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質生產力是中國構筑競爭新優勢和搶占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數字經濟是當前及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變”量,準確把握兩者關系,對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在對數據價值延伸的分析和數字化時代新質生產力屬性探究的基礎上,剖析數字經濟孕育新質生產力的現實邏輯。數據價值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而得到釋放,進而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形成數字經濟,這為孕育催生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環境;數字經濟通過賦予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以新的特征,使其升級為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數字化時代在原有生產力基礎上醞釀出的新生事物,數字經濟的發展能提升社會分工程度、促進生產關系更加適應新質生產力,進一步作用于新質生產力,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從數據價值延伸視角出發探究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孕育機理,有助于找準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源和著力點。
[關鍵詞]數據要素;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5)04-0008-09
一、引言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強調,“未來新社會的創建要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1]4。生產力能推動社會進步,其革新是帶動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現狀和時代特征,采用不同發展策略,帶動中國生產力取得迅猛發展。這一偉大經濟實踐使中國生產力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當前,世界范圍內科技和產業革命的迅速發展為中國帶來難得的機會窗口和不容錯過的戰略機遇,如何利用后發優勢,提前謀劃布局,搶占發展制高點,實現社會生產力趕超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面臨的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時代之問。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①。隨后在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
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②。新質生產力是基于中國歷史發展的偉大實踐,在分析和把握中國經濟和生產力發展新趨勢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亦是中國構筑競爭新優勢,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的關鍵所在。
“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的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1]160因此,基于當前經濟發展新趨勢討論生產力與經濟發展新特征之間的關系十分必要。中國已進入數字化時代,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濟運行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數據要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新的生產力不斷形成。與傳統經濟相比,數字經濟是當前及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變”量。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新業態、新模式形成并推動其加速更新[2]。厘清數字經濟與新質生產力的關系,是中國基于經濟發展新特征,制定新質生產力發展戰略、加快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必然前提。本文擬在把握數字化時代新質生產力屬性的基礎上,探討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孕育機理。通過深刻把握數據要素、數字技術、數字經濟三者的關系,明晰數字化時代下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環境;進一步依據政治經濟學理論邏輯延伸出新質生產力的評價依據和提升路徑,并依此剖析數據要素、數字技術、數字經濟與新質生產力形成、驅動力和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構成要素的作用機理;最后基于數據要素到數字經濟遞進機理和數字化時代新質生產力屬性,探究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孕育邏輯。本研究有助于深刻把握時代趨勢與新質生產力的辯證關系,找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和策略方向。
二、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歷史沿革
從生產方式的發展演化歷史來看,生產過程中投入要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的提升而變化,復雜度也在逐步提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產要素隨著社會層級的變化而逐步改變,大致可概括為四個階段:農業社會中,生產要素是土地和勞動,因而有“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之說;第一次工業革命后,進入社會化大生產階段,資本要素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逐步顯現,進而成為第三種生產要素;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技術在社會生產中的重要性逐步顯現,它能夠為某些傳統要素無法解釋的增長提供有力解釋,因此成為繼土地、勞動、資本之后的第四種生產要素;當前,人類社會步入數字化時代,數據在逐步改變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它已經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第五種新型生產要素。在生產要素由“二要素”過渡到“五要素”的過程中,社會生產的復雜性在不斷增加,社會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也在不斷提升。
