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在恢復、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基礎上,緊密結合新的形勢任務,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培育形成了具有新的時代特點的新作風,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的風氣和氛圍。
推動黨的優良傳統作風恢復與發展。“文革”結束后,黨內老一輩革命家呼吁恢復黨的優良傳統。剛剛復出的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大閉幕會上發表講話指出,一定要恢復和發揚毛澤東為黨樹立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真正相信和依靠群眾,細心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定要恢復和發揚毛澤東為黨樹立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的起碼標準;一定要恢復和發揚毛澤東為黨樹立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黨內和整個人民內部,認真實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原則,實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一定要恢復和發揚毛澤東為黨樹立的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務;一定要恢復和發揚毛澤東為黨樹立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全黨、全軍、全國努力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這“五個一定要”實際上就是強調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目的在于沖破僵化思想的束縛,打破沉悶的政治氣候。隨后,黨內其他老一輩革命家紛紛發表署名文章,大聲疾呼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作風。1977年9月,《人民日報》連續推出三篇重磅文章。其中一篇就是陳云撰寫的《堅持實事求是的革命作風》。陳云在文章中強調,實事求是不是一個普通的作風問題,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根本思想路線問題。文章旗幟鮮明地提出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為推動黨的建設,撥亂反正,尤其是思想戰線上的撥亂反正,起到了引領作用,在黨內乃至全社會產生廣泛影響。
1978年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全會針對“文革”的教訓,特別強調了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重要性。為維護黨規黨紀,切實搞好黨風,嚴肅黨紀,全會決定重新設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1980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為加強作風建設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所有這些,標志著黨的作風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以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全面改革開放新階段。這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特別是黨內不正之風有了新的滋長和蔓延。針對黨內不正之風問題,1985年黨的全國代表會議提出整頓和改進黨風的新要求,督促中央機關帶頭端正黨風,發揮中央黨政軍機關黨員、干部在黨風建設中的表率作用;嚴厲查處黨員索賄問題,糾正干部出國問題上的不正之風。這些措施對于推動和改善黨的作風建設,培育健康向上的黨內風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探索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新的環境下黨的作風建設。我們黨是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黨一天也不能生存。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黨中央一方面反思以往群眾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及由此給黨群關系帶來的嚴重損害和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采取實際措施來改進黨的領導作風和工作作風,拓寬聯系群眾的渠道,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198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近期做幾件群眾關心的事的決定》,提出近期要在懲治腐敗和帶頭廉潔奉公、艱苦奮斗等方面做七件事情,以改善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這七件事情主要包括:進一步清理整頓公司,堅決制止高干子女經商,取消對領導同志少量食品的“特供”,嚴格按規定配車,嚴格禁止請客送禮,嚴格控制領導干部出國,嚴肅認真地查處貪污受賄及投機倒把等犯罪案件。隨后不久,中共中央又出臺關于進一步清理整頓公司的決定,提出要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同時堅決懲治腐敗、振奮黨心民心。
1992年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新的形勢下,如何經受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考驗,是黨風建設面臨的新課題。為提高全黨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黨中央不斷加大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力度。全黨從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查處大案要案三項工作著手,遏制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充分體現了黨搞好作風建設、反對腐敗的堅強決心。同時,繁重的改革和建設任務以及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也要求必須加強黨員干部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2001年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提出作風建設“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這是黨在新世紀加強作風建設的一個綱領性文獻,對于黨在新的發展階段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進入21世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繼總體小康目標在中國實現后,黨的十六大又提出更加宏偉的目標,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圍繞這個新目標,黨對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工作重新作了戰略部署,強調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是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環節。這個時期,黨中央向全黨提出要發揚艱苦奮斗、謙虛謹慎、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提出領導干部要樹立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在全黨大興密切聯系群眾之風、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大興艱苦奮斗之風、大興批評與自我批評之風,以堅強黨性保證黨的優良作風,下大氣力解決脫離群眾、弄虛作假、奢侈浪費等突出問題。
同時,為加強和改進黨風廉政建設,黨中央著力構建和完善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5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進一步完善反腐敗工作布局。黨的十七大又明確提出,要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8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明確了2008—2012年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目標、任務、步驟,對推進黨風廉政建設進行了重要部署。
縱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歷程中,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環境下,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對作風建設提出新要求、新理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作風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為黨的優良傳統作風不斷注入了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