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健康中國戰略下,我國體育賽事醫療保障服務面臨新挑戰。完善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服務體系,是推動體醫融合、促進全民健康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服務體系仍存在急救保障服務專業度不足、急救響應速度不夠快、運動康復保障服務不完善等問題。基于此,該文借助醫療健康大數據,針對賽前、賽中、賽后3個階段,提出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服務的優化策略,旨在強化醫療急救保障服務機制,促進運動康復保障服務的協同發展,從而有效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實施。
【關鍵詞】 馬拉松 "醫療保障服務 "運動康復 "健康中國
【中圖分類號】 G822.8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5)07-0075-05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Medical Security Services for Marathon Events
XU Yan "LU Aming "WANG Cenyi*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hoo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021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strategy of Healthy China, China's sports events medical security services are facing new requirements. Improving the marathon medical security servic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romote the health of all people.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marathon event medical security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such as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ism in emergency support services, slow emergency response speed, and incomplete sports rehabilitation support services. Based on this, with the help of medical and health big data, it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medical security services of marathon races in the three phases of pre-game, in-game and post-game, aiming to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of medical first aid security services promote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security services, so as to efficiently push forward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
[Keywords] Marathon; Medical security service; Sports rehabilitation; Healthy China
隨著全球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提升,人類健康議題已躍居國際發展議程的核心位置[1]。在中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時代需求,于2016年頒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將全民健康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基石,并賦予健康中國建設國家戰略層面的優先發展地位。近年來,一系列旨在促進體育健康融合發展的戰略與政策相繼出臺,如全民健身、體育強國、體醫融合及體衛融合等,為體育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2]。馬拉松賽事作為踐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動健康中國目標實現的重要平臺,自2015年中國田徑協會實施“放管服”改革以來,其規模持續擴大,參賽人數呈現井噴式增長。然而,馬拉松運動因具有高負荷、高強度及高風險的特性,賽事期間運動損傷頻發,甚至偶有猝死事件報道[3]。因此,作為保障參賽者安全、提升賽事整體品質與安全性的關鍵環節的醫療保障服務體系,其重要性愈發凸顯。
