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采用2011—2022年中國農業上市企業數據與省份層面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構建了時間—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實證探討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并引入融資約束與研發投入作為中介變量探究其中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替換被解釋變量測算方法、剔除直轄市樣本、解釋變量滯后一期等一系列穩健性檢驗證實了結果的可靠性。影響機理檢驗顯示,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通過緩解融資約束、促進研發投入推動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本文研究為實現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證經驗。
關鍵詞: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融資約束;研發投入
中圖分類號:F832.5;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5)04(a)--05
1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同時,由于宏觀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由微觀層面的眾多企業凝聚而成的,故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而言至關重要。作為農業產業鏈條中的重要主體,農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在促進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承接農業現代化戰略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農業企業受限于氣候條件、資產專用性和不可逆性等原因,普遍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1],導致發展受到阻礙。隨著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應運而生,打破了傳統金融的局限,為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新型金融支持與可持續服務,使得農業企業獲得了更多資金投入,成為驅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
現有文獻中,關于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的影響涉及企業經濟績效、技術創新、結構升級等多個方面,而且研究對象除全體企業外,細分對象主要集中在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等,聚焦于農業企業,研究其高質量發展的文獻較少。具體而言,在經濟效應與傳導路徑方面,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績效[2];能有效配置企業的資金使用,助力企業現代化轉型升級[3];能減輕中小企業的融資壓力,改變其在傳統融資中的不利地位[4],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促進企業發展;能通過減少融資費用支出、推動數字化轉型等方式顯著推動企業技術創新[5];可以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從而推動企業實現綠色創新[6]。在調節效應方面,金融監管、政府補貼[7]等在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的影響也會隨著所屬行業、企業規模、所處地區等不同而產生差異[8],現有研究大部分認為,數字普惠金融在相對弱勢的樣本組中,即非國有企業或規模較小企業中,更能發揮出緩解融資約束的作用[9];也有研究認為,制度較好的環境或東部地區更有利于數字普惠金融發揮作用[10];等等。
綜上所述,目前已有的文獻已經證實數字普惠金融能促進企業發展,但其對農業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探討有待深入。原因在于,首先,隨著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與相關政策的落實,其勢必以普惠性與數字化為農業企業發展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務,對農業企業帶來深刻影響;其次,與企業傳統發展不同,企業高質量發展是指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注意采用更高效、公平與可持續的方式,強調企業技術進步等帶來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而不僅僅局限于經營績效[11]。農業企業作為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經濟實體與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主體,如何實現其高質量發展值得探究。因此,本文基于我國上市農業企業2011—2022年的相關數據,運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作回歸分析,并引入中介變量作為機制檢驗,實證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進行多方面探究。
本文相較已有研究成果的創新之處在于:一是豐富數字普惠金融的相關研究。數字普惠金融經濟效應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全行業,而本研究進一步細分行業,聚焦于農業企業,探究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是否產生影響、產生什么影響、如何產生影響。二是本研究立足于數字普惠金融視角,提供了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影響因素的證據。
2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2.1 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直接影響
農業企業源于行業特性、經營不確定性、信用體系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仍面臨融資困境、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有待優化等問題,限制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
傳統金融服務的改善與升級[12],數字普惠金融借助互聯網技術等將金融服務惠及弱勢企業,從數字金融覆蓋廣度、使用深度、普惠金融數字化程度三方面發揮作用[13]。具體而言:一是數字普惠金融能降低融資門檻和成本,直接促進企業資本積累[14]。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更充分地評估農業企業的信用狀況,為其設計更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15],緩解農業企業融資困境,助力企業擴大再生產。二是數字普惠金融能提升企業金融資源配置效率[16]。數字普惠金融平臺能夠匯集大量的農業項目信息,通過智能匹配和數據分析,引導資金向高效、綠色、可持續的農業項目流動,促進農業企業向高質量、高效益、高附加值方向發展。三是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現金流和財務費用比率有積極影響[17]。通過提供農業保險等金融服務,為農業企業提供了有效的風險保障,提高其償債能力與盈利能力。四是數字普惠金融能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18],進而提高全要素效率。數字普惠金融更多的資金注入使農業企業加大在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的投入,有助于農業企業引入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提升產品產量與質量。
