺乏共享機制而影響區域地方文獻資源的整合,一些古籍善本較之其他類型文獻尤難。2024年4月,常州建立了由公共圖書館與全市高校高職院館共建的“常州文獻典藏中心”,實現了總分館體系下的文獻集中典藏,給地方文獻的資源整合提供了可借鑒模式。三是地方文獻的資源分散,數字化進程艱難,無統一共享平臺。在地方文獻數字化過程中缺乏統一標準,更沒有統一的共享平臺,致使用戶在訪問時不知查閱到的資料是否齊全,有時也會出現不知所需的相關地方文獻資源收錄在哪些平臺的情況,這可能會阻礙地方文化的傳播和普及,也會增加用戶獲取完整地方文獻資源的難度。四是地方文獻閱讀推廣人的專業素養缺乏。現有的閱讀推廣人多數僅對閱讀推廣的一般方式如展板展陳或簡單整理出版有所了解,對地方文獻的內容及其推廣方式了解不夠,更談不上開發和挖掘;或缺乏必要的技術能力和對數字化轉型的認識,無法有效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文獻的保護、開發和推廣。
地方文獻閱讀推廣的創新路徑
在地方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視域下,全方位探索地方文獻閱讀推廣創新路徑迫在眉睫。從推廣模式、策略、環境、推廣人素養以及評價體系等多維度入手,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創新方案,有助于推動常州及其他地區對地方文獻的價值的深入挖掘,助力地域文化傳承與創新,為地方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文化支撐。
多模式融合和技術應用,實現閱讀推廣模式創新。地方文獻的閱讀推廣不應局限于單一模式,而應融合多種推廣主體、內容、方式和對象,形成多維度、多策略的復雜工程。這種融合不僅關系到文化傳承,還涉及技術應用、社會參與等多個方面,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的深度融合。首先,推廣模式的創新應調動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社區和政府等多主體的合作,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各主體的優勢,共同推進地方文獻的傳播和應用。其次,技術賦能推廣模式創新。利用AI系統和數據分析軟件深入了解用戶需求,為用戶有針對性地提供地方文獻資源。同時使用互動性和傳播力較強的新媒體互動平臺,提高地方文獻的宣傳普及面和公眾的參與度,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地方文化。語音識別技術的應用,實現語音搜索和語音閱讀功能,方便視力障礙者或其他特殊需求的讀者,也是技術賦能的一個體現。再者,構建一站式地方文獻閱讀平臺,有利于用戶便捷地獲取全面的地方資源,是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體現。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實現閱讀推廣策略創新。在推廣策略上,應進一步整合資源,推動地方文獻與現代生活的融合。例如,通過組織以地方文獻為主題的旅游活動,讓游客在實地探訪中了解文獻背后的歷史和文化。這種“行走閱讀”的概念可以為閱讀推廣與地方文化傳承相融合提供方法支持。同時,舉辦以地方文獻為靈感的創意寫作比賽,鼓勵創作與地方文化相關的故事和作品,這樣的活動能夠激發公眾對地方文獻的興趣和參與度;設計閱讀挑戰,鼓勵讀者在一定時間內閱讀一定數量的地方文獻;開發以地方文獻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如書簽、筆記本、T恤等,這些都是增加地方文獻的可見度的有效手段。結合地方文獻創作戲劇、電影、音樂等藝術作品,以藝術形式傳播地方文化,也是推廣策略的一部分。探索地方文獻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如將地方文獻中的元素融入現代設計和產品中等,這不僅能夠提升地方文獻的實用性,也能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活力。
改“日”為“節”,實現閱讀推廣環境優化。地方文獻的閱讀推廣環境包括物理環境、技術環境、社會環境和政策環境等多個方面。幾個方面相互關聯、相互促進。通過改“日”為“節”的形式優化地方文獻閱讀推廣環境,不僅能夠促進地方文化的認知與傳承,推動地方文化的創新與發展,而且能提升地方文化的影響力與知名度,促進全民閱讀習慣的養成,為地方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貢獻力量,同時也為營造良好的思想理論氛圍提供了有力支持。將地方文化閱讀活動上升為全民文化節,將以前的讀書“日”改為文化“節”,這樣的形式可以推動閱讀推廣內容多樣化,提高活動的持續性。通過長時間的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地方文獻價值的認識,鼓勵社區參與地方文獻的保護和推廣工作;也可將地方文化資源如農民畫等進行創新性開發和利用,形成特色文化產品,提升文化附加值,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還可利用文化節契機,推動政府、社會組織、傳統文化技藝傳承者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動地方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和產業鏈條的延伸,實現文化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提升專業素養,實現閱讀推廣人培養。閱讀推廣人隊伍的建設是提高全民閱讀推廣能力的關鍵一環。要想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同,地方文獻的閱讀推廣人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以過硬的本領獲得較高的社會關注和認同。閱讀推廣人首先需要深入了解所推廣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等背景知識,以便更好地解讀地方文獻。其次,應能掌握信息檢索技巧,擁有信息分析能力;能充分挖掘地方文獻蘊含的價值,給用戶提供專業和個性化服務。再者,需要主動探索新媒體技術在閱讀推廣中的應用,提高與用戶的互動能力。最后,積極參與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展示和推廣活動,提高閱讀推廣人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提升后,自然會得到社會各界對這一職業角色的認同和支持。
注重推廣效果,實現閱讀推廣評價完善。地方文獻閱讀推廣評價應從多個維度進行,包括目標導向、內容導向、過程導向、影響導向和成果導向等多重指標體系。這些指標不僅涵蓋了推廣方式的多樣性,也包括了文獻保護和開發的力度,以及推廣活動的參與度和反饋。通過這些指標,可以評價推廣活動是否采用了數字化展示、主題活動、社交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吸引不同群體的注意,地方文獻的保護措施是否完善、開發利用是否充分,從而確保文獻資源的可持續性和可訪問性。此外,收集和分析公眾對地方文獻閱讀推廣活動的反饋,了解其滿意度和改進建議,通過媒體報道、社會反響考量等方式評估是否產生了足夠的社會影響力。定期的效果評估能夠跟蹤推廣活動對提升公眾對地方文獻認識和興趣的長期影響。
作者單位:王穎"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袁艷"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本文系2024年度江蘇省社會教育規劃課題“社區教育創新模式與實踐探索——常州地方文化閱讀推廣”(項目編號:JSS-L-20240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常州史志——紀念改革開放40年/常州編史修志成果圖片展(二).[EB/OL].(2018-12-21)[2024-7-20].https://fzg.changzhou.gov.cn/html/fzg/2018/ABFLODCK_1221/33228.html.
[2]董長春,高青倩.“城市記憶”檔案文獻資源建設的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基于江蘇常州的實證研究[J].知識文庫,2017(06).
[3]王丹,陳雅.基層公共閱讀空間發展研究——基于常州市“秋白書苑”的分析[J].圖書館雜志,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