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習課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還能提升思維能力與解題策略。隨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實施,數學教學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特別是問題解決能力與創新思維的提升。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應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問題驅動教學模式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圖形變換(平移、旋轉)是初中數學中的重要知識,能幫助學生提高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夠應用這些變換解決實際問題。本文以“圖形的平移與旋轉”復習課為例,探索通過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提升空間理解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
一、問題驅動單元復習模式解讀
問題驅動教學(PBL)是一種通過實際問題推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尤其適用于初中數學單元復習。在這種模式中,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實際情境出發,激發他們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問題驅動教學強調實際應用,教師通過情境和應用題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總之,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能提升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
二、問題驅動下的初中數學單元復習課教學模式流程
(一)操作要點
問題驅動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單元復習課中的操作要點為“情境引導激發學、問題探究促使思、實際應用指導做”。該模式注重通過實際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熱情,結合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具體來說,教師通過創設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復習的學習狀態,明確復習目標與內容。接著,教師通過設置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強化學生在小組合作或個人探究中進行知識的自我發現和理解,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反思解題過程,及時提供反饋,幫助學生總結解題思路和方法,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同時,教師通過數學應用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數學知識的實用性與現實價值。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互動協商、任務引領、反饋調控等策略,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認知建構,確保學生能夠在復習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數學概念和知識點的理解,最終提高其數學綜合能力和應用能力。
(二)流程圖
問題驅動部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學初期教師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通過小組探究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并在反饋與總結階段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最后通過實際應用任務鞏固學生的知識。整個教學流程通過實際問題的設計,推動學生思考、探究與解決問題的展開,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與創新思維。其流程如圖1所示。
三、問題驅動下的“圖形的平移與旋轉”單元復習教學案例
(一)教材分析
在“圖形的平移與旋轉”單元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基礎的幾何知識,如平面圖形、角度和對稱等概念。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能夠識別和操作簡單的幾何圖形。因此,學習平移與旋轉時,學生能通過感性認識逐步過渡到理性分析,理解圖形變換的規則和性質。在能力層面,學生已經能通過實際操作和推理來驗證平移與旋轉的性質,并具備一定的幾何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學生對幾何問題有濃厚的興趣,能通過畫圖、實驗等方式進行思考和探索。在心理層面,學生對圖形變換充滿好奇,能在實踐中激發思維,提升空間感知能力,并從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得成就感。問題驅動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圖形變換的性質,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問題驅動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平移與旋轉知識的掌握,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其他幾何變換和空間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圖形的平移與旋轉”之前,已經掌握了初步的幾何知識,如圖形的基本性質、角度的概念以及簡單的幾何計算技能。在能力層面,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力,能夠識別常見的平面圖形,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圖形的對稱性和簡單變換。學生的邏輯思維已有初步發展,能通過觀察和實踐進行歸納總結。在心理層面,學生對幾何問題有較強的興趣,尤其對圖形變換具有好奇心,能通過實際操作探索知識,進一步激發數學思維。因此,本課旨在通過問題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進一步深化對圖形平移與旋轉性質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與數學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通過“圖形的平移與旋轉”單元復習,學生將掌握平移和旋轉的基本概念、性質與應用,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提升空間想象力和幾何計算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問題驅動和小組合作探究能加深對圖形變換的理解,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實踐,學生將體驗到幾何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產生學習興趣,提升對數學的認識和應用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平移和旋轉的基本概念和性質,并將其應用于實際問題中。學生應掌握平移與旋轉的變換規則,理解其作用,并在不同情境下靈活運用這些知識。教學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解決較復雜的幾何問題,尤其是判斷圖形在變換后的位置和性質。這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索和反思解題過程,幫助他們加深對平移與旋轉的理解。
(五)教學流程
在“圖形的平移與旋轉”單元復習課中,問題驅動教學模式貫穿始終,旨在通過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圖形變換的基本概念和性質,并將其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通過這一模式,學生不僅能夠鞏固數學知識,還能夠提升空間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以下是該單元復習課的教學策略及詳細案例分析:
環節一:情境導入,提出問題(激發興趣)
本節課的第一環節是通過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復習課的開始,教師設計與圖形平移與旋轉相關的實際問題,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教師展示一幅復雜的圖形(見圖2),并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個圖形沿某條直線平移,或者繞某點旋轉,圖形會發生什么變化?”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圖形變換現象(如鏡像、拼圖、車輛轉彎、標志設計等)入手,激發學生思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通過設計情境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同時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教師引入平移與旋轉在藝術設計和建筑中的應用并提出問題(如何在拼圖游戲、地圖繪制或對稱性分析中使用這些變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廣泛應用性。