鑒于此,本文提出假設H1:
假設H1:數字普惠金融有助于農業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2.2 數字普惠金融影響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
2.2.1 緩解融資約束
從企業外部條件看,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阻礙因素之一是融資約束。相較非農業企業,農業企業的收益率相對較低,而且投資與收益之間的過程相對漫長,再加上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在外部融資時面臨困難[19]。籌資過程受到制約會對企業的資本結構、生產經營、投資與創新等產生不利影響,進而降低全要素生產率。嚴重的外部融資約束會使企業難以獲取銀行信貸支持,迫使企業轉而依靠內源融資,抑制企業增加值與生產率提升[20]。而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為農業企業資金獲得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有助于助力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具體而言:一是數字普惠金融不斷推出適合農業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農業保險等以滿足農業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幫助企業做出最優水平的投資[21];二是數字普惠金融創新大數據小額貸款等數字金融模式,提供企業發展所需資金,使得管理層會選擇高產出的投資項目,提高微觀主體的全要素生產率[22];三是數字普惠金融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使金融服務能夠觸達更廣泛的農村地區和農業企業,推動農業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完善,緩解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23],讓農業企業擁有更公平的發展環境;四是借助互聯網平臺和移動支付等工具,數字普惠金融簡化與加快了融資審批流程[24],縮短了融資時間,提高了融資效率,使農業企業能夠更快速地獲得資金支持,提高自身競爭力,抓住市場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
鑒于此,本文提出假設H2:
假設H2:數字普惠金融通過緩解融資約束推動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
2.2.2 促進研發投入
從企業內部條件看,研發投入對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不可小視,它不僅是農業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動力,也是提升農業企業競爭力和市場地位的關鍵。數字普惠金融提供的較為穩定充足的金融資源,可以激發企業研發的自信心與主動性,顯著促進受金融要素扭曲影響下的尾部企業進行創新[25]。現有文獻表明,數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提升企業持續創新的積極性[26],進而形成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具體而言,一是通過持續的研發活動,農業企業可以不斷開發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帶動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27],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保護企業的利潤空間;二是研發投入不但有利于降低企業負債水平,而且對企業價值起到積極影響,進而減小企業可能面臨的信用風險[28],增強企業市場信譽,進而優化融資環境,促進技術創新與品牌建設,從而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三是通過研發活動,農業企業可以探索更加高效、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研發綠色農業技術和產品,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不僅可以提升經濟效益,也有助于實現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四是研發投入有助于農業增加企業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進行多元化經營,為應對市場變化和技術挑戰提供有力支撐,增強抗風險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
鑒于此,本文提出假設H3:
假設H3: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促進研發投入推動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
3 研究設計
3.1 變量選取
3.1.1 被解釋變量: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TFP)
既有文獻對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衡量大多采用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這一指標,其原因可歸結為高質量發展水平與全要素生產率的本質方向幾乎完全重合[29]。本文參考Levinsohn等人[30]的研究,用LP法計算全要素生產率,以此代表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做基準回歸分析。
3.1.2 核心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DFI)
現有文獻大多采用北大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衡量我國數字普惠金融水平,其可細分為覆蓋廣度、使用深度、數字化水平三個指標,覆蓋范圍涉及中國內地省份、地級以上城市和縣域三個層次[31]。在基準回歸中,解釋變量采用了省級層面的數字普惠金融綜合指數。
3.1.3 中介變量
參照前文理論部分的分析,選取融資約束(WW)和研發投入(Inv)兩個變量作為中介變量。WW指數表示企業所受的融資約束程度,同時考慮了企業自身財務特點和外部行業特征,經濟意義更為廣泛[32],值越大融資約束越高;另外,企業研發投入用企業研發支出合計加1取自然對數的值來表示,值越大說明研發投入越多。
3.1.4 控制變量
本文選取一些企業關鍵變量以控制可能影響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其他因素。參照已有研究,控制變量包括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盈利能力(ROA)、企業成長性(Grow)、兩職合一(Dual)、企業價值(Q)、經營年限(Age)等。
3.2 模型構建
在前文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構建如下雙向固定的基準回歸模型:
TFPit=α0+α1DFIit+α2Controlsit+fi+yt+εit(1)
式(1)中:TFPit和DFIit分別表示i企業在第t年的高質量發展水平與數字普惠金融指數,Controlsit是控制變量集,α0是截距項,fi代表個體固定,yt代表年份固定,εit是隨機誤差項。
為檢驗融資約束與研發投入這兩個變量在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之間起到的作用,本文將兩者作為中介變量(MI),構建如下中介效應模型進行檢驗:
MIit=β0+β1DFIit+β2Controlsit+fi+yt+εit(2)
TFPit=γ0+γ1DFIit+γ2MIit+γ3Controlsit+fi+yt+εit(3)
