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從視知覺動力的審美原理研究和基于這種原理的非線性建筑形態美學判斷兩大視角展開研究,從形態的美學角度出發了解和分析當代非線性建筑這種前沿的建筑形式帶給人的美學呈現進行論述,提出了采用視知覺動力的審美方法對非線性建筑進行美學分析,并結合實踐案例進行研究,試圖解決不規則建筑的審美判斷問題,建立一個審美理論的基因庫,為建筑審美領域研究提供一個新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非線性形態; 視知覺動力; 審美; 實踐
【中圖分類號】TU-80A
0 引言
眾所周知,建筑作為三維形體的存在,其審美價值主要通過形態呈現出來,形態不僅是建筑表達自身內涵和美學價值的載體,同時也代表了所處時代的審美價值取向。形態既是對客觀事物的體現,也包括人主體思維、情感的參與和體驗。“建筑形態的研究是對建筑本體的研究,即建筑形態的研究是研究人與建筑、建筑與社會、建筑與技術、建筑與藝術、建筑與文化、建筑與環境(特別是自然環境)所表現的空間組織(內和外)的形態研究,是一種大范圍的關系的研究[1]”。當代非線性建筑形態在理論上受復雜性科學思想的作用和影響,在思維上受非線性科學中的去中心學說、非整體化思想以及異質性、偶然性、開放性、多樣性等相關哲學觀念的啟發,在技術上得益于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發展[2]。
1 困惑
基于非線性數學思維的建筑形態往往呈現出非常規的形體特征,例如非標準、扭曲、折疊、變異等等,對于這樣的形態,如何對它進行審美判斷,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建筑發展到時下階段,即便是普通民眾也知道應該帶著客觀的心態去審視這類異形建筑,但是大家所困惑的是:對于這種建筑形態,為什么有些能夠得到大眾認可,而另外一些卻被大眾唾棄,除了個人喜好的因素以外,是否有相對客觀的理性標準來對其進行審美判斷?而脫離傳統的審美評判標準后,從何種角度出發可以探尋到一套適用于非線性建筑形態的相對科學、理性的審美準則?這也就是筆者寫這篇論文的最初出發點,同時也是論文將這種具有異形特征的建筑作為研究對象的主要原因。
2 擅變
毫無疑問,具有非線性歐幾里德幾何形態特征的建筑打破了傳統科學范式對建筑創作思維的定式,轉而越來越向非線性、非標準的方向靠攏,將人們從靜態、機械、呆板的傳統現代建筑創作中解放出來,展現給世界一個完全不同于以往時期的建筑新紀元[3]。建筑理念的變遷和發展必然會導致審美觀念的擅變,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是,那些一直活躍在傳統現代建筑領域內的建筑師們開始陷入迷茫和焦慮之中,因為他們一直遵循的諸如嚴謹、對稱、均衡、協調等經典審美理論似乎已然無法適應諸如“拓撲”“分形”“非線性”等復雜性建筑理論,以及“折疊”“柔性”“裂變”“流體”等各式建筑造型手法上。對于這種形態的審美認知,當今建筑界已經很難再用簡單的“美”或者“丑”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來判斷了,而是希望通過形態的表現探求出建筑背后潛在的更深層次邏輯與內涵,體會建筑師的設計思想以及建筑形態所要表達的目的和意義。
3 特征
當今世界,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信息社會的來臨,建筑已經步入了一個在科學、文化、經濟、理論、觀念等領域多元共存的時代,建筑創作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和復雜化的風格特征。時至今日,對于建筑創作,當代的先鋒建筑師已經不滿足于僅僅提供居所和活動空間,更多的是運用交叉學科理論、多元化設計語匯以及數字化技術來表達社會發展的開放、動態、多元、異質、復雜、不確定性等時代特征[4]。
在此背景下,建筑師們不再遵循傳統的歐幾里得幾何和正交體系,而是應用諸如耗散理論、混沌理論、涌現理論等復雜性科學理論以及動態、流動、變異等形態語言來探索新的建筑體系,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非常具有視覺震撼力、充滿未來感和科技感的建筑形態。
4 探索
多年來的現實主義美學教育和建筑實踐活動使筆者堅信審美標準評價一定有其客觀規律性,好的審美判斷應基于普適價值和個人審美經驗綜合作用的基礎上。盡管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后工業化社會的來臨,建筑美學創作發展也呈現出多元化的演變趨勢。但是筆者堅信,無論形態如何改變,那種深深根植于人們生理和心理機能中的審美預期不會改變,一個大多數人都認為美好的事物總是有其獨特的美感在里面,能夠讓人產生共鳴,讓人認同的。
