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以煙臺市博物館館藏四件元代民窯碗盤類瓷器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這些器物的造型、釉色、紋飾等方面進行詳細賞析,深入探討了元代龍泉窯和鈞窯青瓷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內涵。這些瓷器不僅反映了元代陶瓷工藝的高度發展,還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文化氛圍和審美取向,是元代技術進步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見證。
關鍵詞:元代青瓷;龍泉窯;鈞窯;民窯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7.004
1 元龍泉窯青釉暗花蓮紋葵口盤
盤高3厘米,口徑11.8厘米,底徑5.9厘米。盤口呈葵花形、敞口、淺腹、平底、圈足,釉色呈青灰色半透明狀,給人以凝重典雅之感。盤壁呈花瓣造型,盤內飾有暗花蓮紋,整體風格樸素雅致(圖1)。
盤的造型體現了元代龍泉窯青瓷在繼承中創新的特點。首先,葵口設計是該器物的一大亮點。這種設計不僅增加了器物的裝飾性,還賦予了靜態器物一種動態美感。葵口的每一瓣都呈現出流暢的曲線,使整個盤口如同綻放的花朵,生動而富有韻律。盤的淺腹設計既考慮了實用性,又為展示內部紋飾提供了理想的空間。淺腹與葵口的結合,創造出了一種輕盈飄逸的視覺效果,仿佛一朵蓮花漂浮在水面上。這種設計不僅美觀,還便于盛放果品或點心,體現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值得注意的是,這件盤的胎體較厚重,這是元代龍泉窯青瓷的一個典型特征。厚重的胎體不僅增加了器物的強度和耐用性,還為釉色的完美呈現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盤的釉色是典型的龍泉青釉,呈現出青灰色半透明狀。元代龍泉窯青瓷的釉色通常比宋代更加深沉,這種變化可能與配方的調整和燒制技術的進步有關。深沉的釉色給人以莊重、內斂的感覺,這與元代社會的文化氛圍相呼應。在不同光線下觀察,可以看到釉色呈現出細微的變化,有時偏青,有時偏灰,這種變化增加了器物的視覺趣味。釉層較厚,這是元代龍泉窯青瓷的另一個特點,厚重的釉層不僅增加了器物的強度,還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使釉面呈現出深邃的質感。從某些角度可以看到釉面上細微的起伏,這些起伏在光線的作用下形成了微妙的光影變化,增加了器物的立體感。盡管釉層厚重,但釉面依然光潔如鏡。這種光潔度的實現需要精湛的制釉和施釉技術,體現了龍泉窯工匠的高超技藝。光潔的釉面不僅增強了器物的美感,還提高了其實用性,便于清洗和保養。暗花技法是龍泉窯的特色之一,它通過在胎體上刻畫或印壓紋樣,然后施釉燒制,使紋樣若隱若現,創造出一種含蓄優雅的裝飾效果。蓮紋的選擇既有裝飾作用,又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寓意。蓮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純潔和高尚,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特別受文人雅士的推崇。這件盤中的蓮花形象被高度程式化和抽象化,需要仔細觀察才能辨識,這種處理方式增加了紋飾的神秘感和趣味性。
這件元龍泉窯青釉暗花蓮紋葵口盤體現了元代龍泉窯青瓷的精湛工藝。首先,葵口的成型需要高超的技藝,每一片花瓣的大小和弧度都需要精確控制,以確保整體的對稱和協調,這種精細的造型工藝反映了元代工匠對傳統技藝的繼承和創新。其次,暗花技法的運用展示了龍泉窯工匠高超的裝飾技藝。暗花紋樣需要在坯體尚未完全干透時完成刻畫或印壓,這要求工匠具有精準的判斷力和熟練的操作技能,紋樣的深淺、疏密都需要恰到好處,既要能夠在釉下顯現,又不能影響釉面的光潔度。釉色的調配和施釉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元代龍泉窯青瓷釉色配方的改進,使釉色更加深沉穩重,施釉時需要控制釉層的厚度,使其均勻一致,這需要豐富的經驗和精確的操作。最后,燒制工藝的精湛確保了釉色效果的完美呈現。元代龍泉窯的燒制溫度通常在1200攝氏度以上,需要精確控制窯爐溫度和氣氛,只有在適當的溫度和氣氛下,青釉才能呈現出理想的色澤和質感。
2 元鈞窯天青釉窯變玫瑰紅斑碗
碗高6厘米,口徑12.6厘米,底徑5.6厘米。碗斂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天青色釉,釉面上呈現玫瑰紅斑,釉色勻凈光潤,圈足端無釉露胎,呈褐色,質地堅致(圖2)。
