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損傷是一種嚴重且可能導致永久性殘疾的創傷。脊柱中包含著神經,當脊柱受到損傷時,這些神經可能被壓迫、切斷或受損,從而影響身體不同部位的運動和感覺功能。例如,頸椎損傷可能導致四肢癱瘓,而腰椎損傷可能導致下肢癱瘓和大小便功能障礙。在一般人群中,脊柱損傷的患病率雖然不高,但一旦發生,其影響卻是深遠的。
常見的脊柱損傷原因包括交通事故、運動損傷、跌倒、重物砸傷等。其中,交通事故是導致脊柱損傷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無論是汽車碰撞、摩托車事故還是行人被撞,這些高速度的撞擊都可能對脊柱造成致命的傷害。尤其是在沒有正確佩戴安全帶的情況下,駕駛員和乘客在碰撞瞬間可能會遭受劇烈的沖擊,導致頸椎或腰椎的骨折、脫位甚至脊髓損傷。工作場所的事故同樣是導致脊柱損傷的一個主要因素。特別是對于那些從事高風險職業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礦工等,工作中不慎跌落、重物砸傷等情況屢見不鮮。此外,長時間保持不良姿勢工作,比如過度彎腰、扭轉身體,也可能逐漸導致脊柱結構的變化,引發慢性損傷。體育運動是人們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但不當的運動方式或過度訓練卻可能增加脊柱損傷的風險。例如,籃球、足球等接觸性運動中的碰撞,以及跳水、體操等需要高度技巧和柔韌性的運動,如果沒有適當的保護措施或技術指導,運動員就容易發生脊柱扭傷、拉傷乃至骨折。暴力事件,如襲擊、槍擊等,也可能導致脊柱損傷。在這些情況下,脊柱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外力作用,可能導致椎骨骨折、脊髓損傷等嚴重后果。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等,同樣可能引起脊柱損傷。在這些災難中,建筑物倒塌、物體墜落等緊急情況下的逃生行動,往往伴隨著不可預測的危險,增加了脊柱受傷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看似簡單的活動,也可能隱藏著脊柱損傷的風險。例如,搬運重物時姿勢不當、滑倒摔傷甚至是在床上翻身時用力過猛,都有可能對脊柱造成傷害。特別是對于老年人來說,由于骨骼密度下降,即使輕微的摔倒也有可能導致脊柱骨折。
此外,某些疾病也會增加脊柱損傷的風險。例如,骨質疏松癥使得骨骼變得脆弱,易于骨折;腫瘤可能侵犯脊柱結構,導致椎體破壞;而炎癥性疾病,如強直性脊柱炎,則可能導致脊柱僵硬,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醫療操作中的失誤,雖然較為罕見,但也可能導致脊柱損傷。例如,手術過程中錯誤的操作、麻醉時的不當姿勢等,都可能對患者的脊柱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所以,出現脊柱損傷,首先要明確具體的原因,然后根據癥狀輕重程度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脊柱損傷是一種嚴重的傷害,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嚴重后果。因此,在面對脊柱損傷時,應該按照以下步驟進行處理——
急救處理:發現脊柱損傷,首先要保持冷靜,避免慌亂,并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檢查傷者的意識狀態、呼吸和心跳,除非有生命危險(如火災、二次事故風險),否則不要嘗試移動傷者,尤其是頸部和背部受傷的患者。不當的移動可能導致脊髓進一步受損,造成永久性癱瘓。如果有條件,使用頸托固定傷者的頭部和頸部,防止頭部和頸部的移動。讓傷者保持平躺姿勢,盡量不要改變其原有的體位。在專業醫療人員到達之前,持續觀察傷者的生命體征,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如保持患者體溫,避免患者出現二次損傷。
醫院治療: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X光、CT掃描或MRI檢查,以確定脊柱損傷的具體部位和程度。醫生會進行詳細的神經系統評估,檢查脊髓功能是否受損,包括感覺、運動和反射等。對于輕度的脊柱損傷,如肌肉拉傷或輕微的椎間盤突出,通常建議臥床休息,避免過度活動。可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緩解疼痛和炎癥。必要時,醫生可能會開具鎮痛藥或肌肉松弛劑。在疼痛減輕后,可以進行物理治療,如熱敷、冷敷、電療和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肌肉放松。對于嚴重的脊柱損傷,如椎管狹窄、椎體骨折或脊髓受壓,可能需要進行減壓手術,以解除對脊髓的壓力。使用金屬螺釘、鋼板或棒等器械固定受損的脊柱節段,穩定脊柱結構,促進愈合。將受損的椎體或椎間盤切除,然后使用骨移植材料填充空隙,促使相鄰的椎體融合,形成穩定的脊柱結構。