審美活動既然具有一定的客觀規律性,那么就可以從其中提取出合乎邏輯的內容和形式,探尋到一套客觀的并能為大眾所接受的審美標準也就完全有可能實現了,非線性建筑形態也不例外。通過大量的相關資料查閱、研讀以及對當代各種復雜性理論思潮影響下的建筑形態進行剖析,筆者開始嘗試選擇基于格式塔心理學原理的視知覺動力美學理論來評價非線性建筑形態的美學呈現,通過對非線性建筑形態視覺動力的理解與分析,掌握異形建筑形態的美學規律,希望能夠達到熟練的運用形態的視覺構形元素、提高對形態的視覺敏感度和正確的形態審美感知以及更好的表現作品的視覺效果等目的。
5 方法
視知覺動力理論是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美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2007)在格式塔心理學的基礎之上,分析總結出的一套在藝術領域有關視知覺與心理感受之間相互作用的美學認知理論[5]。阿恩海姆的動力情感審美是建立在一種力的式樣的基礎之上的,他借用現代物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來分析藝術現象和美學,認為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視知覺組織活動和人的情感以及視覺藝術形式之間,有一種對應關系,一旦這幾種不同領域的“力”的作用模式達到結構上的一致時(即力的平衡),就有可能激起審美經驗[6]。
例如一棵在狂風中掙扎的柳樹讓人產生憐惜、痛苦與難以忍受的折磨感,這是因為柳樹本身傾斜、扭曲和凌亂的“動力”形象使觀者大腦內部產生了與之結構相對應的刺激式樣,這種刺激式樣既來自柳樹自身內部組織受到扭曲、擠壓和錯位等本體物理力,也來自主體大腦皮層產生出相應的閉合、緊斂和收縮等刺激反應形成的心理力,而正是這種刺激式樣的物理特點給觀者造成一種相對應的生理反應,這種生理反應就導致主體的心理效應——從中體會到與之相對應的某種痛苦、掙扎和難以忍受的悲傷哀愁情感,而一旦這種認同感產生,物理和心理達到一個“力”的平衡態,那么原本平凡的柳樹就會因為人的心里感情的影響而變得不平凡,而這樣的心理體會就會最終影響審美判斷[7](圖1)。
視知覺動力理論采用“力”這個媒介在解釋復雜性形態特征的審美判斷方面擁有先天的優勢,根據以往的視知覺理論得知,追求形態中“力”的終極和諧是由人的視知覺運動機制所決定的,但由于主觀思維和客觀世界的異質性,這一機制驅動下所表現出的形態往往呈現出的是無序、動態、不穩定和妥協的“力”的狀態,這一特性和非線性建筑形態特征不謀而合。因為具有非線性特征的建筑往往呈現出不規則、動態、流動、隨機的特征,這樣的特征更容易產生運動的趨勢。運動是力的動因,相比傳統現代建筑,人們更容易從這些運動的趨勢中感受到力的作用。
用視知覺動力理論的語言表述,非線性建筑形態美學實質上就是一系列“力”組合后的結果,判斷其美學特征,關鍵在于它是否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預期,是否能夠得到人的認可,是否能夠激起人的心理愉悅度體驗等各種心理體驗[8]。而要達到上述目的,關鍵在于形態的視知覺動力表現,無論建筑形態如何展現,其形態應符合人對“力”的心理平衡需求,只有平衡才能使視覺力的指向性與設計意向保持一致性,使觀者感受到建筑能夠恰如其分的表達其自身的內涵,產生良好的心理舒適度和認同感,才具備良好的審美價值。
6 實踐
當今社會,人們對于具有非線性形態特征的建筑審美呈現出褒貶不一的態度,有歡呼雀躍的,認為其是下一個千年一場重要的建筑運動;也有憂心忡忡的,認為其脫離傳統的設計理念,不顧科學理性思維和合理造價,有可能邁向新奇、怪誕的異端美學范疇。當前在世界范圍內已經面世的非線性建筑實踐活動也似乎印證了上述兩種截然相反的審美評判,有些建筑形態得到了廣為認可,而另外一些則被人們廣為詬病,這種現象甚至出現在同一位建筑師在不同時期創作的建筑作品上。以英國設計師里查德·羅杰斯為例,這個建筑界的“弄潮兒”以設計公共建筑馳名,一生獲獎無數。他設計的馬德里國際機場第四航站樓被世人贊譽(圖2)[9],建筑整體形態采用預制鋼結構骨架搭建而成,波浪形屋頂延綿起伏,中央樹形橙色鋼架撐起形成的巨大屋頂上排列設計了圓形、橢圓形玻璃天窗,將陽光很好的引入室內,形成良好的光影效果;室內采用橙色長條狀竹制天花板塑造出波浪形吊頂,配合室內空間形成自然流動的空間效果,使廳內的光線自然、柔和,令人賞心悅目。當人們在體驗這個建筑時,在由衷贊嘆之余又不自覺產生自然而溫暖的舒適感和親近感,由此這個建筑獲得贊譽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同樣是羅杰斯的作品,英國倫敦的千禧巨蛋則沒有這么好的審美評價了。