數據本身并不是新鮮事物,從人類文明發展伊始,數據就出現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之中。但數據在社會化生產中發揮其特有的作用,是從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的。1963年,日本學者Tadao"Umesao提出信息化的概念,并指出信息化是通信現代化、計算機化與行為合理化的總稱。顯然,數據是信息化的基礎,它伴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在社會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美國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法案,用當前的視角看,就是美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雛形。在信息化時代,電子化的數據雖然已經普遍存在,數據處理能力也隨著計算機的發展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當時的相關技術尚不成熟,數據運算處理能力尚待突破,因此數據未能成為生產要素。進入21世紀以來,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破解了海量數據、非結構化數據的儲存與運算的難題,并與數學、統計學理論與方法高度融合,逐漸形成了智能化、高端化的數據處理技術,即數字技術,由此人類迎來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時代的特征是萬物皆可量化,通俗地說就是任何事物都可以轉化為數據并進行運算處理。數據在社會生產生活領域發揮的作用達到空前之大,數據生產、數據加工、數據傳輸、數據計算、數據挖掘、數據運用、數據儲存等相關工作從傳統工作中分離出來,形成了新的分工領域,造就了一批數據勞動者,數據的生產要素功能逐步顯現,數據轉化成新型生產要素。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制度價值,更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判斷。在生產過程中,數據并非獨立于其他要素參與生產。一方面,數據通過生產投入、價值轉移而形成新產品,實現價值增殖;另一方面,數據對其他生產要素具有催化和替代作用,能夠加快其他要素的價值轉移速度,提升其他要素的生產效率、產出效率和增值率,改變并優化生產要素的投入結構,實現產品架構、生產流程、價值鏈組織方式等全面優化發展。
數據成為生產要素,和勞動、土地、資本、技術等一樣,需要賦予其市場屬性,因此需要設計完善的市場交易機制和監管制度措施,以確立其市場屬性,保障其有序快速發展,這就需要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數據運營,通過確定運營主體、運營對象、運營方式,解決誰可以運營,什么數據可以運營,用什么樣的方式運營等問題;二是數據確權,產權明晰的數據才可以進入市場進行價值交易,這既是數據交易機制設計的前提,也是推進數據資產化的前提,即要解決好怎樣交易、怎樣定價的問題;三是數據監管,這是數據要素發揮其功能的外圍保障,既需要技術支持,又需要制度支持,本質是控制好數據在采集、傳輸、存儲、交換、使用等環節風險問題。2023年10月25日揭牌成立的國家數據局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工作機制保證。
可見,數據是隨著時代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而參與社會生產并逐漸演化成為生產要素的。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數據,既有生產要素的傳統共性,又有其自身的新型特殊性。其共性在于,具有和其他要素一樣的市場屬性,同時參與生產并實現價值轉移和價值增殖;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類新型生產要素,在數字技術等現代科技的加持下,對其他生產要素具有催化和替代作用,并實現產品架構、生產流程、價值鏈組織方式等全面優化發展。
三、數據價值的延伸與數字經濟的形成
(一)數據與數字技術
數據作為客觀事物,靜置起來并不會產生價值,只有動起來、用起來才會產生新的價值,能夠讓數據動起來、將數據用起來的是數字技術。將數字技術作用于數據,并參與社會生產各領域,數據的價值才能釋放出來。通過數字技術,組織團體或個人可以更好地收集、分析和利用數據,優化或重構業務模式,實現高效率生產和資源配置、低成本流通、集約化使用和個性化服務。
數字技術是借助計算機軟硬件,將各種信息轉化為可以被計算機識別的,以“0”和"“1”形式存在的二進制數字,隨后進行運算、加工、存儲、傳送、還原的技術,具有與現代電子計算機相伴相生的特征。數字技術的優勢在于能通過構建更加直接,省去中間環節的網絡,實現點對點和端對端的連接,大幅提高經濟效率,帶動社會迅速發展。在企業層面上,數字技術可以通過提升數據信息流通效率,降低交易、物流及人力成本,實現企業提質增效,也能通過改變企業內部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率。在產業層面上,數字技術的應用對產業鏈和產業布局形式形成重要影響,催生新興產業,改變傳統產業的要素組合形式,從而引起產業鏈和產業布局更新調整。在價值形態層面上,數字技術有助于實現產業深度融合,從而改變產品投入產出屬性,實現產品與服務創新,創造更多價值和福利。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發布的《2020年工業發展報告:數字時代的工業化》中提到,先進數字化制造技術的使用能有效提高企業利潤和資本利用率,強化環境可持續性。數字技術的運用不僅使數據價值不斷釋放,也使得其他要素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釋放。數據在經濟社會生產中的價值通過數字技術實現轉移和釋放,形成含有數字信息和功能的產品或服務。數字技術利用其運行傳輸手段與傳統產業進行有效兼容,使其工具和設備在國民經濟各產業中得到廣泛應用。這一過程在推動數字產業鏈條不斷豐富和延伸的同時,促進了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實現了產業數字化。
數字技術在數據要素和實體經濟之間發揮橋梁作用,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數據要素得以注入實體經濟,提高實體經濟的生產效率,推動生產方式變革,促進生產力更新。整體而言,數字技術推動數據要素主要通過兩個渠道釋放價值:一是使數字經濟與其他產業結合,隨這些產業發展創造新的價值,即產業數字化過程;二是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本身構成數據產業和相關的產業鏈條,推動數字產業價值與產業價值鏈形成,即數字產業化過程。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共同形成了數字經濟。
(二)數據產業鏈的形成
數據產業鏈指在計算機、大數據、計算平臺、軟件服務、人工智能等數據產業的現實經濟活動中,由相關的數據產業部門或企業基于產業活動內在的經濟技術聯系而形成的環環相扣、供給與需求首尾相連的產品與服務運行鏈條。數據產業及數據產業鏈逐漸形成并實現規范化運行,就是通常所說的數字產業化。數字產業化實質是數字技術引致的產品和服務,例如軟件服務業、電子信息制造業、互聯網業、信息通信業等,都是在數字技術出現后的產業。