這件鈞窯碗的造型簡潔而富有韻味,體現了元代鈞窯青瓷追求實用與美觀并重的特點。斂口設計是鈞窯碗的典型特征,口沿略微內收,這種設計不僅美觀,還有利于防止液體溢出。斂口的弧度恰到好處,既不顯得過于收斂,又不失開放感,創造出一種含蓄內斂的美感。深弧壁的設計增加了碗的容量,同時也形成了流暢優美的曲線,這種曲線不僅在視覺上給人以飽滿圓潤的感覺,還在功能上提供了更大的容積。這種設計反映了鈞窯工匠對實用性和美觀性的雙重考慮。整體來看,這件碗的比例協調,口徑與高度的比例約為2∶1,這種比例關系使碗在視覺上既顯得穩重,又不失優雅。碗的整體輪廓以圓潤流暢為主,避免了生硬的棱角,這種設計理念與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圓融”思想相呼應,給人以和諧、圓滿之感。天青釉是鈞窯最為著名的釉色之一,其色澤清雅脫俗,給人以寧靜優雅之感,這種釉色類似于晴朗天空的顏色,因此得名。這件碗的天青釉呈現出均勻而深邃的藍色,在不同角度和光線下會產生細微的色彩變化,增添了視覺的豐富性。窯變玫瑰紅斑是鈞窯青瓷的另一大特色,玫瑰紅斑的形成是一種自然的窯變效果,不是人為控制的結果,而是在高溫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紅斑顏色鮮艷明麗,與天青釉形成鮮明對比,強烈的色彩對比增加了器物的視覺沖擊力。紅斑的分布呈現不規則的美感,這種自然形成的美被稱為“天工”之美,是鈞窯青瓷最為珍貴的藝術特征。釉面“勻凈光潤”,反映出元代鈞窯在釉料配方和施釉技術上的精進,勻凈的釉面體現了釉料調配的精確性和施釉技術的高超性,光潤的質感則增加了器物的視覺吸引力和觸感舒適度。這種高品質的釉面不僅美觀,還提高了器物的實用性,便于清洗和保養。
這件鈞窯天青釉窯變玫瑰紅斑碗展示了元代鈞窯青瓷的高超工藝。首先,天青釉的調配和施釉需要精確的配方和熟練的技術,天青釉的形成與釉料中鐵、鈷等元素的含量和比例密切相關,需要工匠對原料有深入的了解和準確的控制。其次,窯變效果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到釉料配方、施釉方法、燒制溫度、氣氛控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玫瑰紅斑的形成與銅元素的存在有關,在還原氣氛下,銅元素會呈現出紅色,這種效果的控制需要窯工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精準的判斷力。釉面的勻凈光潤反映了高超的施釉技術,釉料需要均勻地覆蓋在器物表面,厚度要適中,既不能太薄導致釉色不足,也不能太厚導致流釉,這需要工匠具有熟練的操作技能和對釉料特性的深入理解。鈞窯青瓷的燒制是一個關鍵環節,鈞窯的燒制溫度通常在1200攝氏度左右,需要精確控制溫度的升降和氣氛的變化,特別是在形成窯變效果時,窯工需要在適當的時機改變窯內的氣氛,這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判斷力。
3 元龍泉窯青釉折腹碗
碗高4厘米,口徑9.8厘米,底徑2.9厘米。碗撇口、折腹、圈足,除足底無釉露胎外,其余位置均施青釉,整體素無紋飾,以簡潔造型和純凈釉色見長(圖3)。
這件折腹碗的造型獨特而富有變化,是元代龍泉窯青瓷造型藝術的典型代表。首先,撇口設計增加了碗的開放感,便于使用,口沿的外撇不僅美觀,還有利于傾倒液體,體現了實用性與美觀性的結合。折腹是這件碗最顯著的特點,碗身中部的折轉不僅增加了碗的容量,還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折腹的位置恰到好處,將碗身分為上、下兩段,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平衡。這種設計在視覺上創造了一種轉折感,增加了器物的動態美感。整體而言,這件折腹碗的造型簡潔而不失變化,大方而不失精致,折腹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碗形的單一性,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美感,這種造型的創新反映了元代龍泉窯工匠的創造力,也體現了元代社會對新穎造型的追求。釉色方面,這件折腹碗的釉色是典型的龍泉青釉。元代龍泉窯青瓷的釉色通常比宋代更加深沉,這件碗也不例外,青釉呈現出深沉的青灰色,給人以莊重、內斂的感覺。釉色均勻,覆蓋全面,除足底外,碗的內外壁都施有青釉,這種全面施釉的做法增強了器物的整體感,也提高了實用性。從不同角度觀察,可以看到釉色呈現出細微的變化,這種變化增加了器物的視覺趣味。釉面光潔如鏡,反映了高超的制釉和施釉技術,光潔的釉面不僅增強了器物的美感,還提高了其實用性,便于清洗和保養。這件碗素無紋飾,完全依靠釉色來體現美感,這種“以釉為飾”的做法體現了“大樸至美”的審美理念,是元代青瓷的一個重要特點,純凈的釉色不僅簡潔大方,還能更好地展現釉色的美感和器形的優雅。
這件折腹碗體現了元代龍泉窯青瓷的精湛工藝。首先,折腹的成型需要高超的技藝,工匠需要在拉坯過程中精確控制力度和速度,以確保折腹處的平滑和均勻,這種精細的造型工藝反映了元代工匠對傳統技藝的繼承和創新。其次,釉色的調配和施釉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元代龍泉窯青瓷釉色配方的改進,使釉色更加深沉穩重,施釉時需要控制釉層的厚度,使其均勻一致,這需要豐富的經驗和精確的操作。素面設計雖然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對胎體和釉面的質量要求更高,沒有紋飾的掩飾,胎體的任何瑕疵或釉面的任何不均勻都會一覽無遺,因此,這種簡約的設計反而更能體現工匠的技藝水平。燒制工藝的精進確保了釉色效果的完美呈現,元代龍泉窯的燒制溫度通常在1200攝氏度以上,需要精確控制窯爐溫度和氣氛,只有在適當的溫度和氣氛下,青釉才能呈現出理想的色澤和質感。