盡管這座建筑自建成以來一直都是倫敦的標志性建筑物,且造價高達12億5千萬美元,但是《福布斯》雜志卻毫不客氣的將其列為全球最丑陋建筑排行榜的第一位,實在讓人大跌眼鏡(圖3)[10]。雖然里查德·羅杰斯的設計初衷可能帶有幾分想象力和創造力,并試圖引領未來建筑風格的潮流,但是扁平低矮的半球形輪廓和球面上凸起的11個鋼結構框架升降機、球面邊緣眾多弧形入口以及各種玻璃框架等造型雜糅在一起,龐大的體型、怪異的形態猶如一個巨大、丑陋的外星飛船坐落在景色優美的泰晤士河畔,形成強烈的反差,使人有一種莫名的煩躁和不舒服感。當觀者面對這樣的建筑時,更多的是產生一種排斥的心理應激反應,無法讓人形成面對泰晤士河時應產生的歷史文化積淀感受。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河流之一,是一部流動的歷史,在這種地方駐足,不僅賞心悅目,而且容易觸動心弦。在大多數人心里,泰晤士河流經之處,都是英國文化精華所在,哺育了燦爛的英格蘭文明。泰晤士河的兩岸有著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歷史的建筑,例如有象征勝利意義的納爾遜海軍統帥雕像,葬有眾多偉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也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圣保羅大教堂,更有曾經見證過英國歷史上黑暗時期的倫敦塔和橋面可以起降的倫敦塔橋等,每一幢建筑都稱得上是藝術的杰作。然而,就在這樣一個以深厚文化底蘊著稱的區域環境中,卻出現一個如此怪異的建筑,完全破壞了人們想要的那種彌漫著歷史文化氣息的環境氛圍,自然無法讓觀者滿意,情感的認可度和愉悅感更是無從說起。這樣看來,得不到大家的認可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了。
被譽為建筑界的“女魔頭”的扎哈·哈迪德就是利用低層次的曲線元素來表達整體形態流動、無邊界的視覺效果,可以說她是靈活運用這種動態平衡的大師,她的作品無時不刻的體現出流動的力學特征。例如圖4中所示,在這些建筑形態中,不管是室外空間還是室內空間,眾多反向曲線、曲面的陣列、錯退等組合排列,使我們能夠感受到水的動勢,聯想到水流蕩著波紋前進的畫面。這也正如她所說的:“我一直相信好的建筑應當是具有流動性的,能夠展現某種力的特征,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對我來說,這就是我的舞蹈時刻,我只遵循我自己的規則[11]?!笨梢姡す系驴釔矍€,在建筑實踐創作中,善于利用低層級曲線的屬性來營造對傳統觀念的批判以及對建筑本質的重新詮釋這樣一種力場體驗。很明顯,扎哈的曲線呈現達到了她所預期的結果,在體驗她的建筑過程中,能使人感受到流動形態中多個力的對比、沖突和轉化,較之靜態平衡多了份趣味,并且這種趣味需要人們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才能從中獲得審美享受(但這種注意力的較多投入仍屬于視覺思維層面,故幾乎不為人所覺察),自然也就更具吸引力并耐人尋味。
意大利卡利亞里現代藝術博物館同樣采用柔體特征來塑造水體動勢和柔性,這種流體和柔性與信息時代建筑的隨機性和柔性處理思想相吻合,引起觀者對空間力場環境多樣化的理解與構思。整體建筑形態的力場特征呈現出乳白色的流體般的視覺感知,如少女般純凈而又婀娜多姿。通過與室內環境、公共道路、共享空間的交互聯系以及開放式空間與洞穴的交替組合,使得室內外界面完全消解融合,并同時共享著城市的公共維度,建筑與環境融為一體。富有流體幾何美學的外觀一方面自成一體,如淑女般靜默,另一方面,它又比鄰大海,仿佛如夢幻般張開著雙臂熱情迎接地平線和伊利亞運動場。在如牛奶液體般流動平滑的不規則立面上,一個個大小不一的不規則孔洞又仿佛像珊瑚礁亦或是冷卻后的火山巖,形成一個個視覺的聚焦點。在這個建筑中,建筑師試圖以一種與外界連續滲透交換以及活潑變幻環境的方式來容納各種文化展覽活動。當然,開放和動感的空間形態同樣也是建筑內部空間的述求,它完美地體現了建筑室內、室外消解融合的空間力場效應。整體的異形形態不是故意為之,而是根據游客的參觀路線、活動習慣等來決定空間的幾何形態。仿佛侵蝕作用般的空間洞穴往往處于建筑內部的結合處,形成一個個開放的展覽空間,一連串的洞穴串聯起來就形成了內部的整體形態特征。當然,這里所有洞口連接表面都是互相融合和包容的,體現了互相之間的吸引力,而內部空間的視覺中心是侵蝕作用在建筑內部結合處所形成的大洞穴,所有的視知覺力在這里匯聚、演化,形成穩定的向心力,傳達出一種動態、穩定的視覺動力場特征(圖5)[12]。