數據產業鏈的形成離不開數字技術,數字技術支撐數字產業發展。信息科學有助于數字產業和數字產品不斷釋放新增價值,數字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將信息科學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由間接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從而促進新增價值不斷釋放。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推廣為數字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驅動力,通過運用前沿數字技術,在生產實踐中實現數據融合化、業務協同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數字化轉型。
數字技術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地改造和革新人類生產、生活,在信息化、網絡化的基礎上,利用各種數據信息對社會組織、生產方式實現數字化更迭。在這一過程中,數據產業逐漸凝聚定型,數據產業鏈逐漸形成。數據產業是數字經濟時代驅動生產方式、商業模式變革的先導性產業,它加快了科學技術的更新速度、傳播速度和應用速度,提高了科學技術形成生產力的速度。借助數字技術進行相關經濟活動,不僅提升了經濟信息的傳遞速度,還提升了經濟效率,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更有效推動了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加快實現產業重組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產業數字化
產業數字化是指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與其他產業部門的應用。具體來說,產業數字化是產業在數字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下,對組織運行機制、產品生產過程和產品市場流通環節進行優化升級,以改進原有的商業模式與業務運作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優化資源配置、節約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創造更多價值。產業數字化是已經存在的產業利用數字技術實現產出增長與效率提升的過程,數字技術在產業和產業鏈中的應用是產業數字化的核心。中國不但有世界上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還有滿足多人口美好生活需要的農業體系,這為數字化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和農業提供了廣闊的場景。數字技術下的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能夠有效推動工業經濟形態轉向數字經濟形態。
(四)數字經濟
數據是一類新型生產要素,數字技術是一類附著于數據的先進科學技術,較傳統科學技術而言具有突破性和顛覆性,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普遍的、全面的影響作用,延伸出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新的經濟管理模式和新的經濟運行模式,進而形成數字經濟。數字經濟是基于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而形成的一類新的經濟形態。如前文所述,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也是從兩化角度闡述數字經濟的。將數字化效率提升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要素驅動業和數字產品服務業等五個大類確定為數字經濟產業的基本范圍。
綜上所述,靜態的數據并不產生價值。數字技術的產生及發展使數據動了起來,參與到社會生產各領域,釋放數據價值,使數據成為第五種新型生產要素。隨著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的融合發展,數字產業價值與產業價值鏈形成,實現了數字產業化。同時,數據要素在數字技術的作用下進入實體經濟,推動實體產業發展并創造新價值,從而實現產業數字化。數據要素、數字技術與數字經濟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如圖1。
四、數字化時代的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代表生產力在新時代的躍遷,其本質仍為生產力,是一種更高水平的生產能力,同時又具有“新質”特征,有別于傳統的生產力發展方式。因此,對數字化時代新質生產力屬性的把握可基于生產力基本概念,探求其有別于傳統生產力的特征。按照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邏輯,生產力是人們利用各要素生產產品的能力。這勢必延伸出兩個問題:一是作為一種“生產能力”,如何判定其水平高低?二是如何提升該“生產能力”?評判能力高低涉及評價標準,提升能力涉及其構成要素,這里結合數據要素、數字技術與數字經濟,基于以上兩個問題闡釋數字化時代的新質生產力屬性特征。
從生產力發展水平高低的評價標準來看,社會生產力追本溯源都是為了解決人的需求問題,經濟體中的社會成員是生產力的評價主體。因此,當社會成員需求發生變化時,生產力的“能力”指向亦隨之改變。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社會成員的需求內涵從“物質文化需要”轉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層次的提升使得人們從對物質文化的增量需求轉向多選擇、高質量的增質需求。同時,需求廣度也不斷延伸至社會保障健全、政治民主、生態環境優良和法治公平等方面,且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需求變速越來越快,對各方面平衡發展的訴求亦愈加突出。所以,從新時代社會成員的需求變化出發,新質生產力應滿足增質和平衡發展需求以及適應需求的加速變化特征,發展需求的滿足又需要確定新的發展模式,從發展現狀出發探尋新的發展路徑。故此對新質生產力的評價應圍繞是否有滿足發展要求的發展模式、是否有創新性的發展路徑、是否適應社會需求加速變化的要求展開。首先,從發展模式出發,數字經濟應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增質和平衡發展需求要求新質生產力應能夠促進高質量發展。增質和平衡發展與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相一致,高質量發展就是充分和均衡的發展[3]。立足當前經濟發展新趨勢,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改變傳統的增長模式,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為契機,發展數字經濟。