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品牌建設是提升區域軟實力、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獨特的區域文化是區域品牌的靈魂。作為新疆和田地區的文化瑰寶,和田玉歷經數千年積淀,形成了獨特的玉文化內涵,將其融入區域品牌建設,對于塑造鮮明的品牌個性、提升區域品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為充分發揮和田玉文化在區域品牌塑造中的作用,文章從品牌建設的視角探索二者有效融合的路徑。
和田玉文化融入品牌建設的意義
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和田玉蘊含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是新疆和田地區獨特的文化符號。和田地區積極打造和田玉文化品牌,有利于挖掘和田玉文化的精髓,彰顯地域特色。通過系統梳理和田玉的發展脈絡、藝術風格、工藝特點等,建構起富有地方特色的玉文化內涵體系,和田地區能夠豐富區域文化形象,提升文化辨識度。和田地區通過舉辦和田玉文化節、開發和田玉文創產品等方式,加強和田玉文化的展示傳播,吸引更多人走進和田、了解和田,增強了區域文化影響力,提升了區域文化軟實力。例如,玉石文化旅游節(如圖1所示)期間,游客可以欣賞豐富多彩的玉文化表演和展覽,體驗和田玉的獨特魅力。
促進和田玉產業可持續發展。和田玉是和田地區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和田玉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傳統的粗放式開采、加工、銷售模式難以為繼,和田玉產業轉型升級面臨挑戰,而打造和田玉文化品牌,有助于實現和田玉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化品牌有利于提升和田玉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推動產品創新,培育細分市場,拓寬產業發展空間。品牌效應能夠提高和田玉的市場認可度,促進產銷對接,帶動產業鏈、價值鏈提升,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為和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例如,和田玉巴扎(如圖2所示)熱鬧非凡,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和田玉飾品和原石,吸引了眾多游客和收藏愛好者前來選購。
增強區域品牌影響力。區域品牌是一個地區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綜合形象,塑造鮮明的區域品牌,對于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田玉文化作為新疆和田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資源之一,與和田地區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等共同構成了和田品牌形象。挖掘和田玉歷史文化,講好和田玉故事,既能彰顯地域特色,樹立鮮明品牌形象,又能豐富區域品牌文化內涵,增強品牌文化感召力。打造和田玉文化品牌,將其作為區域品牌的重要名片,能夠有效提升區域整體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區域發展賦能。例如,“玉潤京和”主題活動(如圖3所示),旨在推廣和田玉文化,展示和田玉雕作品的精湛工藝。
和田玉文化對區域品牌形象的影響
和田玉文化對區域認知度的提升。和田玉是和田地區最為外界所熟知的文化元素,“和田玉”三個字,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蘊,已經成為和田地區的重要文化標識。和田地區可以充分利用和田玉這一金字招牌,講好和田玉的歷史故事、工藝故事,生動呈現玉石背后的文化內涵,展現和田地區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公眾的廣泛關注。在玉文化的感召下,更多人會對和田這片玉石之鄉產生濃厚興趣,愿意主動了解和田的風土人情,感悟和田的人文精神。和田玉文化引發的“關注—了解—認同”過程,將有效提升公眾對和田地區的認知度和好感度,為和田品牌形象的塑造創造有利契機。
和田玉文化元素在區域品牌中的應用。在視覺化時代,文化圖騰、文化符號在區域品牌識別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獨特、鮮明的文化符號是區域品牌辨識度的重要標志。和田玉以其璀璨的色彩、精湛的雕工、瑰麗的紋飾,成為體現新疆和田地區文化底蘊的重要載體,而將和田玉造型元素運用于區域旅游景點、文化場館的標識設計中,以及將和田玉色彩、紋樣融入城市公共環境、建筑景觀中,能夠凸顯和田品牌的文化特質,增強公眾對區域品牌的視覺識別和情感認同。以和田玉文化為靈感打造一批文創產品,既能滿足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又能成為區域品牌的形象大使,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區域品牌形象。
和田玉文化賦予區域品牌差異化價值。新疆和田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除了秀麗的自然風光,多元包容的民俗文化以外,和田玉文化也是其重要的文化資源稟賦。獨特的和田玉文化賦予和田品牌以鮮明的個性特征。一提到和田,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和田美玉;一想到和田玉,人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出和田壯麗的大漠風光、璀璨的文化底蘊,和田玉已經成為和田地區的文化坐標。區別于其他地域品牌,和田玉文化為區域品牌注入了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彰顯出鮮明的差異化價值。品牌差異化是塑造品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充分發掘和田玉文化的價值內核,用和田玉的故事打動人心,能夠為區域品牌形象的塑造、品牌價值的提升、區域經濟的發展賦能。
區域特色品牌塑造中的和田玉文化運用
