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注重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的基礎上,對于必要的消防需求進行補充,保障安全性。通過對文化保護、規劃控制、消防安全等不同體系要求進行融合,提高項目的可實施性,保證各方訴求的達成。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建筑; 工業遺產; 活化利用; 消防設計
【中圖分類號】TU-87A
0 引言
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是城市文化積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和人文資源,是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
1 背景及意義
成都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及歷史建筑數量多、種類豐富,但消防基礎薄弱,安全隱患突出,迫切需要在活化利用中同步明確消防設計。站位國家要求,我們需要勇于探索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活化利用消防設計新路徑。
做好活化利用消防設計,用以貫徹《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彰顯成都歷史文化名城特征。同時成都市作為“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破解城市更新中涉及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消防技術難題為大勢所趨。
2 現狀概況
2.1 歷史建筑豐富
成都市已有歷史文化街區14處,361處歷史建筑,其中宅第民居131處、近現代代表性建筑64處,寺觀壇廟祠堂57處、名人故舊居35處,工業建筑及附屬物28處、構筑物24處,商鋪作坊22處。歷史文化街區及歷史建筑數量多、種類豐富。
2.2 消防基礎薄弱
歷史文化街區存在防火間距不足、消防水源缺乏、消防車道不暢、消防設施缺失等問題,歷史建筑及工業遺產多為磚木結構,存在建筑耐火等級低、疏散寬度不夠等突出問題。
2.3 改造指導意見缺失
現行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要求較高且分散,亟待制定集成式消防設計技術文件,為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及工業遺產改造打通消防路徑,發揮城市文化資產價值。
3 推行情況介紹
3.1 名詞定義
(1)歷史文化街區: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2)歷史建筑: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物、構筑物。
(3)工業遺產:是指1840年中國近代工業產生以來,具有歷史、科技、藝術、社會價值的近現代工業文化遺存(非正式定義)。
3.2 標準缺失
目前成都參照執行建筑業相關標準規范,缺乏針對性、融合性和系統性。消防安全與文化保護之間的關系未能互相融合找到平衡點,起到指導作用。從而制約了活化利用的發展。針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和工業遺產缺少專門的消防設計技術指南和審查要點。
目前主要執行的消防相關標準有:GB50016-2014(2018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222-2017《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成都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設計指南》(2022版)、GB 55037-2022《建筑防火通用規范》等。
3.3 機制不健全
大量歷史文化建筑活化再利用的審查、驗收、管理均存在機制缺陷,已成為制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障礙。建議從三個方面進行補充。
3.3.1 明確技術標準
不改變使用功能、不增加建筑面積的,宜執行現行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受條件限制確有困難的,應不低于原建筑物建成時的消防技術標準。
對于改變使用功能且執行現行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確有困難的,各地應結合具體針對性指導文件開展相關消防設計審查驗收工作。
3.3.2 科學評估論證
對于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面積超過500 m2且活化利用為公眾聚集場所的歷史建筑,應堅持“先評估、后改造”原則。
針對火災危險性現狀開展火災風險評估工作,合理確定消防設計目標、范圍、改造方向、用途或業態,為科學實施改造提供技術支撐。
對于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還應編制消防設計方案,經市(州)住房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論證通過的消防設計方案,可作為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利用的重要依據。
3.3.3 安全與保護融合
注重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的基礎上,對于必要的消防需求進行補充,保障安全性。
通過對文化保護、規劃控制、消防安全等不同體系要求進行融合,提高項目的可實施性,保證各方訴求的達成。
3.4 管控意識存在差別
由于該類建筑存在文化板塊與住建板塊雙重管控的現象,故而從諸多方面未能很好地融合(表1)。
由于未找到文化保護與消防安全的平衡點,在分類定性、功能適用、業態調整等諸多方面,限制了活化利用的實施性。
4 可執行標準梳理對比
4.1 目前可執行相關標準梳理對比
見表2。
4.2 目前國、省兩級標準對于技術執行的支撐力度存在問題
4.2.1 必要項缺失
國、省指南標準必要項不全,解決安全與歷史保護的矛盾,有必要對相關專業提出明確的要求。
在《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建筑防火標準(征求意見稿)》中無水、電、暖通專業的相關內容;《四川省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活化利用消防設計指南(試行)》中無水專業及周邊環境專業相關內容。故而需要出臺新標準進行補充。
4.2.2 存在分歧
國、省兩級標準部分內容存在分歧,造成執行矛盾,成都市在此基礎上結合成都實際,編制設計指南等文件更具指導性和操作性。