當前,傳統經濟模式下的經濟增長整體放緩,數字技術的應用及發展能形成具有規模和范圍經濟以及長尾效應的經濟環境[4],使數字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因此,數字經濟應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其次,從發展路徑出發,關鍵性顛覆性的技術突破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本保證。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經濟發展路徑從“粗放式”轉向“集約式”[5],走向創新驅動、結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發展路徑,這需要關鍵性顛覆性科學技術的支撐。當前中國產業體系中的重要產業依然面臨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依然存在技術創新短板,但這些短板在數字技術發展和數字經濟環境下正逐步得到彌補。從這個角度來看,具有引領性、顛覆性和前瞻性的科學技術創新與應用,都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驅動力,數字經濟為此提供了重要環境。數字技術具有更新速度快和顛覆性創新特征[6],因而,新質生產力應是以數字技術為關鍵驅動力,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的生產力。最后,從適應社會需求加速變化的特征出發,數據要素應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必要條件。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加速變化意味著新質生產力應具有高成長性、增長速度快的特點。數字化時代,數據已成為新型生產要素。數據要素具有非競爭性、高流動性、可復制性、共享低成本性,能被不同主體低成本重復使用,不斷開發與挖掘數據價值,創造更大社會效益,這為新質生產力的成長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數據要素可賦能傳統要素,重構要素配置,發揮集聚累積效應,這使得數據要素具有顯著的遞增規模收益和增長倍增效應[7],這為新質生產力成長提供了又一必要條件。有了數據要素這一條件,新質生產力能夠根據社會需求變化而快速成長,快速適應加速變化的社會需求。
新質生產力是原有生產力的躍遷,亦是生產能力提升的重要體現。生產能力的提升需要賦予傳統生產力突破性、顛覆性技術,即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實施根本性改變。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具有更新速度快和顛覆性創新的特征,數字技術與數據要素引入或作用于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使新質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呈現新特征,迸發新活力。在勞動者層面,勞動者是生產力三大要素中的首要因素,勞動資料轉化為物質生產力的前提是科學技術由知識形態轉為生產工具,這必然有賴于人才的發展。當前數字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使生產發生深刻變化,要求勞動者具有數字化特征,能打破人和機器的邊界,形成數字化勞動力(亦稱為“數字員工”)。當前,數字員工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8]。并且,在數字技術推動下,數據要素與勞動力結合能提高勞動力的“智力”化程度。在勞動資料層面,經濟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升級,不同時代生產工具的形態不同,其實質均為“手”功能的延伸。數字化時代,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數據要素與勞動資料結合,能改善其性能,促使新的物質生產力形成,同時數字技術和裝備已發展為新的生產工具[9]。在勞動對象層面,對應于生產力的躍遷要求,新質生產力的勞動對象應是在原有勞動對象基礎上的再升級,實現范圍擴展、形態升級和存在形式突破。當前新型數字產品逐步成為生產資料,數字技術逐步成熟,數據進入生產函數,成為新的勞動對象,擴展了勞動對象的范圍,豐富了勞動對象的存在形態。同時,數字技術與其他技術結合,數據要素與勞動對象的結合均能進一步擴大勞動對象的范圍和領域[10-11]。
綜上,本文從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出發,基于“生產能力”評價和“生產能力”提升兩個方面,闡釋數字化時代新質生產力的屬性特征。“生產能力”評價方面,現階段中國發展現狀,社會需求的轉變方向和加速特征決定了新質生產力應是有助于形成滿足發展要求的發展模式和創新性的發展路徑,并能適應社會需求加速變化要求的生產力。基于數字化時代特征,數字經濟應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涵,數字技術應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驅動力,數據要素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生產能力”提升方面,生產力實現躍遷要求新質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發生質的改變,迸發新活力。結合數字化時代特征,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具有高數字化、智力化水平特征,勞動資料具有以數字技術和裝備為核心、原勞動資料再升級的特征,勞動對象具有范圍和存在形式不斷擴展與豐富的特質。數字化時代新質生產力的屬性如圖2。
五、數字經濟孕育新質生產力
根據《辭海》第七版中對“孕育”一詞的解釋,意為懷胎生育(語出《淮南子·原道》:“羽者嫗伏,毛者孕育。”),亦比喻既存事物中醞釀出新生事物。因此,從既存事物中醞釀出新生事物和促進其發展應為“孕育”的實質內涵。基于此,本文在厘清數字化時代新質生產力屬性的基礎上,圍繞數字經濟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兩個層面闡釋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孕育作用。
(一)數字經濟催生新質生產力
從生產力構成演進邏輯來看,數據要素、數字技術與數字經濟屬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馬克思認為生產力一直處于變革和發展當中,具有動態特征,即“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12]698。技術進步、方法創新等均能推動生產力提升,從而推進社會進步。經濟學范疇的生產力是一個包含多因素、多層次結構的動態系統,由一定數量的生產力因素按照一定比例和關聯方式組成,能創造使用價值和提供勞務的有機整體。以手工工具為代表的傳統三因素生產力結構的表達式為:
手工生產力=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