當前,我國正處于健康中國、體育強國和全民健身戰略深入實施的關鍵交匯期[4],同時,醫療健康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也已邁入實踐應用的新階段。在此背景下,構建一套高效、全面的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服務體系,不僅是確保賽事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5],也是積極響應并深入貫徹國家發展戰略的迫切需求。鑒于此,本研究聚焦于健康中國視域下的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服務現狀,通過深入分析,提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服務優化策略,以期在豐富馬拉松醫療保障服務理論體系的同時,為我國體育賽事醫療保障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提供科學參考與實踐指導。
1 "健康中國視域下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服務現狀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實施,馬拉松賽事在我國蓬勃發展,成為推動全民健身、提升國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載體[6]。然而,馬拉松運動的高強度特性也帶來了諸多健康風險,如猝死、脫水、失溫、軟組織損傷等[7- 8],這要求賽事必須構建一套急救與康復相結合的醫療保障服務體系,以確保參賽者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中國田徑協會已先后發布《馬拉松賽事現場醫療保障設施設備配置要求》及《馬拉松賽事現場醫療保障人員配置要求》,明確了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設施及人員配置的最低標準,有效降低了馬拉松意外傷害風險。同時,鑒于運動損傷的長期性和易復發性,以及對其治療的專業性和不可替代性,運動康復保障服務也逐漸受到重視并得到發展。以下從馬拉松賽事的醫療急救保障服務與運動康復保障服務兩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1.1 "醫療急救保障服務現狀
1.1.1 "醫療急救保障服務體系初步構建
當前,國內大型馬拉松賽事的醫療急救保障體系主要由賽事保障通訊與指揮體系、醫療急救保障服務團隊、醫療物資與運輸,以及賽事保障運營等幾個關鍵部分組成(見圖1)。其中,醫療急救保障服務團隊是該體系的核心,具體涵蓋瞭望志愿者、急救跑者、賽道移動自動體外除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志愿者、固定醫療站服務組和定點醫院服務組。瞭望志愿者和急救跑者主要負責實時監控賽道上運動員的身體狀況;AED志愿者則負責在賽道中快速進行AED除顫和提供專業醫療救援;而專業的醫療保障團隊則主要負責受傷患者的轉運和后續救治工作[9]。
圖1 馬拉松賽事醫療急救保障服務體系
與2016年之前主要聚焦于醫院和急救志愿者參與的馬拉松急救保障相比,當前體系新增設的急救跑者和瞭望志愿者等角色,極大縮短了發現險情的時間。同時,賽道上流動AED的普及配備,也顯著提高了馬拉松賽事中的心臟急救效率[10-11]。
1.1.2 "醫療急救保障服務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香港半程馬拉松、北京馬拉松等國內大型馬拉松賽事中出現了不少猝死案例,而相比之下,英國、美國等國家的馬拉松猝死發生率總體上較低。結合過往的急救經驗教訓,我國馬拉松賽事急救保障服務主要存在以下4點問題。第一,選手風險意識不足,新手盲目參賽,老手不顧身體不適強行沖刺,從而增加了運動損傷的風險。第二,急救響應效率與流程有待提升,信息傳遞不暢、資源調度延遲等問題增加了急救失敗的風險。第三,雖然急救團隊與志愿者具備基礎急救知識,但針對馬拉松特定需求的專業深度、技能熟練度和實戰經驗尚有不足[12]。第四,運動員健康狀況監測體系的現代化水平較低,遠程醫療技術的應用不充分,與歐美國家在健康數據收集、實時監測及遠程支援方面存在差距,難以實現快速、精準、高效的支援。這些問題亟待解決,以提升我國馬拉松賽事的急救保障能力。
1.2 "運動康復保障服務現狀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實施與體衛融合理念的廣泛推廣,一個融合體育、衛生健康等多領域資源,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正在我國逐步構建。在此模式下,馬拉松賽事的醫療保障服務不再僅僅滿足于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而是同時關注比賽過程中產生的軟組織和肌肉損傷的預防與康復。運動康復作為預防和修復運動損傷、指導科學健身的重要手段,部分國家舉辦的馬拉松賽事已率先將其納入醫療保障服務體系的核心環節[13]。近年來,我國在推動馬拉松賽事發展的同時,也逐漸認識到運動康復保障服務的必要性,并開始積極探索并引入相關服務內容。
1.2.1 "運動康復保障服務逐漸進入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服務體系
馬拉松運動員在進行形式單一且負荷較大的長時間運動后,受傷發生率很高。除需要急救的重大傷害外,輕微運動損傷的發生率也高達48.5%[14]。因此,運動康復的專業保障顯得尤為重要。既往資料顯示,揚州鑒真半程馬拉松賽率先在國內引入賽后恢復理念,自2015年起,每屆賽事都組織300余名專業康復人員為參賽選手提供賽后恢復服務[15]。隨后,2019年南京馬拉松增設了賽后拉伸服務,2023年首屆蘇州馬拉松也設立了賽后恢復區,由從事運動康復的專業醫療人員進行指導和輔助,填補了賽事醫療保障服務體系中運動康復環節的缺失。
1.2.2 "馬拉松賽事中運動康復保障服務體系尚未構建完善
盡管一些大型馬拉松賽事開始引入運動康復保障服務,但整體上,這些服務在馬拉松賽事中的普及程度仍然較低。目前,馬拉松賽事中的運動康復保障服務多聚焦于賽后的即時恢復,以拉伸放松、冰敷等基礎手段為主,服務內容較為單一且有限。相比之下,國際上的先進做法不僅涵蓋了賽前個性化運動指導和建議,還配備了由專業物理治療師和康復專家組成的團隊,運用先進的康復技術和設備,為參賽者提供從預防損傷到賽后全面恢復的全方位服務[16]。這一差距凸顯了國內馬拉松賽事在運動康復保障服務體系構建上的滯后性,尚未形成一個系統、完善且貫穿于賽前、賽中和賽后的綜合保障服務體系。
