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簡要闡述了地方博物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價值,隨后從文化考證、品牌建設、技術手段、人員培養四個角度,提出地方博物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可行策略,以期提高地方博物館工作質量。
博物館是地區民族文化記憶的載體,也是聯結個體生命記憶、歷史敘事,強化民族深層次認同的記憶場所。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地方博物館需響應該理論創新,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加強地方文化宣傳教育,凝聚地方民族文化力量,探討地方博物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價值及策略。
地方博物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價值
第一,地方博物館展示本地歷史文化及民族風俗,可深刻反映地域民族多樣性、統一性,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在地方博物館中,豐富多樣的展品和翔實的資料,可使參觀者了解到不同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軌跡,進一步感受地方文化的多樣性。
第二,地方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教育平臺,在增強民族團結、弘揚共同價值觀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博物館利用其展覽、講座及教育活動,能夠生動地宣傳和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各族群眾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進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
第三,地方博物館可舉辦跨地區、跨文化的展覽交流活動,促進各地、各族人民的互相了解、文化交流,形成文化認同,構建情感紐帶,由此增進人民群眾對彼此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同時進一步深化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感情基礎,形成價值共識,進而夯實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社會基礎。
第四,地方博物館保留、展示大量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點的文物和歷史文化資源。寶貴的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記憶、文化精髓,對其進行直觀展示,可使各族人民直觀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亦可喚醒當地人民的集體記憶,形成共同體認同,使其更加堅定地維護國家統一,增強責任感、使命感。
地方博物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可行策略
第一,加強地方文化研究考證。地方博物館可建立專題科研團隊,集中力量進行歷史文化的考證研究工作。團隊成員可以包括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民族學家、文獻學家等專業人才。地方博物館可制定詳細的研究計劃,明確各階段的目標和任務;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科研團隊開展系統性的文物調查、文獻整理及文化價值挖掘工作;鼓勵團隊成員與國內外學術機構、高校和科研單位合作,聯合開展課題研究,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模式。此外,地方博物館可定期召開學術研討會、成果發布會,分享研究進展,促進學術交流合作,不斷拓展研究深度。
系統化收集整理歷史文獻。地方博物館可開展地方文獻普查工作,梳理收集本地區的古籍、族譜、碑刻、檔案、手稿等重要文獻資料,并進行數字化存檔;與國內外圖書館、檔案館、學術機構合作,交換共享地方文獻資源,豐富文獻館藏;組織文獻修復專家,修復保護珍貴的歷史文獻;在整理過程中,邀請文獻學、語言學專家進行注釋和翻譯,編纂出版地方歷史文獻集成,為研究人員和公眾提供翔實可靠的資料參考。
深度挖掘闡釋藏品的文化價值。地方博物館通過文物普查鑒定,準確掌握館藏文物的數量、種類、來源、歷史背景、藝術特點;邀請國內外文物鑒定專家進行專業指導分析,挖掘藏品背后的歷史故事、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結合地方文化、民族交往史等歷史文化開展專題研究,以文物展品展現民族文化精髓、地方文化發展歷程;編寫發布《地方文物研究報告》等學術刊物,公開展示宣傳文物深厚的文化底蘊;組織博物館科研人員開展田野調查,深入當地民族聚居區,實地考察采訪,收集相關口述歷史、民間傳說,豐富文物研究素材,形成全面、多元的文化敘事。
考證復原相關史料。地方博物館與當地文化研究院協同成立考證工作組,采用文獻學、考古學、歷史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考辨分析文獻實物,并利用高分辨率攝影、三維掃描、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科技手段,精細化記錄復原文獻實物;地方博物館也可與省內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借助專業技術設備開展聯合考證工作,多角度對比研究出土文物、古籍、族譜等史料,確定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同時組織召開學術論證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考證結論進行評審論證。
第二,加強博物館品牌傳播推廣。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地方博物館需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講好地方文化故事,強化品牌傳播推廣,塑造優秀的地方博物館品牌。