“+”突破了數學中相加的含義,這里表征了生產力三要素的簡單組合,這一表達式表明,手工生產時代,生產力的發展以物品的簡單改良及產品數量的簡單增加為主要特征。18世紀實用蒸汽機的發明引發產業革命,此后機器生產方式逐步取代了手工生產方式,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的獨立構成要素,并向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滲透發揮乘數效應。同時,機器生產方式下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交通通信技術進步帶來生產與消費地域的擴大,提高了技術經濟的復雜度,使管理成為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所以使得近代以機器體系為代表的生產力結構表達式演變為[13]:
社會生產力=(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管理×科學技術
“×”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乘法運算符號,更表征了“管理”和“科學技術”引入生產力表達式后,生產力各因素形成的復雜組合,這一表達式表明,工業革命后的社會化大生產時代,生產力的發展以生產效率的提升為主要特征。進入數字化時代后,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濟運行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數據要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據的非競爭性、高流動性、可復制性、共享低成本性使數據要素能重構要素配置,發揮集聚累積效應,推動人類協作廣度與深度邁上新的臺階,實現萬物互聯,加快形成區塊鏈,助力人類重建感知、傳播和獲取的信息利用體系,重構分工基礎設施。數據信息監督管理和外部交易成本的不斷下降,促使產消者不斷涌現,產業分工進一步深化,產生顯著的遞增規模收益和增長倍增效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新概念,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偉大實踐,亦是經濟實踐回應發展需求的結果,是數字化時代對生產力發展邏輯的傳承和總結。根據生產力動態發展邏輯和數據要素的經濟效應特征,數字化時代新質生產力的表達式應為:
新質生產力=[(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管理×科學技術]數字經濟
指數代表像指數函數一樣的加速倍增組合,新質生產力的生產能力呈現爆炸式擴充狀態,這一表達式表明,進入數字化時代,生產力的發展以生產和運行模式變革為主要特征。據此,新質生產力是在中國進入數字化時代后由數字經濟的發展催生而來的。
從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機制來看,數字化時代,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與普及應用,技術和成果爆發式增長,帶來從“數據”到“數智”的革命,催生出新質生產力。從人類發展史來看,全球經濟增長動力都是由新技術激發新產業,從而形成新的生產力。創新始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是生產力提升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可以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對傳統生產方式變革具有重大影響”[14]206。當前數字技術發展迅猛,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廣泛應用和海量數據的不斷增長,使數據、技術等新型生產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在數量、質量和時空上結合,催生新產業并與其他產業部門全面滲透、融合,不斷培育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前提是數智化革命[15],數字技術的發展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使生產力具有數字化的時代屬性。數字化時代,新型數字產品逐步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并與傳統的生產設備和基礎設施結合,提升生產資料的數智化水平,催生新的生產資料。隨著更多產品、人、設備和場景接入互聯網,數據生成速度得到極大提升,廣泛連接的網絡基礎設施和不斷強化的算法與算力為海量數據的處理、存儲、傳輸和利用提供重要保障,使數據進入生產函數,成為并催生出新的勞動對象。新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物質形態體現為極具數字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這些新產業相較傳統產業,改造自然的能力更加巨大,屬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
(二)數字經濟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因素來看,數字經濟能通過促進分工,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斯密[16]在《國富論》中提出了著名的分工原理,認為分工是提高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并指出分工使勞動者專注于自己擅長的工作,提高勞動效率和促進技術創新,進一步促進生產力提高,形成良性循環。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到,“一個民族生產力發展水平,最明顯地表現為分工的發展程度”[17]21,他認為分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重要環節,生產力水平能推動分工的發展,分工的發展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同時生產關系又能反作用于分工,通過促進或阻礙分工影響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在新時代的動態變化趨勢,仍屬生產力范疇,具有與生產力相同的影響因素。數字經濟能提升信息對稱度和透明度,驅動精細化生產,推動各個領域專業化發展,催生新業態和商業模式,從而使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得以充分應用和發展,傳統產業的組織方式和分工模式被打破,形成更精細、更復雜、更高附加值和更加靈活多樣化的社會分工。因此,數字化時代數字經濟的發展能深化社會分工,進而提高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
