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敘事學視角,對京津冀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與敘事學理論的耦合性、空間再利用策略、需要注意的問題等進行深入分析。敘事學的核心是講故事和關注故事背后深層意義,明確敘事主題、構建敘事場景、運用敘事手法、注重敘事體驗以及內容的真實性、敘事的整體性、空間的適配性、互動的情感共鳴等,這些理論與手法的運用,有助于梳理工業遺產的歷史演變和文化內涵,為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關鍵詞]敘事學理論;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4.010
工業遺產是城市發展的見證,承載著城市文化的變遷和精神的積淀,是區域歷史文化的寶貴財富。京津冀擁有眾多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工業遺產,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許多工業遺產面臨著被拆除或遭遺棄的命運[1]。由此,從敘事學視角分析京津冀工業遺產再利用問題,為城市更新和持續發展、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一、敘事學理論與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存在的耦合性
(一)敘事學理論與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具有理論上的共通性
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是一個涉及經濟學、建筑學、歷史學、社會學、藝術設計學、文化學、環境學等多學科綜合性領域,而敘事學的發展也經歷了文學、語言學、心理學、哲學等多學科知識綜合衍生過程,二者在多學科交叉的背景下具有理論上的共通性。諸如在文化內涵的挖掘上,敘事學強調對故事、事件的深入剖析與理解,注重挖掘背后的文化意義和價值,通過情節安排、人物塑造、視角選擇等,將蘊含在故事中的價值觀、情感、文化內涵等給予傳遞和表達。工業遺產空間承載著過去工業生產活動的記憶,員工生活故事、技術發展歷程、企業興衰歷史等諸多內容,空間再利用過程就是深入挖掘這些被遺忘或忽視的信息和價值。這些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正是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的核心資源。
(二)敘事學理論有助于梳理工業遺產的歷史演變和文化內涵
工業遺產空間是歷史時空產物。從時間上,它見證了工業發展不同的特定階段,記錄了工業文明的興衰與變遷;在空間上,工廠建筑、倉庫、運輸通道等實體空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工業生產空間體系。當這些歷史時空產物完成既有使命成為遺產,其空間再利用需要著重思考如何在新的時空語境下激活舊有時空元素,既保留歷史痕跡,又融入新空間功能,為城市注入生機和活力。敘事學理論關注講故事及故事背后的深層意義,工業遺產再利用需要敘事學理論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敘事學理論能夠系統地按照時間或邏輯順序梳理工業遺產歷史演變過程,深度解讀工業遺產發展特點和演變規律。
(三)敘事學理論為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敘事學是講故事的學問,主要研究敘事的本質、形式和功能,它適用于工業遺產領域,并為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和視角。巧妙運用敘述者、敘事視角、敘事時間和敘事結構等敘事學核心要素,設計師作為敘述者通過空間布局、材料選擇等手法講述工業遺產的故事,見歷者通過回憶和口述的方式增添工業遺產的歷史深度,體驗者通過自身感知和理解成為敘事的一部分,選擇敘事視角構建敘事,用敘事時間來展現空間的歷史變遷,采用線性、非線性或循環等敘事方式構建敘事結構,通過時間軸將工業遺產的歷史故事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時空脈絡,呈現工業遺產的時間延續性和空間多樣性,展現多元文化內涵。
二、敘事學視角下京津冀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策略
(一)明確敘事主題與定位
1.深入挖掘歷史背景
對京津冀工業遺產進行深入調研,對其歷史故事、發展脈絡、重大事件等進行梳理,對工業遺產場所內在的歷史含義予以充分的了解與尊重,并將其中遺存的各項細節挖掘出來[2],明晰主題主線;從宏觀層面的區域文化到微觀層面的具體建構筑物,進行采集、提取、收集、整合主題素材,通過數據分析和構建評估,確定具有差異化和吸引力的主題,避免同質化現象;考慮工業遺產特色、歷史價值、文化意義等因素,結合現代審美和功能需求,提煉具有獨特性的敘事主題,作為空間再利用的核心和靈魂。
2.明確空間定位功能
根據工業遺產的地理位置、建筑形態和結構特點,確定其再利用空間定位和功能需求。敘事主題的確立,是進行空間設計的第一步[3];依據敘事主題,確定空間再利用的功能分區,如文化休閑、創意產業、科普教育、藝術展覽等;依據目標受眾群體需求,結合京津冀區域整體發展規劃和區域特色進行空間設計。空間定位、功能需求、敘事主題三者相契合,形成統一和諧的整體效果。
(二)構建敘事場景與空間布局
1.構建敘事場景
依據敘事主題構建敘事場景,敘事場景要有連貫性和層次感。在設計中,要注重工業元素的取舍、歷史氛圍的營造等細節處理,增強場景敘事的真實感和沉浸感,如同身臨其境;融入文字說明、圖片展示、實物展示、音頻視頻等敘事元素,設置虛擬現實體驗、角色扮演、互動游戲等互動體驗環節,圍繞敘事主題,形成連貫的敘事脈絡和互動體驗,增強參與感和代入感,使工業遺產歷史和文化更具感染力。
2.優化空間結構
依據敘事場景需求,對工業遺產空間進行合理分區,諸如歷史展示區、文化創意區、休閑娛樂區等,每個區域要明確功能定位和設計風格;注重各區域之間的銜接和過渡,道路的通達與便捷,形成功能明確、布局合理、標識清晰、游覽順暢的空間結構;在空間布局中,注重工業遺產原有色彩和材質元素的歷史厚重感,引入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通過色彩搭配營造與敘事主題相符的氛圍和風格。
(三)運用敘事手法與媒介
1.采用多樣化的敘事手法
