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又到了體育運動活躍開展的季節。接連去過幾所學校,都在忙不迭地舉行全校運動會。說到校運會,其實大都是全校田徑比賽,而不是綜合性的運動會。無論大中小學,地處東西南北,全國成千上萬所學校,數以億計的在校學生每年參加一兩次田徑比賽,中國算得上田徑大國了。
田徑被稱為運動之母,沒有良好的田徑運動作為基礎,三大球以及許多運動項目都會被拖后腿,甚至影響終身的體育興趣和習慣。每學年舉行一兩次全校運動會以及融入趣味性的田徑比賽,幾十年來早成慣例,如何豐富和創新,注入活力,該動動腦筋了。
我的一位朋友是小學體育老師,他非常具體地告訴我,有些學生連跑步都不會,“蹲”著跑、“坐”著跑,各種不正確的姿勢無所不有。這當然與體育教育簡單粗放有關。長期以來,學生的好強之心更多體現在追求考試分數上。體育活動本可最直觀地培養學生勇敢、堅強、向上,田徑運動以跑步、跳躍和投擲為基本形式,作用尤其明顯,卻一直未被真正重視起來。
走出教室,來到操場,孩子們的天真和活潑好動充分表現出來,校園體育的目的不僅在于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更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修課,一兩次校運會遠遠不夠。
現在的中小學生當中,小胖墩、小眼鏡比前些年少多了,不難見到身材勻稱、健步飛奔的校園體育明星,假以時日,說不定就是值得造就的競技場上未來之星。
學校體育不只是體育老師的本職工作,也是校長和班主任要長期關注、為之勞心的事情。放學后,常聽家長問孩子今天數學、語文、外語課上學了什么,很少有問體育課學了什么、練了什么。校方給家長的信息反饋多是文化學習,少有體育內容。可見,真正施行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還有很多工作沒到位。
不久前,北京市教育和體育行政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業內稱之為“京八條”,內容包括每天至少一節體育課,三大球至少一項納入必修,定期舉行全員參與的班級比賽,師生全員參加跑步,體育教師輪訓,社會場館與學校共享等。這些措施如能逐項落實,體育幸甚,教育幸甚,民族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