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重大戰略的持續推進,特色小鎮已成為信息技術學、生態學、地理學等多個學科研究的焦點。運用CiteSpace對2014—2024年的CNKI數據庫的CSSCI和中文核心文獻進行梳理,探討特色小鎮研究現狀、熱點和演化趨勢。結果表明:特色小鎮相關年發文量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性,歷經緩慢起動、快速發展、穩步調整三個階段;特色小鎮研究主題橫向拓展,出現“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等核心研究主題;特色小鎮研究方法跨學科縱向深入,出現“元宇宙+鄉村振興”“空間分布+類型劃分”“中華文化+品牌策略”等研究成果;核心發文作者大多數獨立研究,缺乏學術合作;代表性發文機構研究側重點不同,機構地區多分布在特色小鎮試點地區。驅動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創新特色小鎮發展模式、促進特色小鎮產業升級是未來特色小鎮的重要研究方向。
關鍵詞:特色小鎮;鄉村振興;熱點遷移;CiteSpace
0"引言
我國相關政策要求,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特色小鎮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通過培育特色產業[1]、實現產業與城市(鎮)的融合[2]、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3]、以數字經濟賦能城鎮治理[4]等手段,統籌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2024年我國提出,增強城鄉區域發展新動能,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特色小鎮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可以通過建設發展農業特色小鎮[5]、推動城鄉深度融合發展[6]、規劃農業農村綠色發展[7]、加強鄉村人居環境建設[8]等方式,助推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此外,特色小鎮是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其通過深挖地域文化資源時代價值、精準對接文化發展新需求[9]、重視新文化凝聚力的培育[10]等途徑,不斷賦予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
特色小鎮從提出到現在,經過10余年發展,在“產業鏈演化和產業培育[11]”“發展模式探究[12]”“鄉村旅游升級[13]”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整體總結和結構化評述我國特色小鎮研究進展,掌握特色小鎮研究脈絡和演化趨勢。鑒于此,文章選取2014—2024年的CNKI數據庫中CSSCI和中文核心文獻,采用知識圖譜技術,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與演化路徑進行分析,并對多元化研究主題進行概括,以期為特色小鎮后續研究提供新思路。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源于CNKI中的核心期刊和CSSCI中文期刊。首先,利用CNKI高級檢索功能,以“特色小鎮”為主題檢索詞進行檢索;其次,將檢索時間跨度設置為2014—2024年,并將“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設置為來源類型,開始精確檢索;最后,在此基礎上,將現有文獻進行人工剔除,獲得870篇有效樣本(截至2024年3月31日)。
1.2"研究方法
本文選用基于Java語言開發的科學文獻可視化工具CiteSpace6.2.R4,進行聚類分析、突變檢測、主題演化分析等,并繪制可視化知識圖譜。軟件中將時間跨度限定為2014年1月—2024年3月,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即以每1年為1個時間單位進行提取。節點類型分別選中關鍵詞、作者、機構,繪制關鍵詞共現圖譜、關鍵詞聚類圖譜、作者共現圖譜等。
2"文獻統計分析
2.1"載文年際變化
以870篇學術論文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我國特色小鎮研究過程的分析,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2014—2024年特色小鎮研究載文數量年際變化如圖1所示。
(1)緩慢起動階段(2014—2015年)。2014年底,我國首次提出了特色小鎮的概念,《以小微古村鎮為產業集聚地的蘇南新型城鎮化路徑分析》等相關文獻隨之出現。2015年,浙江省提出將重點培育和規劃建設近100個特色小鎮,浙江省的特色小鎮先行發展起來,成為全國示范性特色小鎮。
(2)快速發展階段(2016—2018年)。這個階段特色小鎮的文章發表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并在2018年達到頂峰207篇。2016年,相關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要在全國開展特色小鎮培育。特色小鎮建設規模與數量在國內快速增長,學術界也出現了一股研究熱潮。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自此正式啟動了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沈克印等[14]認為,體育特色小鎮有利于加快體育產業的轉型升級。體育特色小鎮的研究成為該階段的熱點主題,此后大量的文獻圍繞這個主題展開。