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出發,數字經濟能調整生產關系,提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適宜度,進一步推動生產力實現更高程度的發展。馬克思認為生產關系不是永恒不變的,會隨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而改變,而不適宜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反過來會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鄧小平指出:“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18]382-383而這個總趨勢是由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的規律決定的。因此,只有及時調整生產關系,使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才能有效解決兩者間的內在矛盾,進一步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發展命題的同時亦是改革命題,只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才能激發新質生產力潛力,促進新質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包含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兩個層面,分別反映了深層和表層的生產關系[19]。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意味著關鍵顛覆性技術突破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力,有利于關鍵顛覆性技術突破的制度和體制是與新質生產力相適宜的生產關系。數據要素的使用、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能降低信息不對稱,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全面了解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的信息,幫助政府評估政策影響、設定目標、及時調整政策、有效分配資源和提高風險管理能力,調整擴充生產關系,從而提高政府施政的準確性和效果,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優勢,實現重大科技攻關;另一方面有助于全面深化體制改革,圍繞創新中的關鍵環節和要素進行創新驅動機制變革,改善甚至改變生產關系,如數據要素的使用、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推動形成研發人員勞動與收益相匹配,創新與生產力、創新成果與相應產業鏈對接,以及有利于關鍵顛覆性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的新機制形成。因此,數字經濟有助于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宜的生產關系,進一步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總體而言,從生產力結構的演變邏輯和形成機制可以發現,新質生產力是數字化時代在原有生產力的基礎上醞釀出的新生事物,符合“孕育”的第一層內涵,即從既存事物中醞釀出新生事物。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能提升社會分工程度、促進生產關系更加適應新質生產力,進一步作用于新質生產力,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符合“孕育”的第二層內涵,即促進其發展。具體如圖3。
六、結論及啟示
本文從生產方式發展演化、數據價值延伸等角度探討了從數據要素到數字經濟的遞進邏輯,并基于政治經濟學理論邏輯所延伸的生產力“能力”高低判斷標準和提升路徑探討數字化時代新質生產力的屬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圍繞“孕育”詞源的兩層含義,從生產力構成演進,生產""力要素轉變、發展及與生產關系的關系視角剖析了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孕育機理。基于本文研究我們認為:
①數字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使數據價值得以釋放,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要素,同時兩者的有效融合對經濟發展產生重要推動作用,促使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而形成數字經濟這一新的經濟形態。②新質生產力在數字經濟環境下有助于形成滿足發展要求的發展模式和創新性的發展路徑,并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加速變化要求。③數字化時代,數字經濟、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分別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關鍵驅動力和必要條件,并使得生產力中的勞動者因素具有高數字化、智力化水平特征,勞動資料因素具有以數字技術和裝備為核心的再升級特征,勞動對象因素具有范圍和存在形式不斷擴展與豐富的特質,進而升級為新質生產力。④數字經濟“孕育”了新質生產力,從生產力構成演進視角和生產力要素轉變視角來看,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發揮催生作用;從促進社會分工和調整生產關系視角來看,數字經濟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強大動力,亦是順應經濟領域發展新趨勢和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技術需求,更是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及內涵,順應經濟發展趨勢新特征,順勢而為,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探討數字經濟與新質生產力的邏輯關系,有助于立足時代特征,探求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原動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效思路。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具有孕育作用,由此可以形成進一步的討論方向:一方面可以探究如何提升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孕育能力,圍繞數據要素培育、數字技術發展、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尋求著力點,發展數字經濟,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為中國經濟發展培育內生動力源;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考察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孕育”途徑,為進一步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提供科學的策略方案。
[注"釋]
①"《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新華網,2023年9月8日。