7 結束語
由此可見,具有非線性形態特征的建筑一方面代表了21世紀信息時代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也必須承認在理論和實踐過程中存在重大的美學認知危機。很多建筑創作追求“新”“奇”“特”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完全背離了理性原則。舉個簡單的例子,近年來在網絡上大量報道的“十大最丑陋建筑”“二十大最奇怪建筑”等網文中或多或少都有披著所謂的復雜性、非線性外衣的建筑案例,這些奇形怪狀的建筑,不倫不類,不僅達不到美化城市風景的目的,反倒有玷污、破壞城市環境的嫌疑,可以說是粗暴的考驗著人們的視覺和心理承受能力,難怪會在網絡上引發公眾調侃甚至鄙夷。
客觀分析,世界需要“非常建筑”“地標建筑”和“突破性建筑”,這些建筑的存在一方面映射了數字時代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成為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城市的標志性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為什么這類建筑具有市場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這些建筑絕對不等同于奇形怪狀的建筑,更不等同于丑陋、完全脫離理性的建筑。當前很多人一提到地標建筑,腦海里面浮現的要么是摩天大樓或超高層建筑,要么是特立獨行的大型公共建筑,這是對地標建筑的誤讀。實際上,如果能夠充分考慮當地城市特點,輔以創意設計,建造符合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建筑,同樣可以形成地標特征。
在當前背景下,將世界視為復雜系統的觀點和復雜科學的思想已成為建筑創作的新思路和方法,并且這種追求建筑形態創新的“革命”在廣度和深度上的影響力超越了以往任何時代,本文的研究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展開的,筆者希望能夠通過系統的了解和分析當代非線性建筑形態這種最前沿的建筑形式帶給人的美學呈現,來揭示看似不規則、復雜的建筑形態背后所蘊含的美學特征,為非線性建筑健康、有序的發展做一些探索。
參考文獻
[1] 齊康.建筑·空間·形態-建筑形態提要[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 1-9.
[2] 徐衛國.非線性建筑設計[J].建筑學報,2005(12):32.
[3] 查爾斯·詹克斯.非線性建筑-新科學=新建筑?[J].規劃師,1997(4):23.
[4] 徐衛國.非線性體:表現復雜性[J].世界建筑,2006(12):118.
[5] Rudolf Arnheim.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M]. 2nd revised new vers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6]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21.
[7]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91.
[8]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7-18.
[9] Lex Smchez Vidlella. The Sourcebook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M]. New York: Collins Design Publisher, 2005: 212.
[10] Judy A. Duracek. Architectural Surfaces: Designers and Artists [M]. London: Phaidon, 2006: 30.
[11] (英)肯尼斯·鮑威爾編·英國新建筑 [M].鮑戈平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15-22.
[12] Xing Rihan. Architecture Zone A-Z Vol.2[M]. H.K.: H.K. Rihan Int'l Culture Spread Limited, 2010: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