(3)穩步調整階段(2019年至今)。雖然歷經3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特色小鎮的相關期刊論文發文速度放緩,但這一時期的平均發文量仍然保持在45篇(截至2024年3月31日)。2020年9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于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對違法違規的特色小鎮予以整改或淘汰,規范特色小鎮的發展。這一階段針對建設問題進行了思考,進行了創新驅動模式研究并提出對策建議。面對建設特色小鎮定位模糊、不突出“特色”、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等問題[15-16],應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稟賦、社會資本及市場需求,打造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17]。
綜上所述,特色小鎮研究文獻的年際分布圖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性。這說明政府對特色小鎮領域研究的關注和重視,以及其加強監管和規范的決心。
2.2"作者與機構
通過文獻統計分析功能列出2014—2024年特色小鎮研究排名前10位的核心發文作者,見表1。表1為該研究領域的重要核心作者,發文數量距離普賴斯法則對核心作者50%要求尚有很大距離,說明我國特色小鎮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2014—2024年特色小鎮研究作者共現圖譜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292個節點間的連線僅有118條,網絡密度較低(0.002 8),揭示出當前核心作者間缺乏合作關系,研究網絡結構呈分散態勢。現有合作局限于師生或同事間,未形成廣泛的全國性合作網絡。因此,未來應強化跨領域、跨地域的學者合作,以推動特色小鎮研究的深入發展。
通過共現分析生成特色小鎮研究發文機構共現圖譜(圖3)。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發文量最高,均為6篇,成為特色小鎮研究的代表性機構。各發文機構的研究側重點有所不同,例如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側重于歷史文化特色小鎮研究;而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側重于新發展理念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研究。發文機構間大都缺乏合作,聯系緊密度偏低。因此,加強不同機構之間的合作聯系非常重要。此外,圖譜中代表性發文機構多分布在住房和城市建設部公布的兩批全國特色小鎮試點地區。
2.3"期刊來源分析
870篇樣本文獻來自不同的期刊,梳理特色小鎮文獻發表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2014—2024年特色小鎮文獻發表量排名前10位的國內期刊,見表2。特色小鎮研究具有跨學科的特性,目前集中于規劃管理、農業發展、體育文化、城市發展等眾多領域。研究最多的是特色小鎮規劃管理,主要因為特色小鎮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規劃和管理,需要綜合考慮地理、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其次,農業特色小鎮研究也占據了重要位置,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特色小鎮成為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此外,體育文化和城市發展等領域也涌現出大量的特色小鎮研究,體育文化特色小鎮推動體育產業發展、
成為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重要平臺,而城市發展領域的特色小鎮研究則更多關注城市空間布局的優化、城市功能的完善創新。
3"研究熱點主題、演化趨勢可視化分析
3.1"關鍵詞共現情況
運行CiteSpace6.2.R4軟件,在節點類型中選擇關鍵詞,生成2014—2024年特色小鎮研究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如圖4所示。節點越大,表示該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越多。選取共現圖譜上頻次排列在前16位的關鍵詞。2014—2024年特色小鎮研究高頻關鍵詞見表3。
關鍵詞中介中心性是網絡分析中用于分析關鍵詞節點中心性的度量指標,關鍵詞中介中心性越高,說明該關鍵詞在整個研究網絡中越重要。由表3可知,特色小鎮、鄉村振興、體育經濟、體育產業、城鎮化等關鍵詞出現頻率較高,同時這些關鍵詞也擁有較高的中介中心性,是連接各個研究分支領域的重要中介,在特色小鎮研究整體框架中占據重要地位。
3.2"熱點遷移歷程
根據研究主題的變遷和研究深度的拓展,可將我國特色小鎮研究演進劃分為三個階段:特色小鎮概念探索和本土融合階段(2014—2015年),特色小鎮政策實踐的橫向拓展階段(2016—2018年)和特色小鎮跨學科研究的縱向深入階段(2019年至今),2014—2024年特色小鎮研究關鍵詞時區圖譜如圖5所示。
3.2.1"特色小鎮概念探索和本土融合
這一階段的研究較為宏觀,主要圍繞特色小鎮的基本概念、特征等展開,整體研究熱度不高。特色小鎮建設理論,一方面基于歐美國家小城鎮發展的田園城市、衛星城和新城運動理論;另一方面,基于發展中國家小城鎮發展理論[18]。我國特色小鎮研究起步較晚,這一領域自2014年才開始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關注。研究者們進行了“建立衛星城鎮的蘇南地區新型城鎮化路徑[19]”“依托特色小鎮打造‘互聯網+’創新產業鏈[20]”等研究。學術界對特色小鎮的初步探討為后續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推動了我國特色小鎮研究的發展進程。
3.2.2"特色小鎮政策實踐的橫向拓展