案例說明:教師展示一個簡單的拼圖圖形,讓學生猜測如何通過平移或旋轉將其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圖形。學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平移和旋轉對圖形的影響,同時調動感官和空間思維,加深對圖形變換的直觀理解。
環節二:合作學習,問題探究(培養思維)
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后,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促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解決與平移和旋轉相關的問題。這個環節強調通過探究、推理和實踐操作,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圖形平移與旋轉的變換規則。教師提供一組圖形,要求學生通過平移或旋轉,預測變換后的圖形位置,或者解決一些特定條件下的幾何問題,如“如何判斷兩個圖形通過平移后是否完全重合?”“旋轉后圖形的角度和方向如何變化?”等。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相互討論和實驗,提出假設,最后通過實踐驗證結果。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鼓勵他們分享不同的解題策略,并通過比較不同的解題方法加深對變換規則的理解。
在這一環節,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通過“觀察—猜測—驗證”的方法,逐步建立起平移與旋轉的認知框架。教師還可以利用幾何軟件,以動態演示的方式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圖形變換。
案例說明:教師展示一個正方形圖形,并要求學生討論:如果這個正方形繞中心點旋轉90度,圖形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親自旋轉圖形,觀察并討論圖形變化的規律。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旋轉90度后正方形的邊長不變、角度不變,但四個角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環節三:問題驅動下開展實際應用(加深理解)
在學生掌握了圖形平移與旋轉的基本概念后,教師可以設計實際應用題,幫助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在此環節中,教師以問題為基礎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圖形平移與旋轉設計拼圖游戲,或者通過建筑設計中的對稱性問題,探索圖形變換的實際應用。通過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學生不僅能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案例說明:教師設計一個建筑模型,讓學生思考如何通過旋轉和對稱來設計建筑物的立面。學生需要利用平移與旋轉調整模型的結構,以達到設計的美學效果和功能要求。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圖形變換在設計和藝術中的實際價值。
環節四:回歸理論,開展解題過程總結(反思與反饋)
在完成探究和應用任務后,學生通過展示自己的解題過程進入總結階段,回歸理論,進一步厘清平移與旋轉的基本概念、性質和解題方法。這一環節的核心在于幫助學生梳理思維過程,通過反思加深對平移與旋轉知識的理解,并在解題的實際操作中發現規律和方法。
首先,學生在小組內分享各自的解題思路和解題過程。通過多角度的展示,學生能夠互相比較各自的解題方法,發現不同的解題策略和思維方式。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集體討論,讓他們認識到圖形平移與旋轉過程中常見的規律和技巧,如平移保持圖形的形狀和大小不變,旋轉保持圖形的形狀但位置和方向發生改變。學生逐漸從具體的操作中提煉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解題方法,進而加深對這兩種幾何變換的理解。接下來,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板書等形式,系統地總結和歸納平移與旋轉的關鍵知識點。具體包括:
平移:平移是一種將圖形沿著某一方向移動的變換,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大小及角度,只有位置發生變化。平移操作的本質是通過給定的向量確定圖形的新位置。
旋轉:旋轉是通過固定旋轉中心和旋轉角度,改變圖形的方向。旋轉后的圖形與原圖形相似,但位置和角度不同,旋轉角度的大小決定了圖形旋轉的程度。
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平移和旋轉在性質上的相同與不同,從而提升對這兩種變換方式的辨別能力與運用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一些常見的變換規律和技巧,例如:
平移的規則:圖形每個點的移動距離和方向是相同的,因此,平移后的圖形與原圖形完全一致,僅僅是位置發生了變化。
旋轉的規則:旋轉是圍繞某一點(即旋轉中心)進行的,圖形每個點都按照相同的角度旋轉,雖然圖形的形狀不變,但位置和方向都發生了變化。
與此同時,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例如,如何判斷圖形經過旋轉后是否能回到原始位置,或如何準確描述平移的距離和方向等。這時,回歸理論的總結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鼓勵他們在解題時結合理論與實際應用,發現問題并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解題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案例進行反思與反饋。例如,在展示某個小組的解題過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困難和挑戰,探討他們如何通過思考平移和旋轉的規律來解決問題。此外,學生可以分享他們在解題過程中使用的策略與方法,通過集體反思與討論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漏洞和不足,并在集體智慧的啟發下完善自己的解題思路。
最后,學生需總結并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如哪些解題方法最有效?在解決問題時,平移與旋轉的概念和變換規則是如何應用的?是否能夠清晰地判斷圖形變化后的性質?
通過這些反思,學生能夠鞏固已學知識,明確自己的薄弱環節,并為今后的學習積累寶貴的經驗和方法。
環節五:課堂總結與反饋(鞏固提升)
最后,教師對本節課進行總結,回顧平移與旋轉的變換規則,并通過練習或小測試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此環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還能夠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短的鞏固練習,如要求學生判斷某個圖形在旋轉180度后的新位置,或者讓學生通過平移法判斷兩個圖形是否重合。此外,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個別反饋,解決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幫助他們在復習過程中加深理解。
案例說明:在課堂的最后,教師通過一個小測驗來檢查學生對平移與旋轉變換的掌握情況。例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組圖形,要求他們分別用平移和旋轉的方法解決圖形位置的變化問題。通過簡短的練習和個別反饋,教師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解決疑問。
四、總結
這一系列的教學實踐說明,問題驅動教學模式不僅能幫助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深刻理解“圖形的平移與旋轉”知識點,還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教師從情境引導到實際應用,再到總結反饋,都緊緊圍繞學生的認知特點,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掌握了平移與旋轉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還提升了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形成了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繼續探索更有效的教學策略,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大的進步和成長。
(作者單位:漢中市第八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