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民主觀,能有效嵌入鄉村治理的現代化實踐,為村民參與鄉村治理提供政治保障。從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功能定位、內在邏輯和實踐探索上看,全過程人民民主能夠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強大動能。通過扶民強村,涵養新農人;通過規范秩序,打開新局面;通過多元互聯,凝聚新合力。為能夠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落地落實,要提質增效,優化責任主體;互促雙贏,融入鄉村“三治”;釋放動能,激發鄉村活力。通過不斷深入治理實踐,發揮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為鄉村治理現代化賦能。
[關鍵詞]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賦能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5)04-0036-07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1]。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表現為形式與效能的高度統一。在形式層面,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同于傳統民主形式,是一種更為廣泛和深刻的民主政治形式;在效能層面,民主與治理相伴而生,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是擺設,而是貫穿于社會治理實踐,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實際問題,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鄉村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民主觀,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就新時代鄉村治理的實際情況來看,鄉村治理的現代化水平不僅是國家治理效能的重要展現,同時還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中國內生的民主政治形式,在為中國式現代化開辟新型民主道路的同時,也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動能。
一、可為: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起點
全過程人民民主與鄉村治理現代化互相作用,互促共進,共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二者在“同頻共振”中呈現出理論上的邏輯契合和實踐上的有效互動,使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成為可能。因此,理論適切、耦合共進、現實可行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起點。
(一)理論適切: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功能定位
1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面保障村民權益
保障村民權益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最終落腳點。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于鄉村治理現代化實踐中,聚焦于鄉村治理的全過程、全鏈條、全環節。這一新型民主形式,將黨、政府、社會組織和村民密切聯系起來,在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在鄉村治理情境中,在鄉村民主協商、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中,運用便于操作的方式調動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促進鄉村各項事務、黨務、賬目全過程公開,通過全體村民共同監督,將村干部的“獨角戲”轉變為全體村民的“大合唱”[2]。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全過程、全鏈條和全環節式的民主參與邏輯,能夠保障村民直接地、廣泛地參與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此外,在鄉村治理現代化中貫徹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也保障了村民發展權,鄉村治理現代化堅持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原則,將村民的民主權利落實在鄉村治理的各項事務中,使村民獲得均等的發展機會,也使他們能夠享受到鄉村發展帶來的利益,在提升了村民獲得感、成就感和安全感的同時,也保障了村民發展權。
2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鄉村決策科學化
鄉村決策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關鍵一環,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村民參政議政的廣泛性和直接性,尋求有效治理的最大公約數。全過程人民民主將協商民主貫穿于鄉村決策的全過程,在決策產生前,全面了解村民訴求,廣泛搜集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吸納鄉村公共問題的利益相關者參與決策議事,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導向,通過多元主體溝通交流,確保鄉村決策聚焦于村民所求所想,且決策聚合多元主體智慧。此外,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引領下,鄉村決策實現了民主與科學的有機結合,一方面,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村民能夠多渠道直接或間接參與鄉村公共決策,通過議政會、座談會、征詢會等方式,表達觀點和利益訴求;另一方面,鄉村治理現代化使鄉村治理融入了新技術,通過數字化的村務服務平臺和智慧化的村民回應平臺,拓展村民表達利益訴求的公共決策渠道,也使政府能夠快速了解村民的利益訴求,使鄉村公共決策更加凝聚村民的價值共識。因此,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不是為鄉村少數人謀利的工具,而是對鄉村大多數村民的尊重,將村民所思所想所愿作為鄉村決策的依據,在聚焦村民生活,滿足村民利益訴求基礎上,做出最符合村民意志的決策。