這一階段特色小鎮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研究態勢,研究內容更為廣泛,主要表現在特色小鎮研究主題的橫向拓展,出現了“運動休閑特色小鎮[21]”“空間分布[22]”“產業集聚[23]”“發展模式[24]”“鄉村振興[25]”“城鄉融合發展[26]”“生態宜居[27]”等特色小鎮核心研究主題。該階段也是特色小鎮政策實踐的高峰,“五大發展理念”“特色經濟為核心”等鮮明的指導思想和《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進一步掀起學術界的研究熱潮。
3.2.3"特色小鎮跨學科研究的縱向深入
這一階段基于前期研究積淀,對特色小鎮主題的深入研究體現在更加精細化的文獻關鍵詞上。同時,該階段表現出鮮明的跨學科導向,對同一研究對象的研究視角更加多元,且呈現出與信息技術學、生態學、廣播傳媒學、地理學、品牌營銷學、心理學、藝術學等學科研究方法交叉融合的態勢。該階段出現了“元宇宙+鄉村振興[28]”“旅游+生態理念[29]”“長三角一體化+跨地直播[30]”“空間分布+類型劃分[31]”“中華文化+品牌策略[32]”“高質量發展+滿意度分析[33]”等更為深入的研究成果。
3.3"突現前沿分析
通過CiteSpace軟件中的Burst Detection得到2014—2024年特色小鎮研究關鍵詞突現情況(表4),這有利于識別國內特色小鎮研究不同時段內的前沿議題,從而推測該領域的未來研究趨勢。突現值越高,說明該關鍵詞受關注度越高。突現詞的時間跨度代表其爆發周期,周期越長,表明其持續影響力越大。
關鍵詞中,“發展路徑”一詞不僅突變時間最長(2021—2024年),突變強度也最大(3.61),說明近3年“發展路徑”的關注度和影響度都很高。“體育”是近年提出的關鍵詞,表明近年注重體育產業與特色小鎮的融合發展。雖然目前該關鍵詞的突變強度不高,但是其影響力持續加大。
就時間序列而言,2014—2016年“文化產業”“休閑旅游”“夢想小鎮”為特色小鎮起步階段的研究熱點。“空間重構”“建設路徑”“小城鎮”“路徑選擇”“城鄉關系”這5個關鍵詞發生突現的時間都為2018—2019年,此時存在特色小鎮定位不準等各種問題。2020—2021年,特色小鎮開始整改糾偏,圍繞“優化路徑”“產業化”“公共服務”“鄉村治理”等主題展開研究。在這段時間,學者們對治理機制展開了研究,張蔚文等[34]以社會治理為理論工具,在深入分析特色小鎮治理問題基礎上創新治理機制;吳薛等[35]基于協同治理理論,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小鎮,創建可持續發展機制。2022—2024年,“發展路徑”“類型劃分”重點強調因地制宜,找準“特色”,優化特色小鎮發展路徑。類型劃分與空間分布、實地調研與案例分析研究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左峻源等[36]對云南省特色小鎮的類型劃分、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同時,全國大多數特色小鎮還不夠成熟,應加強指導監督與動態管理,從“重數量”轉向“重質量”,從“重創建”轉向“重運營”,實現高質量發展。
4"結語
本文借助CiteSpace文獻計量工具,分析了2014—2024年我國特色小鎮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和演化趨勢。結果表明,特色小鎮研究的年發文量存在波動,歷經緩慢起動、快速發展和穩步調整三個階段;研究熱點圍繞鄉村振興、體育產業、城鎮化、產業融合4個熱點展開;通過前沿分析可知,特色小鎮建設將會進行治理優化和因地制宜研究,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研究主題橫向拓展,出現了“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空間分布”“產業集聚”等核心研究主題;研究方法跨學科縱向深入,出現了“元宇宙+鄉村振興”“旅游+生態理念”“長三角一體化+跨地直播”等更為深入的研究成果;發文作者有郝華勇、王松、沈克印、顧海蔚等核心作者,但大部分學者獨立研究,缺乏學術合作交流;代表性發文機構研究側重點有所不同,發文機構地區多分布在特色小鎮試點地區。
作為促進城鎮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鎮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仍需要不斷推進。綜合考量前述研究熱點分析,以及新發展理念下的新需求,未來研究應著重加強以下三個方面:
(1)數字經濟賦能,驅動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現有研究包括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智慧化建設的邏輯、機理與路徑,體育特色小鎮產業數字化創新驅動研究,智慧型特色小鎮iTown的內涵及智慧架構標準等,雖積累了諸多有益經驗,但理論研究仍待深化。未來,應重點關注智慧化建設標準、創新運營管理模式、智慧服務平臺搭建的智慧化建設實現路徑研究。
(2)鄉村振興引領,創新特色小鎮發展模式。中西部特色小鎮在精準扶貧時期扮演了“扶貧”的角色,為脫貧攻堅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很多特色小鎮發展面臨著不可持續發展的困境,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需要不斷創新特色小鎮發展模式。未來,應著重研究在鄉村振興新要求下如何形成特色小鎮內生發展動力,探索特色小鎮鄉村產業振興的影響機理,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生態綠色轉型,加快特色小鎮建設發展路徑規劃。
(3)城鄉要素流動,促進特色小鎮產業升級。城鄉部分要素非均衡配置、城鄉互動性不足等問題,導致特色小鎮產業升級路徑不明確,仍有很大發展提升空間。未來,應立足“城鄉資源要素流動”發展理念,重點研究城鄉公共資源合理配置途徑、人才吸引機制、要素流動與產業升級的耦合機理,以及新型產業轉型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王海飛.供給側視閾下促進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的思考—基于對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的調查[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47(4): 131-139.