康復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進行腰部和腹部肌肉的鍛煉,增強脊柱的穩定性。進行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訓練,如站立、行走、坐姿等,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能力。水中運動可以減輕脊柱的負擔,促進肌肉的放松和恢復。脊柱損傷患者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和支持。家人的關心和理解對患者的康復非常重要,社會的支持和幫助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使用腰圍、頸托等支具,幫助穩定脊柱,減輕疼痛。對于部分喪失行走能力的患者,使用輪椅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移動和參與社會活動。
脊柱損傷的處理需要多學科的綜合治療,從急救到醫院治療,再到康復治療,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患者和家屬應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保持良好的心態,堅持康復訓練,以期早日恢復健康。
為了保護我們的脊柱,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良好的姿勢
保持好的姿勢是脊椎健康的基礎。蜷縮在沙發中、窩著頭睡覺、斜躺著看電視、單肩背包等都會讓脊椎不舒服。注意坐姿端正,若需長時間端坐時,所坐的椅子必須有靠背。在走路時,輕松擺動雙手,抬頭挺胸,避免挺著肚子走,孕婦及啤酒肚的男士尤須注意。在站立時,須兩腳平站,以免骨盆傾斜,造成長短腳。
2.膳食均衡
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對骨骼的健康有促進作用,特別是鈣和維生素D。鈣是建立骨骼的基礎,維生素D則有助于鈣的吸收,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魚類、蛋黃、堅果和綠葉蔬菜等。同時,適量曬太陽也是補充維生素D的好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吃得太多或太少都可能影響脊柱健康:肥胖或超重會給脊柱帶來額外的負擔,而體重過輕則可能導致脊柱骨質流失和骨質疏松。因此,我們必須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合理搭配食物,確保飲食多樣化,適量進食。
3.科學運動
飛燕式運動、五點式運動、瑜伽、慢跑等,這些運動有助于增強脊柱周圍肌肉的力量,提高脊柱的穩定性。但是,爬山、跳水、快跑、打高爾夫球、做體操卻有增加腰痛的風險。所以,大家切記不要盲目進行運動。
4.避免久坐
人在久坐時,腰部承受的壓力大,頸椎處于前傾的姿態,這很容易導致脊椎疲勞。大部分的腰椎病都是久坐出來的,約有35%的長期慢性腰痛最終發展為腰椎間盤突出。建議每隔45分鐘就起來活動5~10分鐘,喝水、遠眺都可以。
5.避免突然進行大幅度的動作
動作幅度太大,容易引起脊椎受損,避免圖方便而“為難”脊椎,比如猛地一扭頭、站著直接彎腰拿重物、夠不著東西的時候拼命拉扯上半身等。脊椎需要我們溫柔的呵護,拿重物時最好先下蹲然后再拿起,劇烈運動前一定要做好熱身。
6.注意保暖
每當天氣轉涼的時候,脊椎病患者就有增加的趨勢。這是因為寒冷會導致脊椎的韌帶、肌肉僵硬,影響血液循環,進而損傷脊椎。而在炎熱的夏天,由于空調、風扇用得多,也需要引起注意。因此,在使用風扇時,應避免讓風直接吹向頸部和腰部;在空調房間內,除了不要將溫度設定得過低,還應時刻留意頸部和腰部的保暖,備好圍巾和衣物。
7.選擇合適的臥具
床墊、枕頭等臥具如果不合適,可能會對脊椎健康造成影響。床墊不能太硬或太軟;枕頭高度應該是枕下去后與拳頭差不多、形狀為頸部稍高頭部稍低的。此外,桌椅也非常關鍵,椅背有前凸設計為好,沒有的話可在后腰部位放個小靠墊,幫助減輕腰部壓力。
8.定期檢查
定期進行脊柱檢查,了解自己的脊柱健康狀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就醫治療,避免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