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通橋(2016)2321A-Ⅱ預制有砟軌道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箱梁為背景,介紹了與反拱相關的知識,討論了影響反拱的因素,提出了控制反拱的措施。技術人員系統學習預制箱梁的反拱技術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預制箱梁; 反拱; 控制標準; 原因分析; 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U448.21+3A
0 引言
為了提升承載能力,簡支箱梁會使用預應力。因為有了預應力的存在,所以在梁體張拉過程中及后期會出現上拱。高速鐵路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箱梁為全預應力混凝土梁,預應力筋重心偏下,由于梁體混凝土處于長期被壓縮狀態,所以梁體的上緣和下緣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壓縮,并導致梁體出現徐變上拱。高速鐵路要求運營狀態下的梁體橋面系保持平順,所以會采用預先設置反拱的方式來減小或抵消梁體上拱。本文以通橋(2016)2321A-Ⅱ為例進行說明。
1 相關概念及控制標準
1.1 通橋(2016)2321A-Ⅱ
圖紙為預制有砟軌道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雙線簡支箱梁,梁體截面類型為單箱單室等高度,梁寬12.6 m,梁高3.11 m,梁長32.6 m,計算跨度31.5 m,設計最高運行速度350 km/h。圖紙按照不同的二期恒載將每種梁型劃分為4類:直線無聲屏障、直線有聲屏障、曲線無聲屏障、曲線有聲屏障。本文以直線無聲屏障進行說明。
1.2 上拱修正系數
上拱修正系數=理論支距計算上拱/非理論支距實測上拱。上拱值測量方法:分別用水準儀測量在梁體底板底面的梁端支座預埋板、跨中的高程,跨中和梁端的高差即為上拱值。
存梁支點剛好位于支座預埋板下,此情況為理論支距存梁。考慮到檢測支座預埋板空響和測量支座預埋板的橫向間距、縱向間距的需要,會將存梁支點往跨中平移一段距離,此情況為非理論支距存梁。
現有技術下,均采用為非理論支距進行存梁。彈性上拱、終張拉30天上拱均在存梁臺座上完成。所以,需要把設計、規范給定的理論支距上拱換算為非理論支距存梁上拱。殘余徐變上拱在鐵路線路的墩臺上完成,不需要換算。
上拱修正系數的測量計算方法:測量同一榀箱梁在理論支距下(靜載試驗臺座)和非理論支距下(一般存梁臺座)的上拱,并將兩者相除。經過試驗,箱梁的理論支距上拱為6.0 mm,非理論支距上拱為6.5 mm,可得出上拱修正系數:6.0/6.5=0.92。
1.3 彈性上拱
梁體在終張拉前后出現的拱度變化,即為彈性上拱。
圖紙規定設計計算的彈性上拱值為11.07 mm。GB/T 37439-2019《高速鐵路預制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規定:預制梁終張拉完成時應實測梁體彈性上拱,終張拉前、后在理論支距下的實測上拱不宜大于1.10倍設計計算值。則,在非理論支距下的彈性上拱值不宜大于11.07×1.10×0.92=11.20 mm。
1.4 殘余徐變上拱
梁體在終張拉以后出現的上拱,為殘余徐變上拱。
圖紙規定殘余徐變拱度為5.1 mm(按照預加應力后60天施加二期恒載進行計算)。則,在非理論支距下的殘余徐變上拱不宜大于:5.1×0.92=4.69 mm。
據研究,殘余徐變上拱的持續時間為2~3年,往后趨于穩定;在終張拉后6個月內增長速度快,上拱達到75%。殘余徐變上拱是三個上拱(彈性上拱、殘余徐變上拱、終張拉后30天上拱)中最不好控制的。一般情況下,為了增加或加快混凝土的強度和彈性模量,會增加水泥用量,但增加水泥用量就會增加水用量,進而導致梁體后期的壓縮變大、殘余徐變增加。梁體過大的壓縮,甚至會影響梁體內的有效預應力。
