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學校體育教育正逐步向“學、練、賽”一體化模式轉型。該模式致力于打破傳統體育教學中各環節相對割裂的狀態,將體育課程、體育課外活動及體育賽事緊密串聯,以此創新并優化“學、練、賽”一體化的實踐路徑。研究表明,此模式對學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具有積極作用,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和教師的教學能力,為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 新課標 "學校體育 "“學 "練 "賽”一體化 "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 G807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5)07-0144-05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OU Jia1 "WEI Shanglin2 "HUANG Lihong1
1.Guangzhou Zhixin High School Nansha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1466 China;2.Nansha Pearl River School Affiliated to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145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gradually transforming to the integrated mode of \"learn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model is to break the relatively fragmented state of each link in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is paper closely link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port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sports events in series, to innovate and optimize the integrated practice path of \"learn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is model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s students' physical literacy and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ies, providing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在新課標背景下,學校體育教育正逐步邁向一體化,其中“學、練、賽”3個環節的融合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這種一體化實踐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競技體育意識。因此,深入研究和探索學校體育“學、練、賽”一體化的實踐路徑,對于推動我國學校體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1 "“學、練、賽”一體化的概念
“學、練、賽”一體化并非3個詞匯的簡單組合,而是學校體育教育的一種創新模式。該模式基于新課標的指導,強調學習、練習和競賽的有機結合,旨在體育教學中實現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學習(學)指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獲取知識、技能和方法的過程[1]。此環節不僅要求學生了解體育理論,更需通過實踐活動掌握運動技能,強調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
練習(練)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技能進行反復訓練,以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此環節注重技能的培養和提升,強調個性化和差異化教學,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層面上得到提高[2]。
競賽(賽)指學生在掌握一定技能后,通過參與各類體育比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競賽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還能提升其競技水平和心理素質。
“學、練、賽”一體化旨在將這3個環節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的教學循環。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在實踐中學習,在競賽中提升,形成良性互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更好地實現體育教育的目標。
2 "學校體育“學、練、賽”一體化實踐路徑
新課標背景下,學校體育“學、練、賽”一體化實踐需將體育課堂、大課間、課外活動、訓練競賽串聯起來,實現教學、訓練和比賽的有機結合,形成整體運作。學校管理者和體育教師需具備融合發展意識和一體化建設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和高效的體育學習體驗,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作用,提供科學、系統的體育教育[3]。
2.1 "學校體育課程設置
2.1.1 "常規體育課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應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4]。根據新課標要求,學校應開齊開足體育課,保障小學一、二年級每周4節體育課,小學三年級至初中每周3節體育課。常規體育課須按照新課標進行頂層設計,一至九年級循序漸進設計水平、學年、學期、單元與課時五類教學計劃。不同水平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確保體育項目學習的持續性,促進學生掌握全面的知識和技能。體育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系統性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制訂和實施有效的教學計劃,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培養體育核心素養[5]。
2.1.2 "陽光普及課
體育普及課以普及體育知識、技能和鍛煉身體為主,具有普及性、趣味性和實踐性等特點。依據學校特色,小初起始年級可開設游泳普及課,其他年級則開設籃球、羽毛球等項目普及課。面向全年級學生,配備對應項目的師資,由體育教師主導課堂,專業教練輔助,共同完成普及項目的教學。陽光普及課的開展不僅能夠深化體教融合,還能夠促進新課標目標的實現,即讓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
2.1.3 "特色選修課
體育選修課作為中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體育興趣,并突出學生個性發展。學校應根據體育教師師資水平、體育場地器材配備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涵蓋田徑、大球小球、傳統與新興等運動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網球、田徑、跳繩、定向越野、飛盤等。這不僅能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還能充實學校體育教學資源。開設體育選修課有利于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增強學生體質;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養成;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學生更好地學習。