3全過程人民民主助推鄉村高效能治理
高效能治理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本質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1]我國制度優勢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中轉化為治理效能,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人民性、自主性、實踐性和時代性的特征,其制度優勢體現在人民當家作主、反映人民群眾的政治要求和民主愿望、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更高質量的民主,能夠在鄉村治理現代化實踐中,針對鄉村人口眾多、社會矛盾復雜、基礎設施不完善、對外依存度高的現實問題,聚焦鄉村治理復雜性、多元性的特點,通過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優化配置鄉村資源,使鄉村各民主要素在相互協同作用過程中呈現出整體性的治理效果,形成強大的治理合力,且通過民意與法治的良性互動、價值與工具的彈性整合推進鄉村各要素和諧發展,通過程序與實效的規則創設、民主與集中的雙輪驅動高效解決鄉村治理矛盾,提升鄉村治理的可持續性和發展空間,實現鄉村高效能治理。
(二)耦合共進: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邏輯
1價值理念相耦合
全過程人民民主和鄉村治理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在理論層面,人民群眾是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強調的核心關鍵詞,“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其應有的題中之義,反映出我國鄉村民主政治以實現廣大村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人都能夠參與鄉村民主政治生活。在實踐層面,村民參與鄉村政治生活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3]。村民通過參與鄉村民主協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能夠自主表達政治訴求和政治意見,并在民主政治實踐中形成村民的價值共識,彰顯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特征。鄉村治理現代化是一個眾力、聚力的系統工程,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終極目標是人的現代化,不僅要求村民具有現代化的治理能力,還應該具備現代化的治理理念,使鄉村治理在邁向現代化過程中更加凸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
2目標任務相耦合
全過程人民民主和鄉村治理現代化都以促進鄉村“善治”為目標任務。作為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新形態,全過程人民民主在鄉村民主實踐中,由于其自身的回應性、廣泛性和過程性,所以能夠將民主的要求貫穿于鄉村治理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為鄉村善治提供了一整套實現機制。在前提環節,全過程人民民主在確保鄉村治理合法性的基礎上,以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方略為鄉村治理提供科學有效的制度設計,為實現鄉村善治目標提供制度保障;在過程環節,全過程人民民主在鄉村治理中的實踐形式具有多樣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其滲透到鄉村治理的全過程、全鏈條、全環節,有助于調動鄉村治理主體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廣泛的社會動員推動鄉村善治目標任務的實現;在結果環節,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價值、程序、制度、主體的高效整合,實現科學治理,高效治理,促進鄉村治理的有效推進和有秩序的展開,為實現鄉村善治的結果提供績效支撐。而鄉村治理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其本質要求是在維持鄉村秩序和諧穩定的基礎上,實現鄉村的均衡充分發展,通過制度創新和民主實踐創新,在推動鄉村動態發展過程中,實現鄉村“善者治理”“向善治理”“善于治理”的鄉村善治的目標任務。
3實踐路徑相耦合
全過程人民民主和鄉村治理現代化都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實踐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4]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核心在“人民”,人民是民主行使的主體,民主權利由人民享有并實踐;在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全過程人民民主將“全”字貫穿于鄉村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鄉村治理的多個環節,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的有序銜接都是鄉村治理主體相互協同作用的整體性效果的呈現,全過程人民民主落實在合作治理過程中,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形成鄉村社會“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5]。鄉村治理現代化是治理主體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是一項涉及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的系統工程,僅靠單一力量難以發揮作用,需要“眾力”和“聚力”,推動形成鄉村治理人人參與、人人出力、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發揮治理效力最大化。