1.5 反拱
梁體在預應力的作用下會產生上拱,為了保證線路在運行狀態下的平順性,梁體應預設反拱,即使用反拱來減小或抵消上拱。
圖紙給出的反拱值為15.8 mm。反拱值計算公式:y=ax2+c。在預制箱梁的底模板上,支座及支座到模板邊緣之間的距離不設反拱;模板中間位置的模板拼縫處,在制梁臺座和模板之間設置不同厚度的鋼墊片以形成反拱。在模板跨中位置設置坐標系,將(0,-15.8)、(15750,0)代入計算公式,可得到y=0.00000006369x2-15.8。
1.6 總上拱與最終拱度
總上拱=彈性上拱+殘余徐變上拱=11.20+4.69=15.89 mm。
TB 10621-2014《高速鐵路設計規范》規定:軌道鋪設完成后,有砟軌道橋面梁體的豎向殘余徐變變形不應大于20 mm。
最終拱度=總上拱-反拱=15.89-15.8=0.09 mm<20 mm,符合要求(圖1)。
試驗總結,同一梁型在不同二期恒載下:二期恒載越大,彈性上拱越大,殘余徐變上拱越小,需要設置的反拱越大。
1.7 終張拉后30天上拱
梁體在終張拉后30天的拱度變化,即為終張拉后30天上拱。
GB/T 37439-2019《高速鐵路預制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規定:箱梁的終張拉后30天上拱不大于L/3000。則,非理論支距的終張拉后30天上拱不大于:31500/3000×0.92=9.66 mm。
終張拉后30天上拱為梁體在存梁過程中的拱度變化,作為梁體在出廠前檢驗梁體拱度是否合格之用。從施工工序的角度理解,梁體在終張拉后第1天壓漿,第2天封錨,而梁體出廠前需要檢驗封錨混凝土28天強度,所以規范規定了需要在梁體終張拉后第30天檢驗梁體上拱。
1.8 下撓
梁體因自身重量和外部荷載(施工荷載、二期恒載、運營荷載等)而產生的向下彎曲。
1.9 壓縮量
梁體在混凝土干燥收縮及預應力作用下使梁體發生壓縮的長度,即為壓縮量。
壓縮量與殘余徐變上拱相輔相成,總體而言,壓縮量和總上拱值成正比關系。梁體發生壓縮的原因:一是混凝土干燥收縮,二是預應力對梁體施加壓力。梁體為偏心受壓,預應力筋重心偏下,下緣的壓應力最大,往上逐漸減小。梁體在長期的干縮和壓力作用下出現不同程度的壓縮,下緣壓縮大,上緣壓縮小。
圖紙給出的理論壓縮量為:下緣15.6 mm,上緣5.8 mm,這就要求梁體在預制時,需要將端模板設置為傾斜狀,下緣往外15.6 mm,上緣往外5.8 mm。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根據統計數據對壓縮量進行動態調整(調整原則:梁長誤差不超過±20 mm)。
2 原因分析和控制措施
2.1 混凝土彈性模量
終張拉應在梁體混凝土強度及彈性模量達到設計值后、齡期不少于10天時進行。一般而言,混凝土的強度容易達到要求,但彈性模量不容易。在施工現場,為了搶施工進度,往往會在強度、齡期達到設計要求但彈性模量未達到(或接近)設計要求時進行終張拉。如此,因為混凝土剛度不足,會造成梁體上拱偏大、壓縮量偏大。影響混凝土彈性模量的主要因素有:碎石強度不足,砂的含泥量超標,混凝土級配不合理,混凝土養護不到位。
2.2 預應力
梁體受到的預應力大小,會直接影響梁體上拱和壓縮量的大小。預應力張拉需要采用雙控措施,即預應力值以油壓表讀數為準,以預應力筋伸長值進行校核。要對油壓表、千斤頂定期進行校準。要按照實測的鋼絞線彈性模量計算鋼絞線的理論伸長值。控制鋼絞線實際伸長值和理論伸長值的誤差不超過±6%。
2.3 預應力損失
因為預應力管道偏差、預應力管道摩阻、錨墊板喇叭口摩阻、夾片回縮的存在,千斤頂輸出的力不能完全轉化為有效預應力。因此,在計算張拉力時需要考慮預應力管道偏差系數、預應力管道摩阻系數、錨墊板喇叭口摩阻系數。以上3個系數可通過摩阻試驗測出。在張拉時,控制夾片回縮量不大于6 mm。要嚴格控制壓漿、封錨、梁端防水的施工質量,否則易造成預應力筋銹蝕,甚至預應力損失。
2.4 梁體整體剛度
梁體整體剛度決定了梁體的上拱大小。