[2]王玉虎, 張娟.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縣域城鎮化發展再認識[J].城市發展研究, 2018, 25(5): 1-6.
[3]張雨朦, 鄧想.產城融合研究的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33(4): 54-73.
[4]金青梅, 付燕.基于地域文化的陜西省特色小城鎮升級發展路徑研究[J].東北農業科學, 2020, 45(2): 72-76.
[5]方創琳.中國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規律性與重點方向[J].地理研究, 2019, 38(1): 13-22.
[6]覃毅.雄安新區傳統產業的功能定位與轉型升級[J].改革, 2019(1): 77-86.
[7]李琪.高質量發展階段城鎮化建設的重點及策略[J].社會科學戰線, 2020(11): 251-256.
[8]周宏春.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農村綠色發展[J].環境保護, 2018, 46(7): 16-20.
[9]張婷.特色小鎮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 2020(5): 46-47.
[10]陳立旭.論特色小鎮建設的文化支撐[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 2016, 32(5): 14-20.
[11]車雯, 張瑞林, 王先亮.文化承繼與產業邏輯耦合: 體育特色小鎮生命力培育的路徑研究[J].體育科學, 2020, 40(1): 51-58.
[12]詹紹文, 宋昕.陜西省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及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21, 42(3): 16-22.
[13]吳學成, 蔣琴.新型城鎮化推進與鄉村旅游升級的耦合機制[J].農業經濟, 2020(4): 59-60.
[14]沈克印, 楊毅然.體育特色小鎮: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體育產業跨界融合的實踐探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7, 51(6): 56-62.
[15]蔣卓曄.特色小鎮不能沒有“特色”.[J]人民論壇, 2019(1): 112-113.
[16]王競一.新時代特色小鎮創新創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 2019, 41(8): 64-68.
[17]張登國.中國特色小鎮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18]張麗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脈絡分析[J].調研世界, 2018(6): 3-7.
[19]李亞卿.以小微古村鎮為產業集聚地的蘇南新型城鎮化路徑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 2014(2): 22-25.
[20]楊毅棟.新形勢下杭州的轉型發展與規劃應對[J].城市規劃, 2015, 39(S1): 7-11,31.
[21]劉灝, 張宏杰.新型城鎮化視域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機制及路徑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31(4): 14-17,27.
[22]王新越, 候娟娟, 韓霞霞.中國特色小鎮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規劃師, 2018, 34(1): 12-15,35.
[23]陳國慶, 王輝艷, 龍云安.產業集聚視角下我國特色小鎮創新體系研究[J].農業經濟, 2018(3): 12-14.
[24]陳一靜.中國城鎮化創新發展探究: 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及機遇[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8, 20(5): 11-18.
[25]張學軍, 李麗娜.特色小鎮: 當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典型實踐[J].河北學刊, 2018, 38(6): 207-211.
[26]程響, 何繼新.城鄉融合發展與特色小鎮建設的良性互動—基于城鄉區域要素流動理論視角[J].廣西社會科學, 2018(10): 89-93.
[27]王振坡, 張安琪, 王麗艷.生態宜居特色小鎮: 概念、內涵與評價體系[J].管理學刊, 2019, 32(2): 45-53.
[28]常鑫.元宇宙視域下特色小鎮虛擬場景圖像設計研究—以四道溝花果小鎮為例[J].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3, 30(2): 104-109.
[29]付鐵巖.生態理念下的農村旅游特色小鎮經濟體系建構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 2020(11): 59-60.
[30]毛萍霞.開展跨地直播打造長三角縣級廣播共同體[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20(1): 94-96.
[31]武前波, 陳曉旭, 胡曉輝.創新驅動下特色小鎮的空間分布與類型劃分研究——以杭州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 2021, 28(5): 60-69.
[32]儀修出, 范紅.特色小鎮在國際文旅中塑造國家形象的品牌策略—以烏鎮戲劇節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3, 43(6): 71-81, 183-184.
[33]王仕忠.特色農業小鎮滿意度分析與高質量發展[J].山東社會科學, 2020(3): 129-134.
[34]張蔚文, 麻玉琦.社會治理導向下的特色小鎮治理機制創新[J].治理研究, 2018, 34(5): 113-119.
[35]吳薛, 曾柳依.協同治理視域下創建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機制[J].江蘇農業科學, 2021, 49(9): 7-13.
[36]左峻源, 魏樹娜, 劉玉婷, 等.云南省特色小鎮的類型劃分與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2023, 46(5): 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