和田玉文化在旅游品牌中的融合策略。區域旅游品牌塑造要立足本土特色文化資源,將其融入旅游產品設計、服務體驗各個環節,打造富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提升游客的文化體驗。和田玉文化可以為當地旅游注入新的活力,旅游景區可以以和田玉文化為主題,開發寓教于樂的體驗項目,如玉石鑒賞、玉器制作體驗等,讓游客在參與中感知和田玉的獨特魅力;將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商品創意設計,以文化為載體、以產品為媒介,讓游客把玉文化“帶回家”;加強玉文化旅游的宣傳推廣,通過舉辦玉文化節、玉雕大賽等活動,吸引游客前來打卡;充分挖掘和田玉文化內涵,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模式,讓游客在領略秀美風光的同時,感悟厚重的玉文化底蘊,豐富旅游體驗,提升旅游品牌魅力。
例如,某地依托當地悠久的玉文化底蘊,打造了一條“玉文化探秘之旅”精品線路。沿線景區開發了玉石開采、玉器制作等系列文化體驗項目,游客可以親身參與玉石開采,體驗玉石的“美玉藏于深山”寓意;在玉雕大師的指導下,親手制作玉佩、玉墜等玉器,感受“巧匠造化”的藝術魅力。景區還與本地玉器店、玉石市場聯合打造“玉文化一條街”,售賣造型獨特、寓意吉祥的文創玉器,讓游客帶著美好記憶把“文化味”帶回家。節假日期間,當地還舉辦玉文化藝術節,通過玉器展覽、玉雕大賽、文化講座等豐富活動,讓游客在參與互動中領略玉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一系列舉措有效提升了該地的旅游品牌美譽度,游客紛至沓來,旅游產業蓬勃發展。
和田玉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創新表達。產品是承載區域品牌形象、傳播區域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在特色產品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基因,用文化為產品賦能,能夠創造獨具一格的產品品牌價值。和田玉文化蘊含著豐厚的藝術價值,其玉料的質地、色彩,玉器的造型、紋飾等,都是產品設計的靈感源泉。設計師可以從和田玉的審美特點中提煉元素,融入產品設計中,讓玉文化“活”起來。例如,在服裝設計中融入玉器的線條、色彩、紋樣等,打造古樸雅致、靈動飄逸的系列;在文創產品開發中,以玉器造型為靈感,設計制作雕塑、擺件、伴手禮等,讓人眼前一亮。同時,要講好每件產品背后的玉文化故事,以文化為產品正名,凸顯產品的人文價值,提升產品的市場號召力。文化為魂、創意為形,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讓和田玉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綻放異彩,助推區域品牌價值提升。
例如,某地的特色伴手禮設計中巧妙融入了當地玉文化元素。設計師從當地館藏玉器中提煉靈感,設計了一款鏨刻玉蘭花紋樣的玉石書簽,寓意高潔高雅、直道而行。書簽選用當地優質玉料,色澤溫潤含蓄,散發著天然的文化氣息。設計師還別出心裁地在書簽背面刻上了膾炙人口的玉文化詩句,將人文情懷巧妙融入產品設計,為產品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款“詩意的書簽”一經推出,便受到消費者的熱捧,很多游客慕名前來選購,作為送禮佳品。通過巧妙的文化創意設計,不僅為當地旅游品牌注入了文化內核,也讓這座城市多了一張“有故事”的文化名片。品牌文化含金量的提升,帶動了產業鏈的價值提升,形成了特色產品反哺區域品牌塑造的良性循環。
和田玉文化在品牌傳播中的敘事方式。品牌故事是區域品牌傳播的利器,好的品牌故事,能夠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讓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和田玉歷經數千年積淀,孕育出豐富的人文故事,是打動人心的“故事庫”,品牌塑造要善于“借”和田玉講故事,用故事傳播品牌價值、提升品牌美譽度。例如,以紀錄片的形式,講述玉石的前世今生,展現玉文化發展脈絡;以人物專訪的形式,講述玉匠、玉商的勵志故事,彰顯“工匠精神”;以沉浸式體驗的形式,帶領大眾“穿越”千年,感受玉器背后的歷史文化,講好一個個“玉故事”,傳遞品牌獨特的人文情懷。同時,要運用新媒體矩陣進行立體化傳播,通過微博、短視頻等平臺制造“網紅打卡地”,吸引大眾“尋玉問道”;舉辦網絡直播,帶領網友實時“云游”和田,感受玉鄉魅力。線上線下聯動,不斷放大品牌聲量,讓更多人了解和田、喜愛和田。
例如,某地以“萬里走單騎,探秘和田玉”為主題,拍攝了一部玉文化紀錄片。影片以一位騎著馬探訪和田的“玉癡”視角,講述了和田玉從天山深處的璞石到藝術精品的華麗蛻變。影片跟隨他的腳步,探訪玉礦開采現場,體驗玉石選料、雕琢的過程,見證玉器煥發光彩的瞬間。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空中俯拍、微距特寫等電影化手法,再現了和田壯闊的玉文化圖景,展現了民間玉匠的非凡技藝。影片還穿插講述了一段段動人的“玉緣”佳話,讓觀眾在行云流水的敘事中感悟“山含玉而靜氣,水懷玉而清澈”的玉文化境界。影片上線后,在網上引發熱議,廣大網民紛紛“云打卡”,跟隨主人公“云賞玉”。該地還聯合網紅開展直播帶貨,推介特色玉石產品,眾多網友慕名而來,紛紛“開啟買買買模式”,區域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產品銷量顯著提升。
區域品牌建設是一項文化自覺與產業自強相結合的系統工程,和田玉文化是新疆和田地區寶貴的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和田玉文化價值,將其創造性地轉化為區域品牌建設的生動實踐,對于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田地區要以和田玉文化為品牌核心,以講好和田故事為品牌表達,以人文關懷為品牌導向,在旅游、非遺、文創等多領域推進文化與品牌深度融合,進一步擦亮“和田玉”“和田地區”兩張閃亮名片。新時代的和田,正以璀璨的玉文化之光,照亮全域品牌建設的壯闊征程,相信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玉為媒,和田品牌必將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作者單位:新疆和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