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芯子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經常活躍在春節、元宵節等重大節日期間的街頭舞臺上。妝容精致的扮玩,五彩繽紛的絲衣,排山倒海的鑼鼓,人聲鼎沸的街巷是芯子民俗展演的獨特風景。芯子不僅為周村“天下第一村”的美名增光添彩,也承載著當地人深厚的情感與歷史記憶。
周村芯子是一種集表演、戲曲、舞蹈、故事于一體的綜合性傳統民間表演藝術,通常在重大節日期間展演,其中以元宵節期間的表演規模最為盛大,可持續二至三天。表演內容包括抬芯子、舞龍舞獅、扭秧歌、搖旱船、踩高蹺、雜技表演、鑼鼓表演等,以芯子表演為主體。“演的人一只腳被綁在桿子上,桿子固定在底座上,長長溜溜,晃晃蕩蕩,看著像一根燈芯”,這是芯子這一名稱的由來。
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
周村區,隸屬于山東省淄博市,位于淄博西部,地勢南高北低,孝婦河、范陽河、淦河、米溝河、水濁河流貫境內。憑借密布的河流、山東半島臨海的優勢地理條件,周村自古就是交通樞紐,是商品集散、文化交流的重要地點。“旱碼頭,旱碼頭,雖然不是緊挨著海,但是我們有市場,之前小清河那塊兒全是貨輪。”中國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傳統家庭經濟模式,催生了繁榮的絲綢紡織業,而周村也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全國聞名的絲綢供應地。芯子演員所穿的服飾皆用絲綢制成,鮮亮柔軟、細膩輕盈,游街時衣袂飄飄,更好地模擬了燈芯的纖細感,同時也提升了視覺觀賞性。
周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鎮,早在上古時期,這里就有先民漁獵開墾,繁衍生息。漢唐到明清時期,周村一直是重要的絲綢生產地。有民謠形容當時的景象:“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家家織綢緞。”歷史上的周村是商業文化發達的古鎮,是商品聚散的重要場所。《滅后閣記》中記載:“長山周村鎮,商賈云集,各行貨物,皆出南省,凡采買運載,俱安然無恙。”“周村人哪個不知道‘天下第一村’的名號?聽說還是乾隆皇帝給我們提的呢,這誰能不驕傲。”廣闊的華夏大地上村落數以千萬計,能擔得起“天下第一”這一名號的卻寥寥無幾,當時周村的繁華可見一斑。作為中國北方的重要商鎮,“金周村”“旱碼頭”“絲綢之鄉”都是周村享有的美譽。
周村芯子的起源
“接駕”泰山奶奶。“演芯子是為了迎(接)泰山奶奶”,據土生土長的周村人劉桂云老人說:“傳說泰山奶奶是周村長山人,三月十五是她的生日。每年從三月三開始,周村人就會做好準備迎(接)泰山奶奶回娘家。到了這一天需要村里最能管事、最能說上話(有權威)的老人自個兒(親自)去泰山祈福祭拜,請泰山奶奶回到周村娘家。為了歡迎泰山奶奶,從三月三一直到三月十五,都得演節目慶祝,敲鑼打鼓、舞龍舞獅、唱歌跳舞啥的(之類的),后來演著演著就變成今天的芯子了。三月三接泰山奶奶回娘家的表演現在沒有了,但直到今天過年的時候咱們還會給泰山奶奶燒香呢,演芯子成了周村春節最熱鬧的事了。泰山奶奶高興了就會保佑咱周村人,全村老小這一年都能平平安安的。”
廟會表演優化。關于周村芯子的起源,另一種說法是跟廟會表演形式的優化有關。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文化傳統使得山東人民對廟會等民俗活動有著特殊的感情。同時,山東的民間信仰也極為豐富,這些信仰活動往往與廟會相結合,使廟會更具神秘色彩和吸引力。周村有眾多的廟宇,由此產生了豐富的廟會表演活動。芯子表演和廟會活動結合,進而蓬勃發展。
周村芯子的組織模式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凝聚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敬拜神靈、慶祝豐收迎新年的傳統,春節承載著民眾心靈的寄托。周村芯子的展演時間通常是每年的正月初二和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兩個時間段,表演隊伍從年前開始籌備,在年后進行表演。“昨天我們在愛國社區那邊表演,今天到正陽路,明天會去大街。前幾年都是演兩天來著,今年這不是淄博文旅火了,來看的人多了,領導就讓加了一場。”據鑼鼓隊的王福軍說,相比他一開始從事這一行業時半個月內要演一周左右的時間,近年來芯子的表演時間縮減,規模也不斷減小。而淄博旅游的熱潮為這一民俗表演注入新的活力。
周村芯子的表演人員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芯子上的小演員和負責其他項目的成年人。據了解,為了減輕抬芯子演員的負擔以及保障表演的安全,芯子上的小演員通常是10歲以下的孩童。筆者所觀看的芯子表演中最小的演員只有6歲。這些小演員要身體靈活、有悟性,最重要的是必須膽大。表演芯子的小演員大多是戲班子里成年演員的孩子,他們在平時正常上學,在寒假期間跟隨戲班子參加訓練和表演。小演員們化妝需要兩至三小時,復雜些的扮相甚至需要半天時間,表演全程不能喝水、吃東西。踩芯子雖是一件苦差事,但對于周村小孩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榮耀。
“俺們演芯子分四塊。一上來就是鑼鼓隊上街(游街),我已經敲了二十年的鑼了,俺們隊里基本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了。之前有干抬芯子的,年紀大了抬不動了就改敲鑼打鼓了。鑼鼓隊后頭(后面)跟著的那個叫標旗,舉著個長旗子,上頭(上面)是今們(今天)演的戲名。再往后就是拿大扇子的了,俺們叫旋絡,啥顏色的都有,外頭都是用綢子弄(做)的,看見這個就知道芯子要來了。最后出來的才是芯子,有在桌子上的,叫桌擱,像個小車一樣的叫車擱,最難抬的是那些頂在頭頂的,叫頭擱。演頭擱最累人(使人累)了,但是叫好的人也最多了。”芯子表演流傳至今有著完整的表演程式,各部分演員各司其職,激情投入,才有了一出又一出喝彩聲不斷的表演。
