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天與
四川省藝術院東坡書畫研究院研究員。一級美術師,編審,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巴蜀畫派促進會副秘書長,四川省嫘祖書畫院執行院長,李可染畫院、國韻文華書畫院等特聘畫家。作品被《中國美術精品集》等收錄,《現代藝術》《四川美術》等專題報道。分別在中國成都和美國圣荷西等地舉辦“水墨雅韻——馮天與國畫作品展”;2023年受邀參加中歐藝術對話·中國代表團訪問歐洲,作品《蜀山流韻》在比利時展出并被收藏。
在國畫世界里沉浸了許久,每一次提筆落墨,都仿佛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與古老的傳統藝術、與內心深處的情感進行著無聲的交流。創作于我而言,是一場充滿驚喜與挑戰的旅程,收獲了太多的感悟與感動。創作需要耐心與毅力。一幅寫意作品可能會因一筆失誤而前功盡棄;面對空白的宣紙,有時不知從何下筆。在不斷嘗試和實踐中,我逐漸明白了“厚積薄發”的道理,只有不斷積累知識、提高技藝、博學多思,才能在創作中游刃有余。在四十余年執筆臨池的時光里,我漸漸領悟到中國畫創作遠非單純的技藝演練,而是一場與天地對話的精神跋涉。
國畫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精神寄托的方式,蘊含著人對自然、人生的獨特理解和審美追求。當狼毫飽蘸水墨觸及宣紙的瞬間,分明能聽見千年文脈在奔涌,感受到歷代畫者通過筆墨傳遞的溫度。每一筆勾勒都是對浮躁的抵抗,每一處渲染都是對永恒的追問。當水墨在宣紙上自然生發,也在這呼吸般的節奏中完成對生命本真的回歸,在當代數字浪潮中愈發顯現出獨特的魅力。
古人云“墨分五色”,揭示了水墨在宣紙間滲透擴散的無限可能。宣紙的呼吸性構成了東方繪畫的獨特語境。2013年,我創作《白云深處有人家》時,意外滴落的淡墨在紙面自然暈開,竟形成比刻意描繪更生動的云霧效果。這種“天工開物”的偶然性,正是中國畫區別于西方寫實繪畫的本質特征。
留白處的天地心像,中國畫的構圖智慧,集中體現在“計白當黑”的哲學觀中。宋代馬遠《寒江獨釣圖》僅以孤舟一葉暗示浩渺江天,“無畫處皆成妙境”與量子物理中的暗物質理論形成奇妙呼應。在創作《歸家》系列時,我刻意將畫的主體壓縮至畫面三分之一,留出大面積空白,反而強化了時空的縱深感。外出寫生,我常常被大自然的壯美所震撼。那巍峨的山巒、奔騰的江河、繚繞的云霧,無不展現出一種雄渾磅礴的氣勢。在創作一幅山水畫時,我會先在腦海中構思布局,確定主體山峰位置、河流走向,以及樹木、村落等點綴元素的分布,用淡墨勾勒出山的輪廓,用濃墨渲染出山的厚重,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山石的紋理。無論是創作山水,還是人物,都應合理運用留白,為畫面營造出空靈通透的感覺。
畫案上的宿墨漸漸凝固,像一汪封存時光的深潭,不僅是殘墨余彩,更是某個未及捕捉的靈光一閃。水墨長河奔涌千年,唯愿我的筆鋒能在這亙古的流淌中,刻下一道水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