2.2 "練——體育課外活動
2.2.1 "大課間活動
大課間活動是“練”的首要環節,學校嚴格執行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確保每天半小時的大課間活動時間,旨在以練促學[6]。根據體育課程內容,學校設計了多種大課間活動,如體能大課間、花樣跳繩大課間、羽毛球大課間、籃球大課間等。體能大課間融合了自編體能熱身操,結合了跑、跳、爬等基本運動技能,并利用體能圈、小欄架、標志桶、標志碟等器材,針對不同年級設置了不同難度,以全面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每項大課間活動都是體育課的有效補充,各年級設定不同目標,層層遞進,旨在鞏固學生在體育課上所學的技能。此外,大課間活動不僅完成了學練任務,還設置了個人賽、班級賽及年級賽,分為單項賽與集體賽,將學、練、賽緊密結合,形成整體運作機制。
2.2.2 "課后服務
為深入貫徹國家“雙減”政策,2022年6月,體育總局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及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提升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水平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通知》[7]。該通知鼓勵并支持體校、體育俱樂部等專業力量進入校園,提供優質的課后體育服務,以確保“雙減”政策得到有效落實,通過多方合作共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學校充分利用其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引進了第三方課后服務機構,開設了足球、籃球、羽毛球、網球、游泳、跳繩、輪滑等多種體育課后服務課程,既滿足了學生的興趣需求,也有效補充了體育師資力量。校外專業教練的訓練與指導,有助于實現堅持學練的目標,是“學、練、賽”一體化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2.2.3 "運動隊訓練
在“練”階段,運動隊注重學生專項技能的提升。自建校以來,學校先后組建了游泳、羽毛球、足球、籃球、排球、田徑、跳繩、定向越野等項目的運動隊,其中游泳和羽毛球被確定為學校特色項目。學校健全了運動隊的組織架構,建立了招募與選拔機制,制訂了訓練計劃與活動安排,加強了隊伍的管理與組織建設,并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常規化訓練。每天早晨和下午都安排了訓練時間,以不斷提升各運動隊的競技水平和競賽成績,實現以練促學、以練促賽的目標。
2.2.4 "體育課外作業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課外作業提出了明確要求[8]。同時,《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要求落實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鍛煉一小時,加強課內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有機結合,并布置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的體育家庭作業[4]。體育家庭作業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學校堅持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原則,將校內課程內容與課外體育作業進行一體化設計。不同水平、不同年級的校內課程內容各不相同,教師會根據課程內容的大單元教學計劃,進行大單元體育課外作業設計。體育作業注重趣味性原則,會將游戲元素滲透其中。學校加強了與家長的溝通,家校聯動激活體育效能,同時注重對學生運動過程的指導,完善評價監督體系,加強對學生完成作業的監督,從而提升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完成效果,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9]。課外體育作業的有效實施,讓課內的學習得到了充分的練習。
2.3 "賽——體育各項比賽
2.3.1 "校長杯系列賽事、體育節系列賽事
“賽”即參加比賽。在“賽”的階段,新課標強調課內外有機結合,鼓勵校內舉辦各項比賽。各校積極舉辦各類比賽活動,如校長杯系列籃球賽、羽毛球賽、足球賽等,以及體育節系列的校田徑運動會、游泳運動會等。通過校內比賽的形式,給予學生更多展示的機會,這也是教師落實新課標“學、練、賽”理念的重要方式。學生將課堂上的學習以比賽的形式展現出來,通過比賽感受運動的魅力,體驗團隊協作,維護規則秩序,領悟體育的意義。對學生而言,校內比賽能夠強化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比賽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學”的成果,激發“練”的激情,感受“賽”的緊張與挑戰,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與交流。對教師而言,校內比賽的舉辦能夠促使教師更加深入地踐行“學、練、賽”的理念,對學生的教學進行查漏補缺,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就學校而言,校內比賽能夠更好地營造學習氛圍,豐富校園生活,提升班級凝聚力和團隊意識,展示學校特色和教學成果,更有利于選拔優秀體育后備人才,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2.3.2 "區、市級體育賽事
每學年、每學期,各區、市都會積極開展中小學生籃球賽、排球賽、足球賽、羽毛球賽、乒乓球賽、網球賽等球類比賽,以及田徑比賽、游泳比賽、定向運動比賽、跳繩比賽等。這些比賽的舉行體現了新課標強調的全面發展和提升綜合素養的理念,有助于提升區域整體的體育教育質量和水平,促進區域內學校之間的良性競爭和發展體育后備人才,推動體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區、市級體育賽事的舉辦能夠促進學校發展特色體育項目,開展特色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校外比賽的平臺和機會,拓寬學生的體育視野。區域教育堅持課內外有機結合,讓教師與學生不再局限于校內課堂,在各項賽事中指導學生發揮更多的專項技能,給予學生更多專項技能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鞏固和運用所學運動知識與技能,并通過形式多樣的比賽展示出來。在區、市級體育賽事中,學生不僅能展示出體育“學、練、賽”的教學水平,更能讓學生在比賽中獲得不拘泥于成敗的成長體驗。競技體育旨在超越自我、展現學生的最大潛能,激發學生的拼搏精神和競爭意識,促進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深入掌握和運用。
3 "“學、練、賽”一體化的實施效果
3.1 "學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在當前新課標背景下,學校體育教學正逐漸從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轉向更加綜合和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學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首先體現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上。傳統體育教學往往只注重技能的傳授和訓練,而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需求[10]。相比之下,新課標背景下的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興趣培養,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其次,改革與創新體現在教學方法的應用上。傳統體育教學多采用單一的講解和示范,而新課標背景下的教學則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實踐,其通過實際的練習和競賽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競賽中提高,從而更好地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最后,改革與創新體現在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進上。當前我國“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缺少有效的評價手段,主要表現為評價及其情境元素的缺失,導致評價內容、方式無法與教學內容和過程相匹配[11]。傳統體育教學評價往往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過程表現。新課標背景下的教學評價則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成績,還關注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協作、創新等方面的表現。
