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埃娃·穆勒執導的紀錄片《暗網青年毒梟》于2021年在德國上映,如同一把銳利的手術刀,精準剖析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犯罪故事。紀錄片講述了馬克西米利安·施密特僅憑一臺電腦和對技術的精通,在臥室里通過暗網創建了名為“Shiny_Flakes”的線上毒品商店,建立了龐大的販毒網絡的真實故事。
中學生是青春活力的象征,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享受著父母的關愛和友誼的滋養。紀錄片的主角如大多數中學生一樣,白天上學,放學后在餐館打工,憑借高效和嚴謹的態度,贏得了老板的贊賞。然而,當夜幕降臨,他卻悄然開啟了截然不同的罪惡人生。
初涉網絡時,他以黑客身份窺探他人信息,搞些惡作劇。一次偶然的探索,他誤入暗網論壇,被那神秘且充滿誘惑的匿名世界深深吸引。借助先進的電腦技術和暗網工具,他成功隱藏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后來,他發現可以通過網絡銷售毒品賺錢,于是,深夜,在昏暗的房間里,他小心翼翼地通過加密聊天應用找人進貨、與買家建立聯系,進行小規模毒品試銷。在成功交易幾單之后,他僅用兩周時間就搭建了自己的網站。屏幕上閃爍的加密代碼和跳轉的數字錢包界面,仿佛黑暗中的指示燈,指引著他在這條違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步步陷入深淵。
早期的“試水”成功,讓馬克西米利安的野心迅速膨脹。他不再滿足于“小打小鬧”,而開始精心謀劃構建自己的“毒品帝國”。他注冊多個賬號,編造虛假身份信息,將自己包裝成值得信賴的“賣家”,逐漸搭建起屬于自己的線上毒品店鋪。16歲至18歲期間,他通過暗網平臺販賣各類毒品及處方藥,利用德國郵政服務中不知情的快遞員,將業務擴展至全德國、歐洲乃至哥倫比亞。他的操作手法極為縝密,大部分工作都親力親為,且收款多采用比特幣,使得警方難以追蹤資金流向。據調查,他的交易額高達數百萬歐元。19歲時,他在家中被捕,警方查獲了超過320公斤的毒品和一些現金。他被抓獲的那一天,整個萊比錫的民眾都在慶祝。2016年,他被判處7年監禁,但因表現良好,于2021年提前獲釋。然而,他并未真正悔改,反而重操舊業,繼續制作類似的網站販毒,最終再次被捕入獄。
施密特的成長環境令人唏噓。在家中,他的母親僅負責洗衣,甚至一年多都沒踏入過他的房間。這種家庭關系的疏離,讓他在孤獨中變得極度封閉和自我依賴。他的房間既是生活空間,也是他打造“毒品帝國”的“總部”。
施密特的犯罪動機并不是錢,而是滿足扭曲的心理需求。在互聯網監管薄弱的年代,他利用技術天賦犯罪,把販毒當成了“找樂子”。他身兼數職,不分晝夜地工作,累到一天只吃一頓飯。他在訪談中對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甚至在火車上討論刑期,夸贊快遞公司送貨快。這種荒誕言論讓人哭笑不得,也反映出他價值觀的嚴重扭曲。
19歲被捕的施密特,按德國少年法院法第105條,本可因犯罪情節極其嚴重而適用普通刑法,但最終還是按青少年犯罪判刑,最后被判處7年有期徒刑。并且由于他在服刑期間表現良好,獲得假釋和減刑,共服刑4年多。實際上,施密特從未真正悔罪。據他表示,他在服刑期間只需滿足一些表面上的減刑條件,便能輕松達到減刑要求,因此最終服刑時間相對較短。德國少年司法制度強調教育優先,注重改造而非懲罰,但對于施密特這種犯罪情節嚴重的個案,相對較輕的量刑似乎難以起到足夠的威懾作用。
犯罪行為背后往往隱藏著復雜的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于犯罪分子尤其是青少年罪犯而言,除了法律制裁外,更需要的也許是專業的心理干預和系統的教育改造,才能幫助他們重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回歸社會正軌。
紀錄片中,陽光壞小子在艷麗濾鏡下得意洋洋,而警察大叔在灰暗鏡頭中無可奈何。數字經濟時代,犯罪分子的技術能力常遠超執法部門,導致犯罪追蹤和打擊困難重重。施密特便是如此。他借助暗網的匿名性與復雜加密技術隱藏身份,利用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進行毒品交易,進一步增強了犯罪的隱蔽性。
紀錄片中有一個細節:在搜查屋子時,警方在一堆垃圾下發現了一張寫著一長串無意義字符的小紙條,而這正是施密特的電腦密碼。正是這一偶然發現,讓警方得以突破他的電腦,獲取關鍵的犯罪證據,包括已銷售的訂單記錄。警方偵查的困頓局面暴露了案件初期的技術滯后問題。直到2021年,德國修訂刑事訴訟法第100條,才授權警方使用高級數字取證工具——但仍需接受獨立技術審查委員會的監督。
在刑事偵查中,德國刑事訴訟法第94條規定,警方在搜查中發現的物品(包括電子數據)可作為證據。即使數據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的(如通過暗網犯罪活動),只要警方的搜查程序合法(如持有法院令狀),這些數據仍具有證據效力。然而,存在的一個爭議點是:如果被告主張數據是通過非法存儲獲得的,可能觸發證據排除規則。根據德國聯邦數據保護法和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個人數據的收集、存儲和使用須遵循合法性和必要性原則。施密特宣稱“發貨后刪除買家信息”,但實際上卻長期保留訂單數據,這種行為已違反了數據保護法。但在本案中,由于是販毒犯罪活動的直接產物,此類數據將被視為犯罪證據。另外,德國法律傾向于在重大犯罪中允許執法機關突破隱私限制(如網絡執法法),但需受比例原則約束。
偵查過程的漫長和艱難充分說明了在技術犯罪領域,執法部門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技術能力,同時在法律框架內靈活運用偵查手段,才能應對日益復雜的犯罪挑戰。同時,讓人不得不感慨,施密特的聰明才智若被正確引導,本可在合法領域大放異彩。
紀錄片中提到,施密特在服刑期間多次作為證人參與法庭調查訴訟,充分體現了德國刑事訴訟法中證人出庭作證的重要性。根據德國刑法典第29條,買家可能被追究非法持有毒品罪或共謀販毒罪,尤其是若參與多次交易或協助分銷。在刑事訴訟中,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公民有作證義務,除非享有拒絕作證權,如因近親屬關系或可能自證其罪。根據《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證人有權拒絕回答可能使其入罪的問題,但如果證人已因其他證據被定罪,則可能被強制要求作證。已服刑的買家出庭作證時,其證詞可用于對其他共犯的指控,但不得用于加重自身已判刑罰。根據刑事訴訟法第455條,法院可允許在押人員出庭作證,同時提供必要費用補償,如交通費和誤工費,但不得以經濟資助誘導證言。然而,警方利用訂單數據追查買家固然符合德國打擊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但對低層級買家(如普通消費者而非職業毒販)的“過度追責”可能引發爭議,被認為是對個人權利的不當干預。
紀錄片中,導演不僅安排了施密特本人對過往經歷的講述,還通過情景再現,讓施密特親自參與重現毒品交易的場景,并采訪了與這一案件相關的警察、心理學家、監獄長等,從不同角度剖析了施密特的犯罪行為和心理狀態,讓觀眾在全面了解這一案件的同時,也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