4 元鈞窯天青釉碗
碗高7.8厘米,口徑18.4厘米,底徑5.9厘米。碗斂口、深弧壁、瘦底、圈足,內外施天青色釉(圖4),底部無釉露胎,呈褐色,質地堅致,碗足較宋代高,且底部無釉,體現了元代鈞窯產品的特征。
這件元代鈞窯天青釉碗是館藏元代瓷器中的典型代表,器型莊重大氣,體現了元代鈞窯的鮮明特征。碗的斂口設計舒展而克制,口沿內收的弧度恰到好處,展現出一種含蓄內斂的美感,同時具備防止液體溢出的實用功能。深弧壁從口沿至底部形成一道流暢的弧線,線條溫和舒緩,既增加了碗的容量,又創造出飽滿圓潤的視覺效果。這種平滑過渡的設計使整器呈現出一種沉穩大氣的氣質,符合元代尚質重樸的審美取向。該碗底部采用瘦底設計,碗壁與底部的過渡更為平緩,增強了穩定感。口徑與高度的比例約為2.4∶1,這種比例關系使碗在視覺上既開闊舒展又保持適度高度,創造出獨特的空間感。釉色是此碗最引人注目的藝術特色。全器覆以均勻一致的天青釉,釉色純凈深邃。這種天青色調既不淺淡輕佻,也不深重沉悶,而是找到了一種恰到好處的中間狀態,展現出一種寧靜致遠的氣質。在不同光線下,釉色呈現出微妙的層次變化,從邊緣的淺青到中心的深藍,形成自然和諧的過渡效果。釉面處理精細考究,質感溫潤光潔。釉層厚度適中。碗底露胎處呈自然褐色,與天青釉形成協調對比,增添了整體視覺效果的層次感。
這件天青釉鈞碗代表了元代高水平的制瓷工藝,體現了工匠對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精確控制。天青釉的制作需要嚴格篩選含鐵、鈷成分穩定的原材料,并通過精確配方確保釉色純正。據現代材料分析,元代天青釉的主要呈色元素包含鐵和微量鈷,兩者比例的細微差異會直接影響最終呈色效果。原料處理極為講究,釉料需經過多次研磨和篩選,確保顆粒細度均勻一致。這種對材料的精細處理直接關系到釉面的質感和光澤,是高品質天青釉的基礎。元代工匠通過長期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能夠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變化調整釉料配方,確保釉質穩定。燒成環節是決定天青釉品質的關鍵。元代鈞窯絕大部分采用傳統的柴窯,但對溫度和氣氛的控制更為精確。窯工需要根據窯火顏色、火焰形態等細微跡象判斷窯內狀況,并通過調整進風口大小和燃料投放節奏來精確控制溫度與氣氛。出窯冷卻同樣關鍵,必須緩慢均勻,避免釉面產生開片和失光。
5 結語
通過對煙臺市博物館館藏四件元代民窯碗盤類瓷器的詳細賞析,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元代龍泉窯和鈞窯青瓷的藝術特征、工藝水平和文化內涵。這些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元代陶瓷藝術的發展,也為我們探討元代社會文化、經濟狀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元代龍泉窯和鈞窯青瓷在繼承宋代傳統的基礎上,都有了新的發展和創新。這些創新體現在造型的多樣化、釉色的深化和裝飾手法的豐富等方面。同時,它們也反映了元代簡約化、自然化的審美趨勢,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文化氛圍和價值取向。
元代龍泉窯和鈞窯青瓷是中國陶瓷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它們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對這些作品的研究和賞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也為當代陶瓷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鑒。
參考文獻
[1]呂成龍.故宮陶瓷圖典[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0:105-106.
[2]楊永善.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陶瓷[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53-54.
[3]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407-436.
[4]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34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