2 "健康中國視域下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服務優化策略
遵循健康中國戰略要求,需加強現代化健康服務體系的頂層設計,并優化其運行機制,以促進體育賽事的高質量發展。這一舉措旨在與健康中國建設及全民健身計劃的長遠目標相契合,推動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未來馬拉松賽事的發展應聚焦于完善急救保障服務體系的同時,加強運動康復保障服務體系的構建,通過引入多元化康復手段,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醫療保障服務體系,以全面保障參賽者的健康與安全。
2.1 "賽前準備
2.1.1 "健康篩查與個性化風險評估
結合馬拉松賽事的醫療經驗,賽前要求參賽者提交體檢報告與線上健康問卷,以此為基礎建立健康檔案數據庫。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深入分析,實施個性化運動風險評估,為參賽者提供科學的運動指導。對于高風險人群,應給予特定建議,必要時建議其延緩參賽或尋求專業醫療咨詢,以降低健康風險,確保賽事的安全順利進行。
2.1.2 "醫療資源配備與醫護人員培訓
根據賽事規模、賽道復雜程度、季節特性變化及實時天氣預報,采用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術進行賽道風險點模擬,以精準規劃醫療站點的布局,確保高風險區域得到高密度醫療覆蓋。在醫療資源配置方面,引入移動醫療車、無人機救援等前沿裝備,以增強應急響應的靈活性與效率。此外,應嚴格審核醫護人員的資格,并開展針對馬拉松運動特性的專業培訓,重點強化急救技能、運動損傷處理及心肺復蘇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實戰能力。尤其要參考過往賽事中的急救案例分析,以提升醫護人員應對復雜情況的能力。賽前應組織醫院和醫護核心人員進行實戰演練,覆蓋傷病發現、指揮通訊、現場救治、轉運及對接等關鍵環節,以提升實戰協作與應急處置效率,確保賽事期間醫療保障服務的高質量和高效率。
2.1.3 "普及科學運動理念,強化宣傳教育
聯合體育、醫療、媒體等多部門,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馬拉松健康知識宣傳活動。通過制作科普視頻、發布指南手冊、舉辦專題講座等形式,邀請運動康復專家深入解析馬拉松運動的風險點、科學訓練方法、賽前熱身與拉伸技巧、賽中能量補給策略及賽后恢復措施,以提升參賽者的自我防護意識和自救能力。同時,應強調心理調適的重要性,引導參賽者正確認識自身身體狀況與運動能力,幫助其建立合理的參賽目標與心態,避免盲目追求成績而導致健康受損。
2.2 "賽中服務
2.2.1 "遠程醫療與即時預警系統
在馬拉松賽事中廣泛融入遠程醫療技術,可考慮為參賽運動員配備可穿戴多功能運動手環或微型監測設備,持續監測其心電圖、血壓等關鍵生理參數。一旦監測到異常信號,系統將即時傳輸至遠程監控中心,激活預警機制,并迅速通知急救人員,以實現快速響應與現場診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時監控方式,確保運動員能夠獲得即時的醫療監控與治療。此外,遠程醫療技術還為醫療團隊在復雜救治場景下提供了遠程咨詢與指導的能力,通過即時接入專業醫療資源,提升了現場救治措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從而全面增強了賽事醫療保障的效能與效率。
2.2.2 "設置即時康復站
根據馬拉松賽道的獨特性與賽事的實際規模,科學部署即時康復站點。站內配備拉伸墊、泡沫軸、超聲波治療儀等基礎康復器材,并指派具備專業資質的運動康復人員定點值守。這些康復人員為參賽跑者提供包括物理治療、拉伸、即時冰敷等在內的多元化康復保障服務方案,及時輔助緩解賽中可能出現的肌肉痙攣等問題和重大運動損傷,從而幫助跑者以更佳的身體狀態和競技水平參與馬拉松賽事全程。
2.2.3 "醫療資源調度系統建設
該系統核心涵蓋無線局域網、急救車輛與醫療中心三大環節。通過運動員佩戴的人體傳感器,系統能夠實時捕獲傷情信息,并即時傳輸至急救車內醫護人員的終端。一旦接收到資源調度需求和傷情報告,醫護人員將迅速評估并制訂急救方案,同時智能調配可用的急救車輛前往現場。在轉運過程中,急救車內的醫護人員利用服務器持續向醫療中心傳輸傷員的詳細傷情數據,使醫療中心能夠預先準備必要的急救設備與措施,從而確保緊急醫療響應的迅速性與有效性。
2.3 "賽后康復
2.3.1 "設立綜合賽后康復專區
在賽事終點區域設立賽后康復專區,該專區涵蓋拉伸、物理治療與營養補給三大功能區域。拉伸區備有瑜伽墊、泡沫軸等工具,由專業人員提供個性化指導,傳授康復知識,以緩解肌肉緊張,預防酸痛僵硬。物理治療區則配備超聲波治療儀、冷熱敷機等先進設備,由專業治療師對參賽者進行身體評估,快速處理扭傷、拉傷等常見運動損傷,并給出科學的康復建議。營養補給區則提供能量棒、香蕉、運動飲料等易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物,助力參賽者機體能量的快速補充。從拉伸放松、損傷治療到營養補充,三方面協同作用,共同構成全面完善的賽后康復保障服務,確保參賽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康復關懷。
2.3.2 "建立長期跟蹤與反饋機制
賽后,主辦方可通過賽事公眾號和官網發布賽后恢復指南,同時,通過定制化郵件與即時短信服務,向每位參賽者發送個性化的康復建議、分階段運動恢復計劃及健康評估問卷。這些建議與計劃將基于參賽者的比賽表現、身體反饋及歷史健康數據,由專業的運動康復人員制訂,旨在促進參賽者快速且科學地恢復體能。
