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軍長征在阿壩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強烈的主題特征和突出的個體差異性。厘清紅軍長征在阿壩的基本史實,多視角深化其研究,不僅對豐富拓展整個長征史研究,傳承和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具有重要價值意義,而且對強化民族地區革命文化認同,培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民族地區長征文化實現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紅軍長征在阿壩研究現狀
1935年4月到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在川西北阿壩地區轉戰停留達16個月之久,為阿壩地區注入了厚重的紅色基因,積淀了數量眾多、彌足珍貴的長征文化資源,為紅軍長征在阿壩的史實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第一,紅軍長征在阿壩史實概述。在阿壩期間中國工農紅軍召開了10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會議,實施土門、松潘、夏洮、綏崇丹懋四大戰役,經歷了包座戰斗、龍日壩戰斗、毛兒蓋戰斗等數十次戰斗。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政府、黨政群團組織、地方革命武裝。翻過夾金山、夢筆山、虹橋山等3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3次穿越松潘草地。各族群眾通過籌糧熬鹽、當通司向導、直接參軍等方式支持黨和紅軍。據相關不完全統計,阿壩地區各族人民支援紅軍各類牲畜2萬余頭、糧食2000多萬斤,先后有5000余名優秀兒女參加了紅軍,為長征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紅軍長征在阿壩基本史實的研究參考綜述。紅軍長征在阿壩的史實研究,主要包括基于中央和省級相關部門公開出版的相關圖書,對紅軍長征在阿壩基本史實的梳理與論證,以及州級層面和各縣(市)根據自身史實與現實發展需要,將紅軍長征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展開系列研究。
紅軍長征在阿壩基本史實研究參考主要以中央和省級相關部門公開出版的相關圖書為主,補充參考包括阿壩州州級層面和各縣(市)公開出版的系列史實類書籍等。目前,參考引用較多的中央和省級相關部門公開出版的相關圖書主要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毛澤東年譜》《紅軍長征史》《紅色鐵流——紅軍長征全錄》《紅軍長征在四川》《紅軍長征在四川圖志》《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張國燾問題研究資料》等。
阿壩州各級層面公開出版的系列史實類書籍主要有:《中國共產黨阿壩州歷史》《長征在雪山草地》等。由于州級層面缺乏第一手檔案資料,相關書籍對某一問題的史實表述可能存在不一致,甚至出現史實偏差等問題,需甄別使用。
此外,阿壩現有大量學者注重紅軍長征在阿壩史實的創新性運用研究。他們將紅軍長征史與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阿壩段建設相結合,厘清各地紅軍長征史實,如《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阿壩段建設策略研究》《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雪山草地段建設策略研究》《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視角下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雪山草地段建設價值意義探究》等;注重長征史融合性發展,關注其社會經濟價值研究,如《基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背景下的若爾蓋縣紅色旅游發展研究》《阿壩州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和利用創新研究——以黑水縣為例》等;關注相關縣市地方史實梳理研究,如《淺析松潘在長征中的重要作用》《金川縣紅軍長征歷史遺跡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等。
紅軍長征在阿壩史實限界與研究困境
紅軍長征史作為中國革命史與軍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研究具有特殊性。因此,詳細羅列黨中央有關文件、有關精神中對紅軍長征在阿壩相關重點史實的界定和評價,有助于準確把握紅軍長征在阿壩史實研究的底線和紅線,有助于對其進行創造性運用并把握史實的歷史意蘊和時代印記。
第一,紅軍長征在阿壩重點史實限界。一是關于建立少數民族蘇維埃政權。據初步統計,中國工農紅軍在阿壩期間先后組建了包括格勒德沙共和國在內的200余個少數民族蘇維埃政權。但需要說明的是,要特別注意這些少數民族蘇維埃政權建立的理論依據和組織依據。沙窩會議上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后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明確指出:“估計到少數民族中階級分化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我們不能到處把蘇維埃的方式去組織民族的政權。”又指出紅四方面軍雖然在幫助少數民族組織游擊隊、建立政權、發動少數民族內部的階級斗爭等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目前建立西北蘇維埃聯邦政府是過早的。”
二是關于張國燾個人錯誤和紅四方面軍。黨中央一貫要求把張國燾的個人錯誤和紅四方面軍廣大將士區別開來。《中央政治局關于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指出,政治局認為必須采取一切具體辦法去糾正張國燾同志的嚴重錯誤,并號召紅四方面軍中全體忠實于共產黨的同志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同折中傾向做堅決的斗爭,以鞏固黨與紅軍。《中央關于對待原四方面軍干部態度問題之指示》中再度重申:“抗戰五年來的實踐,考驗了原四方面軍干部,在本質上是誠實的,堅決的,證明了一九三七年反對國燾路線時,中央所作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通過以上的梳理,明晰紅軍長征在阿壩史實限界和需要高度注意的問題。