梁體整體剛度由以下因素決定:混凝土彈性模量、預應力張拉力、混凝土結構尺寸、鋼筋。前文已對前2項因素進行了詳細描述,不再贅述。需要強調的是,要嚴格控制梁端和跨中位置的混凝土結構尺寸和鋼筋,因為梁端為預應力筋錨固處,壓應力大,受力復雜;跨中的拱度變化大,對剛度要求高。
2.5 反拱
反拱是用來減小或抵消梁體上拱的,其大小至關重要。
在預制箱梁模板的底板、側板和頂板上均要設置反拱,其大小相同。在梁體混凝土澆筑時,需要按照反拱來施工梁體的頂板頂面混凝土。需要說明的是,圖紙給出的反拱值僅作為理論參考,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調整原則:保證線路在運行下為平順狀態)。梁場在首次設置反拱時,可以按照圖紙給的理論反拱值以及經驗值進行設置,在梁的生產規模達到一定數量后(不超過10榀),根據實測統計數據對理論反拱值進行調整。
2.6 存梁時間
過長或過短的存梁時間都會影響梁體的上拱。
存梁時間過長,會造成殘余徐變變大,總上拱變大,最終拱度變大。若想使橋面平順,則需要減小跨中位置的鋪裝層厚度或整體加厚鋪裝層厚度。因為殘余徐變拱度值是按預加應力后60天計算的,反拱的大小和此有直接關聯,若存梁時間過短,則殘余徐變上拱不足,在施工橋面鋪裝時,就需要加厚鋪裝層。相鄰跨的梁的生產日期應接近,避免因存梁時間偏差過大而導致上拱度相差過大。
2.7 張拉時間
張拉時間不應早,也不宜過遲。
若張拉時間早,且混凝土的強度、彈性模量小于設計及規范要求,就會導致梁體的上拱偏大。若張拉時間過遲,則不僅會導致已穿入梁體的鋼絞線出現銹蝕,進而影響預應力,還會因為長期占用臺座而影響制梁進度。
2.8 沉降觀測
梁體在初張拉完成以前放置于制梁臺座,反拱設置在制梁臺座上。梁體在初張拉后~架梁前放置于存梁臺座,彈性上拱、終張拉后30天上拱、部分殘余徐變上拱在存梁臺座上完成。因為制梁臺座、存梁臺座和梁體的反拱和上拱有著直接聯系,所以需要對其沉降情況進行觀測(表1、表2)。
觀測期間,若沉降大,則加密觀測頻次。若連續3個觀測期的累計沉降量不大于2 mm,則判定該制梁臺座、存梁臺座已穩定,后續按照每月觀測1次即可。
2.9 殘余徐變觀測
在梁體的頂板頂面的梁端和跨中設置觀測標,以測量梁體的殘余徐變。
當梁體的原材料變化不大、工藝穩定、批量生產時,觀測前3孔梁體,驗證反拱設置的準確度;當驗證達到設計要求后,可每100孔中選擇1孔進行觀測;當實測彈性上拱大于設計值時,逐孔觀測未觀測的梁(表3)。
2.10 質量控制
預制箱梁需要在生產過程中檢驗彈性上拱等指標,出廠前檢驗終張拉后30天上拱、梁長等指標,若不滿足,則需要對反拱、模板預留壓縮量進行調整;若經過多次調整后還是不滿足要求,則需要對制梁所用的原材料、制梁工藝、保證措施等進行分析、調整。
3 結束語
制造后張法預制箱梁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技術人員雖然能通過圖紙和規范知道預制箱梁的控制要點,但對于反拱而言,部分技術人員未掌握其關鍵控制點及深層次原因。本文詳細介紹了與反拱有關的知識點,并對反拱、上拱偏差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給出了控制措施,這有助于技術人員系統掌握預制箱梁的制造流程及關鍵控制點。
參考文獻
[1] 通橋(2016)2321A-Ⅱ預制有砟軌道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箱梁[S].
[2] 高速鐵路預制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 GB/T 37439-2019[S].
[3] 張華勛.后張法預應力簡支T梁反拱設置[J].建筑與結構設計,2017(5):27-29.
[4] 沈明.預制箱梁反預拱度計算及施工中的控制與應用[J].工程建設與技術,2019(23):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