3.3 數據來源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編制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011—2022)是數字普惠金融的數據來源依據,文中選取省級層面的綜合指標作為解釋變量。農業企業數據方面,參照2012年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選擇2011—2022年滬深A股上市的“農林牧漁業”農業企業為研究樣本,數據來自國泰君安數據庫、Wind數據庫和上市公司年報。構建面板數據集,對初始數據剔除ST、*ST、PT、關鍵變量數據嚴重缺失的樣本,部分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法進行補齊,對變量進行上下1%的縮尾處理,最終所得樣本數為433個。
4 實證分析
4.1 基準回歸分析
基準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表1列(1)~列(3)分別表示僅含解釋變量、加入一系列控制變量、同時固定年份與企業的三種回歸結果。由表1可見,三種情況下的回歸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意味著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有著顯著影響,而且該影響為正向。因此,假設H1通過檢驗。
4.2 穩健性檢驗
在加入控制變量、控制年份和個體的前提下進行一系列穩健性檢驗。一是通過替換被解釋變量測算方法對模型重新進行回歸:OP法相較于LP法具有計算效率高、不受數據樣本量限制等優勢。采用OP法計算的全要素生產率的被解釋變量所得回歸系數為0.005,在5%的水平上顯著。二是樣本中剔除北京、上海、重慶、天津四個直轄市后對模型重新進行回歸,因為我國直轄市在經濟實力、人才積累等方面相較于其他省份優勢顯著,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高,而過高的指數可能對回歸結果產生影響。結果發現,回歸系數為0.009,在1%的水平上顯著。三是將解釋變量改為滯后一期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L.DFI)重新對模型進行回歸[33],結果發現,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兩者間可能有反向因果關系,從而帶來內生性問題。回歸系數為0.008,在1%的水平上顯著。三種方法下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基準回歸所得結論具有穩健性。
4.3 作用機制檢驗
前文已較為全面地揭示了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因此,本節采用兩步法中介效應檢驗,對上文理論分析部分提出的二者間的作用機制作進一步研究。參考江艇對中介效應的闡述建議,本文所選的中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因果關系在前文理論分析部分已較為清晰,故機制檢驗重點關注解釋變量對中介變量的影響[34]。
4.3.1 緩解融資約束
引入融資約束作為中介變量,結果如表2列(2)所示,可見回歸系數為負,這一結果說明,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企業的融資約束起到了緩解作用。在此基礎上,結合前文理論分析部分梳理的融資約束減小有助于企業高質量發展,有力地說明了緩解融資約束是數字普惠金融推動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之一。假設H2得以驗證。
4.3.2 促進研發投入
將研發投入作為中介變量,結果如表2列(3)所示,可見回歸系數顯著為正,這一結果說明,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刺激農業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在此基礎上,結合前文理論分析部分梳理的研發投入增加有助于促進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有力地說明了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通過提高研發投入來推動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假設H3得以驗證。
5 結論與建議
5.1 研究結論
基于上述實證檢驗本文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總體看來,數字普惠金融憑借其數字性與普惠性的特點,確實在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這一影響顯著正向,該結論在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此外,數字普惠金融三個分指標的效應有所不同,覆蓋廣度影響最大,數字化程度的影響次之,使用深度影響較弱。第二,傳導路徑方面,緩解融資約束和提高研發投入是數字普惠金融推動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作用機制,二者可通過獲得更多資金支持與進行技術創新來提高農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而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
5.2 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研究結論,為了進一步發揮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影響,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首先,加大數字普惠金融研發力度,提升服務廣度、深度與數字化程度,高效惠及農業企業。一是要加強政策支持與引導,鼓勵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業企業的深入應用,提高企業使用數字金融服務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二是要完善農業企業互聯網、移動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順暢接入與落實;三是要監管數字普惠金融有序發展,定期評估企業發展水平,觀察數字普惠金融帶來的實際效果,為政策調整提供依據。
其次,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積極落實數字普惠金融政策。一是要針對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和特殊需求,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如推出低門檻、低成本的貸款產品等,滿足農業企業發展的融資需求。二是要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通過精準營銷、智能風控等方式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覆蓋面和精準度,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質量。三是要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增強其對數字金融服務的認知與使用能力,通過引入專業人才或開展內部培訓等方式提升企業的數字化管理水平。
最后,農業企業結合自身特點有效轉化數字普惠金融的影響。一是要充分利用數字普惠金融的融資便利性,優化企業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是要在獲得融資支持后,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積極進行技術與產品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三是要因地制宜,結合企業所有權性質與所處地區的特點,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金融措施,從而更高效地利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劉亞嫻,艾世杰,邢晟.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作用路徑研究[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2024,58(6): 1065-1074.