周村芯子的文化內涵
傳統的社群觀念。周村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周村人形成了強烈的宗族、親情和倫理觀念,注重家族和社群的關系。周村芯子展演以有地緣聯系的各個村鎮、街道、社區為組織團體,它是節日期間周村本地鄉民、社群、廟宇、市場聯通的重要媒介。預示著開場的鑼鼓一響,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街上,感受芯子帶來的節日氛圍和強大凝聚力。“陪家里老人過來的,一年一次嘛,讓他們也熱鬧熱鬧,看完芯子年也就過完咯。”周村人民在芯子表演中體味鄉土社會的“年味兒”氣息,感到放松和愉悅,這時,社群間的情感交流、強烈歸屬感超越了物質世界,成為芯子的首要功能。
延續的敬神傳統。原始的敬神信仰不僅影響著周村先民的生產生活,也孕育了許多取悅神靈的敬拜儀式,芯子起源于對泰山奶奶的敬拜傳統并逐漸演變為今天的表演民俗。泰山奶奶在山東人的信仰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被視為慈悲、善良、智慧的象征,能夠保佑人們平安、健康、順利。山東人相信,無論是求子、求學還是求健康,只要心懷誠意向泰山奶奶祈愿,就會得到她的保佑,順利實現。筆者的奶奶就曾前往泰山為筆者求取保佑高考順利的桃木劍和手串。此外,芯子的表演形式體現了民間神靈信仰的特點。芯子底座中通出的用于支撐的鐵棍被裝扮成樹枝、花束或其他道具,使人看不出來。這種設計不僅增加了芯子的穩定性和美觀性,也寓意著神靈的力量和神秘性。芯子的表演伴隨鑼鼓、嗩吶等樂器的伴奏,營造出一種莊嚴、神秘的氣氛,進一步加深了觀眾對神靈信仰的體驗和感受。
獨特的精神風貌。周村芯子民俗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內容,生動地展現了周村人團結協作、敢于創新、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成為周村地區獨特的文化名片。芯子的制作和表演過程需要團隊成員的緊密協作和默契配合,體現了周村人團結協作、眾志成城的集體精神。芯子表演內容豐富多彩,充滿了創新和創意。這種敢于創新、勇于探索的精神風貌,體現了周村人敢于突破傳統、追求卓越的進取精神。他們不斷吸收新的元素和創意,使芯子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正如芯子演員方正國所說:“發揚傳統文化嘛,我們不光要賣力演,也得跟上潮流哩。”芯子民俗也傳遞了周村人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在廟會、節日、慶典活動中,周村芯子都能帶給觀眾無盡的歡笑和愉悅,展現了周村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精神風貌。
周村芯子的發展現狀與傳承對策
發展現狀。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周村芯子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傳統的表演形式和技藝逐漸失傳,年輕的傳承人缺乏,芯子表演者出現年齡斷層。另一方面,新時代社群觀念的弱化、現代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也使得周村芯子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減弱。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現代社會的變遷導致了人際關系的變化,虛擬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現實社群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快節奏的生活加重了年輕人的壓力,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陌生化現象,更難以建立深層的社群聯系。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年輕人的價值觀逐漸趨向個人主義和自我表達,對傳統的社群觀念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年輕人的參與感降低也造成了現代芯子表演艱難發展的現狀。
傳承對策。周村芯子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將這一民俗傳承下去,不僅有助于留存優秀傳統藝術形式,也有助于延續當地人的特定情感記憶。芯子的發展需要政府支持。當地政府要組織各種形式的社群活動,加強社群成員之間的聯系和互動,提高社群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進芯子民俗的可持續發展。芯子表演隊伍要積極探索芯子與現代娛樂方式的結合,通過引入現代科技手段、創新表演形式等方式,提高周村芯子的觀賞性和吸引力。當地政府還要善于抓住淄博旅游爆火的機遇,依托周村古商城旅游景點開展芯子表演,拓寬受眾群體,將社群記憶傳達給全國各地人民。
周村芯子是周村地區獨特的文化名片,展示了山東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貌。它蘊含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發揮著愉悅精神、聯絡情感、傳承記憶的重要作用。作為周村人,通過此調查報告將這一獨特民俗向公眾展示,實屬幸事。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