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深入傳承東北抗聯將士的優良傳統和革命作風,全面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本欄目特推出“抗聯英烈”專題,以饗讀者。本期介紹的抗聯英雄是李延祿。
李延祿,曾用名張德福、楊明等,中共黨員。1895年4月1日生于吉林延吉,1917年入東北軍,先后任排長、連長等,1929年參加革命。九一八事變后,李延祿積極投身抗戰洪流,是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創建人和領導者之一,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忠孝不能兩全”
九一八事變后,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東北各地黨組織紛紛行動起來,以實際行動與日本侵略者進行堅決的斗爭。根據黨組織的安排,李延祿奉命到東北軍王德林部開展工作。
王德林是東北軍營長,民族意識很強,曾參加過反帝愛國運動。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王德林和所屬官兵十分憤慨,但又囿于“不抵抗”政策,對是否舉旗抗日猶豫不決。恰在這時,李延祿來到王德林部,給予王德林很大幫助,堅定了王德林的抗日決心。1932年2月8日,王德林在吉林延吉小城子召開抗日誓師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國民救國軍”,自任總指揮,李延祿任參謀長,配合王德林開展抗日斗爭。
當時,日本侵略者對國民救國軍既恨又怕,企圖通過多種手段削弱其力量。經過多方了解,他們把目光投向當時在救國軍中有較強影響力、極為活躍的李延祿。敵人多次派人勸降李延祿,許以高官厚祿,可李延祿絲毫不為所動。敵人見勸降無效,惱羞成怒,將李延祿的父親、兄弟等親人都抓了起來,以此脅迫李延祿投降,并揚言:如果李延祿不投降,就殺害他的全家。李延祿聞訊后悲憤不已,經反復思索,連夜給家人寫了一封公開信,表達自己堅定的抗日決心。信中寫道:“……我不僅是家庭的子弟,我還是中國的公民,自古道忠孝不能兩全,我今天決意盡忠于國,不能盡孝于家……如果你們罵我不孝、不慈、不義,那就請你們想想,九一八以來,在東北三省被日本屠殺的,不都是我們中華同胞的父母、兄弟、妻兒么?何止我李延祿一家呢!我正在做著東北三千五百萬同胞的孝子、慈父、義夫,不能做一家的孝子、慈父、義夫。親愛的家人們,我顧不著你們了,望你們為國爭光啊!”這封公開信不僅粉碎了敵人瓦解抗日隊伍的陰謀,還進一步鼓舞了國民救國軍廣大官兵抗日的斗志和決心。后來,李延祿家人由鄉里聯保釋放,但其三弟李延太因在獄中身心飽受折磨,出獄后不久便去世了。
“抗日游擊萬歲”
在國民救國軍發展過程中,經王德林同意,李延祿建立了救國軍補充團并兼任團長。補充團設3個連,共400余人,直屬救國軍總部指揮。隨后,經李延祿介紹,共產黨員孟涇清、金大倫等人也來到救國軍總部工作,并在部隊中秘密成立了黨支部。不久,李延祿指揮救國軍連續攻克敦化、額穆、蛟河三縣縣城,極大地鼓舞了部隊官兵的士氣。
1932年3月初,日軍出動精銳部隊對救國軍進行“圍剿”。李延祿得到情報后立即召集黨員開會研究對策,經過討論,大家同意李延祿去鏡泊湖山區迎擊敵人的意見,并制訂了作戰方案。王德林對李延祿的主張非常支持,把救國軍庫存的全部手榴彈都撥給了補充團,并調集一個營的兵力在側翼進行掩護。李延祿選擇牡丹江流入鏡泊湖大河口北岸一帶高地作為打伏擊戰的陣地。不久,偵察員報告,日軍逼近大河口。隨著李延祿的一聲槍響,部隊向日軍猛烈射擊。戰至膠著之時,李延祿率領將士一躍而起,所有手榴彈全部投向敵人,日軍被炸得人仰馬翻……戰斗持續9個多小時,李延祿率部隊打退了日軍的數次進攻,使日軍傷亡慘重。接著,李延祿又派人在南湖頭松乙溝火燒北上的日軍,日軍余部逃進寧安縣城,僅剩400余人。3月下旬,這支殘敵在寧安西關家小鋪又遭到李延祿阻擊,被擊斃百余人。同時,李延祿聯系寧安抗日武裝劉萬奎部,通知在亞布力的共產黨員李延青率領鐵路工人游擊隊對日軍再次截擊,使日軍又傷亡200余人。至此,鏡泊湖連環戰勝利結束,日軍僅有百余人僥幸逃脫。參加鏡泊湖連環戰的主力部隊有李延祿指揮的救國軍補充團、李延青領導的鐵路工人游擊隊等,后來,這些隊伍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的主體和基礎。
1933年1月初,王德林率部退入蘇聯境內。補充團根據中共綏寧中心縣委指示,正式脫離救國軍,改編為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游擊總隊,李延祿任總隊長。不久,李延祿又收編了寧安境內的部分義勇軍,組成800人的東北抗日救國游擊軍,李延祿為司令。救國游擊軍轉戰于寧安等縣,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寧安人民向李延祿贈送了一面繡有“抗日游擊萬歲”字樣的錦旗。
創建抗聯四軍
1933年7月,李延祿率東北抗日救國游擊軍到達密山縣,周邊各義勇軍和反日山林隊都慕名前來投奔,表示愿意接受收編和協同作戰。不久,李延祿組織召開了反日部隊會議,會議決定成立東北人民抗日革命軍,公推李延祿為軍長。1934年9月中旬,李延祿率領抗日革命軍到達穆棱河北,與密山游擊隊會合。此后,兩支隊伍在穆棱河兩岸共同開展游擊活動,打擊敵人。不久,中共密山縣委擴大會議決定將密山游擊隊并入東北人民抗日革命軍,編為第二團。同時,東北抗日同盟軍正式組建。考慮到中共滿洲省委的統一建軍部署,南滿、東滿、珠河等地已建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黨組織便將東北抗日同盟軍編為第四軍,李延祿任軍長。第四軍在李延祿的帶領下,在東滿、吉東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部隊轉戰10余個縣,進行了近百次戰斗。
1936年3月,根據《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李延祿將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下轄3個師,李延祿任軍長。3月25日,李延祿統一指揮抗聯第四軍和第三軍第四師夜襲石頭河子金礦,殲敵60余人。隨后,李延祿奉命到蘇聯從事國際宣傳工作,后被派回國內,到關內宣傳東北抗日斗爭并進行統一戰線工作,未再返回東北抗日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