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是浙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古琴之一。
這張古琴長124.8厘米,寬19.3厘米,采用唐代典型的落霞式造型。琴體兩側如天邊云霞般舒展,腰部內收形成流暢的曲線,恰似敦煌壁畫中飛天的飄帶。琴體表面的朱漆早已褪成暗紅,在無數次摩挲中形成了獨特的“梅花斷”紋理,這是古琴歷經八百年以上自然老化的標志。
琴頭處的岳山高聳如丘,承托著七根琴弦;琴尾微翹,仿佛隨時準備振翅的鳳凰。琴腹內的題刻“大唐開元二年雷氏斫”,將這件樂器與唐代制琴世家雷氏家族直接關聯。
琴名“彩鳳鳴岐”源自《詩經·大雅》。傳說周文王在岐山時,有鳳凰鳴于高岡,預示周王朝的興盛。唐代將這一意象賦予古琴,既是對盛世的贊美,更暗含文人“致君堯舜上” 的政治理想。
據明代《西清詩話》記載,這張唐落霞式 “彩鳳鳴岐”七弦琴曾為吳越王錢镠收藏,錢氏家族將其視為“鎮國之寶”。宋室南渡時,古琴流入臨安(今杭州),被大詩人陸游所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古琴收藏家沈草農先生將其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
據古琴大師查阜西 1954 年鑒定,此琴音色“清越如擊玉磬,深沉若松濤轟鳴”。2014 年,古琴修復專家采用“揭瓦頂”技法對琴體進行保護性修復,在琴腹內意外發現唐代制琴師留下的“納音”結構,這是中國現存古琴中最早的完整納音實物。
2018 年,古琴演奏家徐曉英用復制琴演奏該琴的 “角調” 音律,其音色 “如空谷幽蘭,兼具金石之韻”。經現代聲學檢測,其泛音列與唐代樂律理論完全吻合。尤其在演奏《廣陵散》“烈婦” 段時,七根琴弦震顫出的殺伐之音,竟與明代《神奇秘譜》中記載的“紛披燦爛,戈矛縱橫”音效高度契合。
這件古琴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一部物化的文明史。當我們凝視這張古琴時,看到的不僅是精湛的工藝,更是一個民族對美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