構建清晰的故事線,將工業遺產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有機串聯,形成一個完整且富有感染力的敘事體系。根據工業遺產空間特點和再利用需求進行空間敘事布局,講述工業遺產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運用場景再現、角色扮演、互動體驗等敘事互動,采用正敘、倒敘、插敘、多視覺等多樣化敘事手法,利用工業遺產中的生產機械、構筑物等特色符號,傳達工業遺產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使敘事更加豐富生動。
2.實現多種媒介有機結合
多樣化的敘事手法需要多種媒介的有效選擇和密切配合。工業遺產建筑本身及其周邊環境是敘事的重要實體媒介,通過對實體媒介的建筑外觀、內部結構、裝飾細節等保留和修復,將敘事元素融入再利用實體空間,增強空間的敘事性和藝術性;選擇數字媒介,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數字技術手段,將工業遺產的歷史場景進行數字化再現和互動體驗,傳播和分享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
三、在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中運用敘事學理論注意的問題
1.敘事內容層面要做到歷史真實性
對調研收集的京津冀工業遺產相關歷史背景、發展脈絡、重大事件的歷史文獻、檔案記錄、口述材料等進行嚴格的專業評估、核實與驗證,避免使用未經證實的傳說或謠言,確保敘事素材真實可靠;盡可能保持工業遺產的原貌原色,避免過度商業化或虛構化,避免喪失工業遺產的獨特性和歷史價值,不能為了追求敘事的趣味性或吸引力而隨意篡改歷史事實,任何虛構或歪曲的敘事都會破壞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確保歷史遺跡在新舊融合中得以完美呈現[4]。
2.敘事策略層面要注重敘事整體性
敘事的整體性意味著在敘事過程中,要保持故事的連貫性、完整性和內在邏輯。圍繞工業遺產歷史、文化、社會意義等敘事主題,確保整個敘事核心清晰;通過時間線、空間布局、功能分區等方式構建連貫的敘事線索,敘事線索是連接敘事過程的橋梁;注重敘事內容的邏輯性和連貫性,避免出現自相矛盾或邏輯不清情況,敘事的內在邏輯是敘事整體性的關鍵;整合多種敘事媒介相互補充、相互支持,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立體的敘事空間。注重敘事的整體性有助于構建清晰、有吸引力的敘事框架,通過借助各要素間有機融合,才能充分地展現出所敘之事和所指之意[5]。
3.場景營造層面要考慮空間適配性
空間適配性是指空間與敘事內容、觀眾需求以及整體設計理念間的契合程度。只有確保場景營造與空間適配性相匹配,才能打造出既有歷史文化內涵又符合現代需求的再利用空間。挖掘工業遺產所承載的地域文化、工業精神等獨特元素和標識系統、裝飾材料等細節元素,使這些元素成為核心亮點,為場景營造提供深厚的歷史底蘊;對工業遺產的空間布局、結構特征、材質運用等進行全面評估,通過空間需求定位、流線設計、視覺焦點等手段,確保敘事內容和整體設計風格相協調,避免出現突兀或斷裂的感覺,營造完整連貫且富有層次感、相互銜接且又自然流暢的空間氛圍。
4.互動體驗層面要實現情感共鳴
情感共鳴是人們在互動體驗中產生的情感聯系和情感認同。實現情感共鳴能夠增強體驗者的參與感和歸屬感,使其對再利用空間產生深刻的記憶和印象。在清晰的敘事框架基礎上,設計多樣化實物展示、虛擬體驗、互動游戲、角色扮演等互動環節,感受工業遺產的魅力;利用聲音、光線、氣味等多種感官元素體驗,營造身臨其境氛圍,激發情感觸點;通過文字、圖像、視頻等多種媒介的情感再現,引導好奇心和探索欲;通過留言墻、互動問答、創意工作坊等多樣化的參與方式,在體驗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四、結語
京津冀工業遺產宛如一部厚重的史書,在敘事學的解讀下,展現出別樣的魅力與價值。從敘事學視角對其空間再利用的研究,看到了工業遺產從歷史的舊痕轉變為現代發展新動力的無限可能。未來,積極拓展敘事學理論在工業遺產領域的應用,持續挖掘工業遺產的敘事價值,不斷探索工業遺產空間再利用的新模式,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推動區域文化傳承、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互聯網文檔資源.后工業時代我國工業建筑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策略研究[EB/O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427/7054151154006101.shtm.
[2]李佳穎.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與城市空間一體化設計[J].工業設計,2018 (08):79-80.
[3]李驁.博物館陳列藝術敘事形式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6.
[4]楊曦鐸,任玥.城市更新中的工業遺產歷史建筑的保護與利用[J].居舍, 2024(21):157-160.
[5]于輝.基于敘事學的紀念性建筑空間設計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7.
基金項目:2023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拔尖人才)項目,項目名稱:京津冀工業遺產再利用空間重構研究(項目編號:BJS2023034)
作者簡介:
鄭尹(1983.2-),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理論;
李赫(1982.10-),男,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信息科學應用技術;
趙秀艷(1973.12-),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空間規劃設計;
王宇(1978.12-),男,滿族,河北唐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杜珺(1978.5-),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