文學舟,汪晶晶,俞園園.數字普惠金融、融資約束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績效[J].統計與決策,2024,40(8):168-173.
李國龍,黃丹藝,朱寧. 數字普惠金融對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影響與機制 [J]. 經濟與管理研究, 2023, 44(8): 38-54.
吳慶田,王倩.普惠金融發展質量與中小企業融資效率[J].金融與經濟,2020(9):37-43+ 67.
胡偉,張可萌,許志勇,等. 數字普惠金融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及傳導路徑研究 [J]. 中國科技論壇, 2024(1): 27-37.
段俊,戈亭婷,張保帥. 數字普惠金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與綠色創新 [J].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2): 15-30.
王剛,陳迪.數字普惠金融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J].統計與決策,2023,39(19):177-182.
梁榜,張建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激勵創新嗎: 來自中國城市和中小企業的證據 [J].當代經濟科學,2019,41(5):74-86.
解維敏,吳浩,馮彥杰.數字金融是否緩解了民營企業融資約束?[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 踐,2021,41(12):3129-3146.
涂詠梅,吳盡,李夢婧.數字金融對企業融資成本影響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2,38(19): 140-145.
馮永琦,林凰鋒. 數字金融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與實現路徑 [J]. 當代經濟科學, 2024, 46(3): 45-58.
龐加蘭,張海鑫,王倩倩. 數字普惠金融、融資約束與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J]. 統計與決策, 2023, 39(5): 130-135.
張嘉怡,胡志明.中國城市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時空演化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 43(4):108-118.
任健華,雷宏振.數字普惠金融、資本深化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J].社會科學家,2022(6):86-95.
萬佳彧, 周勤, 肖義.數字金融、融資約束與企業創新[J].經濟評論, 2020(1):71-83.
Thakor A V.Fintech and Banking:What do We Know?[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20,41(8):1-13.
李梁,殷鳳春.數字普惠金融、融資約束與中小企業投資效率[J].科學管理研究,2024,42(1):106-114.
王敏,李兆偉.數字普惠金融與企業創新: 理論邏輯與實證檢驗[J].管理學刊,2023,36(1):102-119.
孫海濤,李春琦.數字普惠金融、農業企業多元化經營與高質量發展[J].經濟體制改革,2023(6):91-99.
鞠曉生, 盧荻, 虞義華.融資約束、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創新可持續性[J].經濟研究, 2013(1):4-16.
孫鴿平.數字普惠金融視角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模式的創新路徑[J].農業經濟,2022(3):99-101.
張鹿瑤,龐川.融資約束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基于創業板上市公司數據[J].社會科學家,2023(7):69-75.
廖婧琳, 胡妍, 項后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緩解了企業融資約束嗎: 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調節效應[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2020(9):73-87.
李永奎, 劉曉康.市場力量與政府作用: 數字金融促進企業創新的機制探究[J].西部論壇, 2022(3):46-62.
李健,江金鷗,陳傳明. 包容性視角下數字普惠金融與企業創新的關系: 基于中國A股上市企業的證據[J].管理科學, 2020," 33(6):16-29.
李武威,李恩來,曹勇.數字普惠金融、創新持續性與創業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 高管團隊斷裂帶的調節效應[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4,45(5):141-162.
鄭峰.長江流域產業鏈高質量整合與鄉村振興協同的路徑選擇[J].開發研究,2022(1):51-63.
賀炎林,劉冠丞.研發投資對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的影響: 基于數字普惠金融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2023(8):86-96.
劉志彪, 凌永輝.結構轉換、全要素生產率與高質量發展[J].管理世界, 2020, 36(7):15-29.
Levinsohn J, Petrin A.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 [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2).
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測度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編制與空間特征[J].經濟學(季刊),2020,19(4): 1401-1418.
趙宸宇,王文春,李雪松.數字化轉型如何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J].財貿經濟,2021,42(7): 114-129.
王智新,朱文卿,韓承斌.數字金融是否影響企業綠色技術創新: 來自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中國科技論壇,2022(3): 52-61.
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