三是關于少數民族群眾支援黨和紅軍。當時,阿壩承擔了支援10萬余主力紅軍的歷史使命,少數民族群眾對黨和紅軍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徐向前在《歷史的回顧》中曾提到紅軍來之前和來之后當地群眾對紅軍態度的變化。這比較符合少數民族群眾對黨和紅軍的認識過程,從戒備到接受再到感召。現下有兩種認識應該避免,即完全否認和無限夸大少數民族群眾對黨和紅軍的支援。當下,我們應更多地強調感黨恩、跟黨走。
第二,紅軍長征在阿壩研究困境。一是缺乏一手史料。受阿壩州自然環境和當時黨面對的特殊政治環境影響,紅軍長征在阿壩保留的原始資料較少,加之缺乏第一手檔案,現有研究基本依托公開出版的圖書,但其記述的史實存在不一致性,給阿壩州表述史實造成一些困惑和紛擾;有些基本史實梳理無法精準。例如,有些圖書將沙窩會議記述為一次,即1935年8月4日至6日;有些圖書則記述為兩次,一次是前述時間,一次為8月19日。此外,阿壩缺乏對阿壩具體參軍及犧牲人數的登記等。
二是文化精神研究欠缺。從現有研究來看,阿壩州注重紅軍長征史實梳理研究,未充分挖掘長征精神的阿壩內涵。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韓洪泉提出“長征系列精神”“長征子精神”的概念,得到學術界的響應和認同,他結合相關概念,對長征精神譜系加以論述并對“雪山草地精神”作出相關概述。目前,阿壩對“雪山草地精神”的研究,還未形成系列成果,對其精神內涵的研究還需進一步強化。
三是研究視角滯后。紅軍長征在阿壩的史實研究視角較為單一,最為典型的是“政策——效果”模式,這必然導致低水平重復性研究。跨學科融合性研究也較為缺乏。目前,紅軍長征在阿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歷史學學科范圍內的不同層面的分析,較少創新性結合其他學科進行研究。例如,將紅軍長征在阿壩與民族學相結合,重點闡釋其在民族發展史中的重要作用、現實價值等,這方面的研究較少。此外,針對長征史研究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研究較多側重保護與投入,缺乏對其創造性轉化后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的研究,使得長征史研究在民族地區缺乏現實內驅力。
紅軍長征在阿壩史實研究張力與路徑
我們需要全面掌握紅軍長征在阿壩的歷史信息,以政治的立場和歷史的眼光看待,在實際研究中注意把控相關原則,切實以黨關于歷史問題的三個決議和黨中央有關精神為根本依據,為今后紅軍長征在阿壩史實研究賦予張力,探索新路徑和新視野。
第一,以歷史為準繩,樹立正確的黨史觀。深化紅軍長征在阿壩史實探究,首先要樹立正確的黨史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因革命的暫時失利而進行的戰略性轉移,不能以長征為節點否認長征前后的革命實踐。深化紅軍長征在阿壩史實探究不能局限于局部地區的史料看待整個長征歷程。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堅決以黨中央關于張國燾的幾個文件精神為遵循,澄清對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同時,還要幫助受眾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對紅軍長征在阿壩史實研究,必須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的問題上,增強主動性,幫助干部群眾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此外,上級黨史、檔案部門需給予阿壩州大力支持,提供相關史實資料和指導,有效解決歷史表述不清和敏感問題。
第二,以資源為載體,強化“雪山草地精神”研究。“雪山草地”是獨特精神標識,在一定意義上“雪山草地”就是紅軍長征在阿壩的代稱。曾有學者沿著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的行軍路線進行考證,并得出結論,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期間翻越3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這些都是研究紅軍長征在阿壩史實不可多得的資源。當務之急,要查漏補缺,具體考證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期間翻雪山過草地的行軍路線,分門別類地整理相關將帥的回憶錄,分類展現紅軍長征在阿壩理想齊天、黨群一心、官兵一致的非凡歷程。此基礎上,強化“雪山草地精神”研究,加深對其內涵、意義價值等方面的研究,充分發揮“雪山草地精神”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的精神支撐作用。
第三,以“融合”為媒介,創新研究視角。要打破研究模式的單一與固化,就必須引入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例如,從性別史、政治社會變遷角度研究長征。促進長征史研究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堅持“融合”發展,凸顯其社會經濟價值。通過充分挖掘長征資源,利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契機,不斷拓展長征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研究,探索構建“長征+”融合發展模式研究,充分發揮長征史研究在研學教育、鄉村文化旅游、民俗民宿等方面的帶動作用,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增強內生動力和活力。除此之外,民族地區更應該注重長征史與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研究。
(作者單位:中共阿壩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