此外,主辦方應建立賽后健康數據庫,采用數據分析技術,對參賽者的康復數據進行持續跟蹤與分析。該數據庫將與賽前運動員健康檔案對接,形成完整的健康數據鏈,為評估賽事對參賽者健康狀況的影響、識別潛在風險點及優化未來賽事醫療保障服務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3 "結語
馬拉松賽事作為全民健身的重要載體,其醫療保障服務體系的全面完善與深度優化不僅是賽事成功舉辦的關鍵保障,更是推動體醫深度融合、促進國民健康水平全面提升的生動實踐。本研究從醫療急救保障服務和運動康復保障服務兩方面對馬拉松賽事的醫療保障服務進行了深入剖析,并結合醫療健康大數據的發展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優化策略。一方面,加強醫療急救資源的科學配置與快速響應機制建設,配合遠程醫療技術,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且準確地實施救援,最大限度地降低運動傷害風險。另一方面,深化運動康復保障服務的內涵與外延,讓運動康復理念和技術貫穿馬拉松賽事的醫療保障服務,為參賽者提供全方位的個性化康復指導與支持。在新發展階段,馬拉松賽事應構建起更加高效、專業、全面的醫療保障服務體系,為健康中國的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柴國榮,汪佳穎.“健康中國”戰略下醫療健康大數據的價值挖掘與實現[J].電子政務,2022(6):99-110.
[2] 左彬,黃山鷹.健康中國背景下我國體育與醫療衛生融合發展的實踐價值、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中國衛生經濟,2024,43(1):53-56,71.
[3] 武秀昆.對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評價指標的設立及意義評定[J].中國急救醫學,2020,40(9):820-821.
[4] 陳叢刊,陳寧.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礎、重點與實踐[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7):43-55,65.
[5] 王宇紅.馬拉松運動員醫療安全工作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0(5):74-5.
[6] 洪閩女,沈雪娟,黃雪君,等.多學科醫護一體化模式在馬拉松醫療保障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4,15(7):92-95.
[7] TANG N,KRAUS C K,BRILL J D,et al.Hospital-based event medical support for the Baltimore Marathon, 2002-2005[J].Prehosp Emerg Care,2008,12(3):320-326.
[8] 宋耀君,何智純,馬宏赟,等.上海2013年國際馬拉松參賽者就診情況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5,31(2):255-256.
[9] 張蓬勃.我國城市馬拉松賽事急救系統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20.
[10] 沈珂珂.北京馬拉松賽事運作及戰略定位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11] 王宇紅.對北京馬拉松賽事醫療安全保障體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6.
[12] 萬發達,趙元吉,邱輝.健康中國視域下我國體育志愿服務長效化發展研究[J].體育學刊,2020,27(4):56-60.
[13] EWERT G D.Marathon race medical administration [J].Sports Medicine,2007,37(4-5):428-430.
[14] TORESDAHL B G,MCELHENY K,METZL J,et al.A Randomized Study of a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 to Prevent Injuries in Runners of the New York City Marathon[J].Sports Health,2020,12(1):74-79.
[15] 陳敘,王占坤,溫陽.我國馬拉松賽事政府監管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4,40(3):29-39.
[16] TUNSTALL PEDOE D S.Marathon medical support historical perspectives:'From cradle to averting the grave'[J].Sports Medicine,2007,37(4-5):291-293.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25.07.020
基金項目:2024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2410285240Y);2024蘇州市體育局體育科研重點課題(TY2024-001)。
作者簡介:徐妍(2004—),女,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運動康復。
中文作者簡介:陸阿明(196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運動與健康促進。
通信作者:王岑依(1994—),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運動康復生物力學,E-mail:cenyi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