總的來說,新課標背景下的學校體育“學、練、賽”一體化實踐是對傳統體育教學的一種改革和創新。這種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和興趣,也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和身體素質。
3.2 "學生體育素養的提升
在當前新課標背景下,學校體育教育正逐步摒棄單一技能訓練模式,轉向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這種轉變在實踐中體現為“學、練、賽”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通過學習、練習和競賽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
從“學”的角度來看,學校應設置多樣化的體育課程,體育教育需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的結合。這不僅包括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涵蓋體育文化、運動衛生、運動心理等方面的學習,使學生在全面了解體育的基礎上提高體育素養。“練”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核心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訓練計劃,既要注重技能的培養,又要關注學生的體能訓練。同時,還要注重練習方法的創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賽”是檢驗學生體育素養的重要手段。通過參加各種形式的體育比賽,學生不僅可以將所學知識與技能運用到實際中,還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頑強拼搏的意識以及面對挫折時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新課標背景下,學校體育“學、練、賽”一體化實踐探究對于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教育工作者應深刻理解這一教育模式的精髓,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新時代人才貢獻力量。
3.3 "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主導者,其教學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體育課程的實施效果。因此,教師應具備對新課標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新課標對學校體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掌握新課標的精髓,并將其融入體育教學過程。教師還需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體育學習和鍛煉。在“學、練、賽”一體化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差異化教學。要關注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和興趣,制訂合適的教學計劃,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教師要善于組織和管理體育活動,創造良好的體育氛圍。在“學、練、賽”一體化實踐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者的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此外,教師還需注重營造公平、公正的競賽環境,使學生在競賽中鍛煉意志,提高抗壓能力。最后,教師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不斷反思和總結教學經驗。教師應通過參加各種培訓、研討會等活動,拓寬知識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要勇于創新,積極探索適合學校體育“學、練、賽”一體化實踐的教學方法,為提高學生體育素養貢獻力量。
總之,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是實施學校體育“學、練、賽”一體化實踐的關鍵。教師要不斷學習、進步,以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促進學生在體育領域的全面發展。
4 "結語
在新課標背景下,學校體育“學、練、賽”一體化實踐探究不僅豐富了體育教學的內涵,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實踐發現,該模式在提升學生體育技能、激發體育興趣以及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的表現有了顯著提升,體育賽事的參與度和競技水平也有所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也得到了增強。展望未來,應持續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完善評價機制。期待通過不斷地探索與實踐,學校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提升,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明亮.“學、練、賽”一體化視域下國家體育課程校本化實施研究[J].體育教學,2024,44(4):41-43.
[2] 劉林.新課標下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探究[J].名師在線,2024(7):22-24.
[3] 張偉.新體教融合背景下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行動研究[J].體育世界,2024(2):102-104.
[4] 季瀏.我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體育科學,2022,42(5):3-17,67.
[5] 劉婷.初中田徑“學練賽評”一體化大單元教學設計及實踐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24.
[6] 汪露琴.小學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路徑[J].小學生(上旬刊),2024(2):106-108.
[7] 丁瑤瑤.課后體育服務已走進小學校園[N].沈陽日報,2022-11-24(10).
[8] 李紅艷.“雙減”背景下初中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探略[J].現代教學,2022(8):29-32.
[9] 張可鑄.“雙減”背景下的小學體育家庭作業創新構建[J].體育風尚,2022(9):125-127.
[10] 吳衛明.小學體育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方法探析[J].文理導航(下旬),2024(5):67-69.
[11] 翟宗鵬,郭永波.新課標視域下“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的主要特征、現實問題及實現路徑[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2):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