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資源,以線上線下雙軌并行的方式推廣品牌項目。在線上,地方博物館可在官網、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定期發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內容,如制作系列短視頻,詳細介紹博物館品牌項目、歷史文物、展覽亮點,利用直播平臺開展實時互動講解、名家專題講座、非遺技藝展示等活動,增強觀眾參與感。在線下,地方博物館可基于戶外廣告、地鐵公交車站廣告、社區公告欄等傳統媒介進行廣泛宣傳,覆蓋更多受眾,并聯合當地電視臺、電臺,制作專題節目、紀錄片,以增強博物館的品牌項目影響力。
策劃舉辦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品牌活動,如專題展覽、文化節慶、學術論壇,吸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例如,地方博物館可舉辦“中華民族融合史”大型展覽,通過豐富的文物和圖片展示,生動講述不同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交融互助歷程;組織文化周等特色文化節慶活動,對外開展歌舞表演、傳統手工藝體驗、美食節等活動,深入展示地方民族文化魅力;為增強活動影響力,地方博物館可攜手高校、科研機構、文化企業共同開發品牌項目,聯合推出文化文創產品,合作出版學術研究、文化讀物,增強品牌項目的文化深度;也可借助知名品牌、公眾人物的影響力,發起公益活動、頒發品牌大使,為博物館品牌賦能,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力,形成地方文化認同。
第三,以技術手段維系共同體認同。數字化虛擬展示互動體驗。地方博物館可以利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將館藏文物進行三維掃描和數字化存儲,創建虛擬博物館或虛擬展示空間。觀眾佩戴VR設備或使用AR應用程序,身臨其境地“走入”文物歷史背景,親身體驗不同民族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活場景,使文物“活”起來,增強觀眾的參與感、沉浸感、文化認同感。
利用智能導覽設備和多媒體展示技術,為群眾提供更加詳盡、多元的文物文化背景。通過移動設備端語音導覽、互動屏幕、全景投影等技術,觀眾在觀看實物展品的同時,還能借助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媒介,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進而感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魅力。
專題性數字展館與大數據應用。地方博物館可利用大數據技術建設專題性數字展館,開設在線專題展覽。對館藏文物資源進行數據挖掘、關聯分析,將相關文物和資料組合成體系化數字內容,并在線上向公眾開放,由此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更多人接觸文物,同時基于數據關聯分析,展示地區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影響,為觀眾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文化敘事,以提高集體記憶立體性、直觀性。
文化傳承游戲化與教育應用。地方博物館可借助游戲開發技術,將館藏文物和歷史文化內容融入互動游戲、教育應用中。設計寓教于樂的文化探索游戲、歷史模擬游戲,使當地青少年、兒童在娛樂中學習地方歷史文化知識,提升他們對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和統一性的認識。此類游戲和應用可借助地方博物館的文物資源,生動再現歷史事件和典型生活場景,幫助年輕一代建立起共同歷史記憶,形成文化認同。
第四,培養博物館志愿服務隊伍。地方博物館可建立完善培訓體系,輔助志愿者全面掌握博物館的相關知識技能;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理念、博物館展品介紹與背景故事、講解技巧、參觀接待禮儀等內容,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以集中授課、實地演練、線上課程、專題講座、交流研討等形式,向志愿者傳授理論與實踐知識;構建培訓后考核機制,采用筆試、口試、實地講解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對志愿者進行綜合評估,定期組織“回爐培訓”,基于最新地方文化研究成果更新培訓內容,深入鞏固志愿者的專業知識、提高其講解水平;同時鼓勵志愿者自我提升,通過提供學習資源和進修機會,持續強化服務質量。
以多渠道、多形式招募方式,吸納具有多樣背景特長的志愿者,形成充滿活力的志愿者服務隊伍。招募途徑可包括與高校、社會團體合作,利用校園社團、社會組織和線上招聘平臺發布招募信息,吸引有熱情、有能力的志愿者參與。同時地方博物館可舉辦宣講會、講座、體驗活動,讓潛在志愿者深入了解志愿服務的內容和意義,提高招募成功率;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系統,詳細記錄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培訓經歷、服務情況,并根據志愿者的特長、意愿合理分配工作崗位;制定志愿者守則、服務流程,實現標準化、規范化服務;健全激勵機制,發放榮譽證書、給予表彰獎勵、提供進修機會、組織團隊活動,激勵志愿者積極投身服務,使其感受來自博物館的認可,提升歸屬感,形成長期服務的動力。
在志愿者服務隊伍內部進行科學合理的角色分工。根據志愿者的專業背景、興趣愛好、能力特點,將其分配到講解員、活動策劃者、宣傳推廣員、項目執行者等不同工作崗位,充分發揮每位志愿者的優勢;設置小組負責人,協調監督各項工作開展,保持志愿者之間的密切合作關系;定期開展團體培訓、業務研討、案例分享、拓展訓練等團隊建設活動,增強志愿者團隊的地方文化認識水平,同時鼓勵志愿者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升服務質量。
綜上所述,地方博物館可深刻反映地域民族多樣性、統一性,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夯實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社會基礎,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為切實發揮自身價值,地方博物館需加強地方文化研究考證,加強博物館品牌傳播推廣,以技術手段維系共同體認同,并培養博物館志愿者服務隊伍。
(作者單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