②《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新華網,2023年9月9日。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劉誠."數字經濟監管的市場化取向分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0"(增刊1):"35-42.
[3]趙劍波,史丹,鄧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40"(11):"15-31.
[4]荊文君,孫寶文."數字經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經濟學家,"2019(2):"66-73.
[5]賈洪文,張伍濤,盤業哲."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21"(5):"50-60.
[6]陳曉東,楊曉霞."數字經濟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基于灰關聯熵與耗散結構理論的研究"[J]."改革,"2021(3):"26-39.
[7]唐要家,唐春暉.數據要素經濟增長倍增機制及治理體系[J].人文雜志,2020(11):83-92.
[8]劉偉,裴長洪,樊綱,等."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筆談(下)"[J]."經濟研究,"2022,"57"(12):"4-30.
[9]何玉長,劉泉林."數字經濟的技術基礎、價值本質與價值構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8"(3):"57-66.
[10]何玉長,王偉."數字生產力的性質與應用"[J]."學術月刊,"2021,"53"(7):"55-66.
[11]李標,孫琨,孫根緊."數據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理論分析、事實依據與實踐路徑"[J]."改革,"2022"(3):"66-76.
[1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廖才茂."試論知識生產力及其生成條件"[J].當代財經,"2000(9):"3-7.
[1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5]胡瑩."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點及路徑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5):"36-45.
[16]斯密.國富論[M].謝宗林,李華夏,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1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周文,李思思.高質量發展的政治經濟學闡釋[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9,"10"(4):"43-60.
The"Realistic"Logic"of"Digital"Economy"Cultivating"New"Quality"Productive"
Forces:"Based"on"the"Perspective"of"Data"Value"Extension
Liu"Ming,Yang"Guozhuo
(School"of"Statistics"and"Data"Science,"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L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re"the"key"to"China’s"new"competitive"advantages"and"the"commanding"heights"of"development,"while"the"digital"economy"constitutes"the"main"“variable”"factor"in"current"and"future"social"development."Accurately"grasp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is"crucial"to"accelerating"the"formation"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Based"on"the"analysis"of"data"element"value"extension"and"the"exploration"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n"the"digital"era,"this"paper"examines"the"practical"logic"through"which"the"digital"economy"nurtures"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The"value"of"data"elements"is"unlocked"through"digital"technology"applications,"driving"digital"industrialization"and"industrial"digitization."This"processnbsp;forms"a"digital"economy"that"provides"a"critical"environment"for"cultivating"and"generating"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Furthermore,"the"digital"economy"upgrades"the"labor"force,"means"of"labor,"and"objects"of"labor"into"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by"endowing"them"with"distinct"characteristics."The"development"of"the"digital"economy"enhances"the"social"division"of"labor,"promotes"production"relations"that"are"more"compatible"with"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nd"further"stimulates"their"advancement."From"the"perspective"of"data"value"extension,"exploring"the"digital"economy’s"mechanisms"for"nurturing"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helps"identify"the"endogenous"power"sources"and"focal"points"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data"elements;digital"technology;digital"economy;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