兩本標準在名詞解釋、定位定義及執行邏輯上存在較大差別。對于相同類別條款的要求也存在差異。例如:同樣是對室外消火栓間距問題,《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建筑防火標準(征求意見稿)》規定不應大于50 m,而《四川省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活化利用消防設計指南(試行)》中規定不應大于60 m。故而需要結合成都市的實際情況進行明確,方便執行。
4.2.3 融合度不足
國、省指南標準更多針對于典型建筑材料及特殊建筑功能進行規定,對于歷史建筑本底情況考量不足,需要針對成都市歷史建筑保護的需求分類別進行規定。
《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建筑防火標準(征求意見稿)》以及《四川省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活化利用消防設計指南(試行)》中均采用現行規范作為依據進行闡述,對于歷史街區及歷史建筑的保護要求融合度有待提高。
4.3 國、省兩級標準與市現有條例未產生有效呼應
國、省兩級標準未對《成都市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條例》《成都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設計指南(2022)》進行呼應。
同時,《成都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設計指南(2022)》沒有將歷史建筑包含在內。
目前來看對于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項目,整體實施中存在政策要求與技術標準不連貫的情況,急需補充指導文件。
例如:成都市保護條例劃分了一般保護、重點保護、特殊保護三種類型,對于保護的側重點和強度進行了區分。通過對于不同類型的歷史建筑進行區別化規定,更有利于活化利用的有效執行。
成都市保護條例要求保護圖則應當包括基本信息、風貌特色、保護范圍、建筑測繪圖、維護修繕和使用要求、歷史環境保護要求等內容。將上述需求的相關條件植入技術標準中,更利于文化保護與安全適用之間的融合統一。4.4 對比結論
(1)《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建筑防火標準》將歷史文化保護與安全適用進行了結合,但地域性體現不強,針對性較弱。且未對歷史建筑進行分類定級的改造意見。
(2)《四川省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活化利用消防設計指南(試行)》主要參照現行規范進行了消防要求,對于歷史文化保護方面欠缺考量,可實施性較弱。
(3)兩本標準指南均未提及工業遺產項目的相關要求。
(4)兩本標準指南主要針對消防,進行數據管控方面的要求。文化保護、規劃層面、活化利用與歷史建筑業態調整的關系上沒有過多闡述。
(5)針對《成都市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條例》的相關規定及劃分方式,更需要相呼應的消防設計指南暨審查要點等文件。
(6)在現行各標準規范的框架內,無法在消防安全底線思維的基礎上,建立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新方法,且暫未達到歷史文化保護與消防安全、功能適用之間的平衡。
5 未來指導文件目標建議
5.1 解決重難點問題
通過新標準的文件的編制解決部分問題:認知同步問題、關注點融合問題、實施步調統一問題、活化利用支撐問題、工業遺產缺失問題、安全適用植入問題、本地特色凸顯問題、本地標準統一問題等。
5.2 增強活化利用引導
促進活化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對城市觸媒元素的有效利用。促進成都市層面關于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等活化利用,進行相關業態政策性、特色化引導。提升功能,重塑社區活力;引入文創產品活化業態;擴大文化內涵的傳播,從而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源。
5.3 統籌城市消防與建筑消防
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點位分散、規模較小,僅依靠自身消防,難以滿足活化利用要求。結合城市體檢的結果,通過編制設計指南,統籌城市與街區、建筑的消防關系,提升消防設計的系統性。
同時,依托條例的出臺,可以實現將歷史建筑在文化保護、規劃層面、活化利用、業態調整、信息數字化等各方面進行有效融合。
5.4 形成統一目標
在消防安全底線思維的指導下,建立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新方法,構建“標準統一、業態引導、審批規范”三大編制目標。破解成都市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活化利用過程中的消防技術難題,為歷史建筑保護統一消防技術標準,為產業煥新提供消防設計引導,為項目實施規范消防審批流程,形成“保改審驗管一體化”的集成式方案,為老城市煥發新活力保駕護航。
6 結束語
本次的主題思考,主要在消防安全底線思維的指導下,闡述建立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新方法,達到歷史文化保護與消防安全、功能適用之間的平衡。
注重解決歷史建筑中消防與活化利用問題,突出幾點內容:
(1)特色突出:以活化利用和在地融入為基本出發點,充分考量成都本地特色和后期利用需求,開拓我市歷史文化建筑改造新路徑。
(2)引用適當:區別于國、省條例(試行稿)只引用現行規范的方式,將已頒布的保護條例和現行規范相結合,充分尊重歷史文化保護的同時,保證建筑本身安全適用。
(3)考量全面:結合征求意見稿及引用規范標準,從保護級別、功能適用、設施設備、建筑材料、在地條件、規模體量等方面予以全面深入思考。
(4)體系融合:結合文化保護、規劃控制、消防安全等不同體系要求,融合各方關注點,尋找突破口,提供綜合性解決方案。
(5)流程順暢:立足于多方管控的實際情況,為推進項目順利實施,規范消防審批流程。
希望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運用到更加貼切、適用、清晰的指導性文件。
參考文獻
[1] 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建筑防火標準(征求意見稿)[S].2022.
[2] 四川省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活化利用消防設計指南(試行)[S].2023.
[3] 成都市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條例[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