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遼寧朝陽市境內凌源市和建平縣交界的牛河梁,不是很高,它只是遼西丘陵上的一道不起眼的山梁。可是,就是這道不起眼的山梁,以其厚重的上古文化底蘊迎來了中華文明的曙光。
" 在這道山梁下,曾經有一條河叫牛河。不知道這條河走著走著,在何年何月就細若游絲,成為一條季節河,終至干涸,只留下了牛河邊上的這道牛河梁。河梁周遭的人們耕種了一年又一年,過著自己平凡的日子。田間地頭上許多雜亂的石頭、破碎的陶片,以及一些被燒制過的陶土塊,因為太熟悉了,所以也就沒有引起人們過多的注意。難道它們真的就是一堆平庸的石頭和普通的陶片嗎?牛河梁紅山文化遺跡被風剝雨啄、犁鏵耕耘、車馬碾軋了五千多年,卻沒被破壞,還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這是冥冥之中的巧合還是命運的使然呢?
" 1933年,日本侵略者打算修建一條連接遼西與熱河的鐵路,為入侵華北鋪設運送彈藥、鐵甲、兵員的大動脈。鐵路在通過凌源和建平交界的地方時,遇到了一道無法繞過的山梁——牛河梁。一名日本工程師從當地農人手里買到一個出土的玉箍后,如獲至寶,堅信這里一定還有一個巨大的寶庫。于是,他向上峰打報告,說原來的設計有問題,需要把鐵路移動50米。這樣的話,就正好把今天的中心大墓掘開了。但是后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的報告沒有得到批準。
這名日本工程師不死心,又建議開挖一條“排水溝”。幸運的是,鐵路排水溝沿遺址擦邊而過,僅僅切掉了遺址的一角。難以想象,短短的一步之差,幾乎就驚擾了這里沉睡5000多年的文化遺存,破碎了5000多年文明曙光的根基。
1979年,全國開始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人員在喀左一個叫作東山嘴的高地上發現了一處遺址,在同年的秋季進行了考古發掘。1982年,又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揭露的面積大約2400平方米。它是南圓北方、東西對稱的一組石器建筑,遺址中心是一個方形祭壇。在這個位置,出土了一件玉器,叫雙龍首玉璜飾件。另外,在這個方形祭壇四周,排列著許多筒形器殘片。
重要的是,南部圓形祭壇旁出土的陶塑孕婦像,是在中國首次明確發現的女性裸像。陶塑孕婦像的出土表明,在5000多年前,喀左地區正處于高度發達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考古專家認為,圓臺形的基址就是供奉陶塑孕婦像的祭壇。
1983年,“燕山南北,長城內外”考古座談會在朝陽召開,權威考古學家蘇秉琦主持會議,決定以東山嘴為中心、50公里為半徑,進行考古調查。他相信,在周遭百里附近,一定會有驚天的發現。
" 這個預言首先在建平縣富山鄉張福店村馬家溝得到了初步的驗證。遼寧省考古專家郭大順帶領考古隊進駐朝陽地區進行考察,聽說馬家溝生產隊隊長馬龍圖家有一件筆筒子,描述人講很像紅山文化的玉器。于是,郭先生就到了馬龍圖家,進屋一看,在桌子上確實放著一個筆筒子,幾支毛筆和鉛筆插在里面。郭先生一眼就認出這件馬蹄形的玉箍是紅山文化玉器。他大吃一驚,就問馬龍圖:“你是在哪里發現的?”馬龍圖說:“牛河梁。”于是,馬龍圖領著郭大順到了牛河梁,就發現了紅山文化遺址,也就是現在命名的第二號地點。
鎖定了地點,考古隊開始發掘。從此,許多巨大的積石冢、巨型祭壇、石砌金字塔和塑有真人大小女神像的女神廟,在這座叫作“牛河梁”的小山上漸次顯現真容。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發現,充分證實了5000多年前這里曾存在著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
在女神廟出土的女神像,面部表情生動,造型逼真,結構合理,五官比例準確。尤為奇特的是,她的眼珠竟然是用兩顆晶瑩碧綠的、經過精致打磨的圓玉球鑲嵌而成,透著慈愛,透著睿智,透著讓人無法抗拒的溫婉和柔情。這不僅是我國文明初期雕塑藝術的高峰,也讓億萬中華兒女第一次看到了5000多年前我們祖先真實的形象。考古學家激動地把她稱為“女神”,是呀,還有什么比“女神”更加貼切的名字呢?那一雙用玉做成的眼睛不僅炯炯有神,而且還用微笑注視著5000多年后的我們。敢問,哪一個國家、哪一種文明能有這種跨越5000多年的溝通呢?
" 蘇秉琦對牛河梁紅山文化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女神廟里的塑像可以稱為“神”,因為,塑像是按照真人塑造的,是有名有姓的具體人物。所以,她是紅山人的“女祖”,也是中華民族的“共祖”。他親筆題詞:“紅山文化壇廟冢,中華文明一象征。”
在牛河梁找到了中華文明起源的消息震驚了世界,中外考古學界一片嘩然。其實,早在1936年,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近代田野考古學奠基人梁思永就對當時的考古界感慨萬端。他批評,考古界的興味只限于黃河流域和與中國上古史較接近的仰韶文化。他希望考古學家能離開黃河流域,去追溯中國上古的文明之源。然而,時光流逝,直到20世紀70年代凌河岸邊紅山文化的發現,才讓一直在中原地帶黃河流域苦苦搜尋中華民族文明起源的考古界站起身來,把目光投向了遼西,投向了朝陽,一起開始仰望牛河梁上這一道中華文明曙光的升起,開始敬重這道孕育出了整個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小小山梁。
1988年,牛河梁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相繼被評為重點大遺址、“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等。2020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啟動后,碳14測年技術將牛河梁遺址的年代精確至距今5800年左右。自1959年考古學者在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發現二里頭遺址起,擁有實證的中華文明史一直定格在距今4000多年前。牛河梁遺址的測定結果,將這一時間提前了1000多年。不久前,考古人員在牛河梁遺址向西約13公里的朝陽市凌源無白丁遺址群新發現多處紅山文化遺跡,為紅山文明演化進程再添實證。2024年年底,牛河梁遺址入選全國首批重要大遺址清單。據悉,今年遼寧將繼續開展牛河梁遺址相關考古發掘工作。
今天,我流連在圣地牛河梁上。雖然還不知道牛河梁上這些顯赫獨尊的大墓中,沉睡著的是上古時期的哪位“三皇五帝”,也叩問不醒這些大夢難覺的墓主人來一探究竟。但是,我在這里找到了一個曾經只是傳說的文明的源頭,似乎還找到了一個失蹤了許久的帝王時代。
肅立在蒼松如海的山梁上,眺望遠方陽光普照的蒼莽群山,我不禁熱淚盈眶。俯仰上下五千年,作為中華兒女,我有幸可以站在升起中華民族文明曙光的地方——牛河之梁。
牛河之梁在遼寧等你,這里除了美麗的風光,還有中華文明的曙光,等待為你沐浴尋根問祖的驕傲與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