(三)現實可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踐探索
當前,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已經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一些先行區在實踐中“摸著石頭過河”,總結出許多較為成熟的地方經驗,都頗具現實意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踐路徑。
一是河南省新鄉市新鄉縣張青村的“村民代表提案制五步法”。這一制度創新的目的在于“讓村民當家作主,利用村民力量,解決村民問題”,也就是說,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依靠村民力量,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驟來解決鄉村公共問題。鄉村重大問題的決策,按照決策前、決策中和決策后分成三個重要階段,然后針對三個階段分別設置目標任務,在決策前聽取村民的呼聲,充分順應民意;在決策中按照民主協商、民主決策、讓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形成決策;決策形成后,以村委會為主體,以黨組織為后盾,進行決策執行;在決策執行中運用村民智慧,解決鄉村各類矛盾;在決策執行后自覺接受村民的監督。這一制度創新充分彰顯了張青村在鄉村治理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目標,將民主貫穿于鄉村決策的全過程,讓村民全程參與、自主表達、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充分展現了鄉村治理中全過程人民民主。
二是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余東村鄉村民主實踐。在民主協商方面,余東村根據鄉村自身發展特點,通過菜園議事廣場、“十大碗聯盟”的民主協商形式集中征集村民意見建議,針對村民提出的停車難、老人用餐難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方案,完善了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在民主決策方面,鄉村的發展規劃、建設項目、村集體經濟收益使用等都要經過村民代表大會研究決定。在民主管理方面,余東村對村民普遍關心的問題,如實定期進行村務公開,更好地保障群眾的知情權,構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治理模式,通過打造“一個最有禮的村”、推行“村民信用積分制”等做法,構建鄉村善治格局。在民主監督方面,余東村通過定期召開村民大會集體評議村委會成員的履職情況、村集體三資管理及項目實施情況。同時,實行線下監督和線上監督相結合,將村級資產管理、項目建設等情況在智慧監督平臺公開。余東村把全過程人民民主扎根于鄉村治理實踐,以共建共治共享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園。
三是陜西省華陰市羅敷鎮竹峪村的村級議事協商創新模式。竹峪村通過“協商議事廳”“議事小院、戶外議事長廊”,豐富協商議事的形式,以“村人議村事,村事村人定”為原則,針對鄉村治理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以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廣泛搜集村民對鄉村事務的意見建議,創新鄉村治理格局。竹峪村在議事協商創新過程中,通過設立議事協商點,構建以黨總支為核心、村委負責、各類治理主體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規范協商議事程序和規則,整合鄉村資源,保障協商得以落實;通過“群眾會”+“板凳會”的形式解決鄉村歷史遺留問題和村民的“急難愁盼”,實現了村民自治從“無為”到“有為”的轉變。竹峪村將議事主體交還給村民,村務大事都由村民說了算,從程序和制度上保障了村民的權益,實現了村級議事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竹峪村還將村務大事的提出、討論、決策和實施的過程公開透明化,轉變了村民“局外人”的思想意識,改變了原來村務工作“一頭熱”的狀態,激發了村民的主觀能動性和參政議事的熱情。
二、應為: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支點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制度保障,是鄉村和諧穩定發展的引擎,是治理主體聯通的樞紐,其以扶民強村、規范秩序和多元互聯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注入活力,釋放鄉村發展動能,并以鄉村民主實踐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其中,涵養新農人、打開新局面、凝聚新合力是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三個關鍵支點。
(一)扶民強村:涵養新農人
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涵養“現代人”所應具備的責任、理性、包容等不可或缺的群眾素養的政治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在鄉村治理現代化實踐中深入了解村民需求,整合村民利益,通過規范化的民主程序貫徹落實鄉村公共利益,并最終形成引導鄉村發展、符合村民需求的公共政策。“愛鄉村、知鄉情、懂鄉民”的新農人是鄉村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鄉村的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新農人懂技術、懂管理、懂市場,還需要他們擁有新思維、新理念。他們扎根鄉村,對鄉村生活有著強烈的情感共鳴,對于鄉村民主和村民自治也有著深刻的反思,他們在投身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帶著對鄉村民主的現實訴求。而如何培養新農人的民主意識,如何引發他們對于鄉村民主生活的關切,如何激發他們帶著民主意識應對和解決鄉村治理問題,是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著力點。
新農人的民主意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鄉村治理實踐的發展成效,對鄉村治理現代化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全過程人民民主以民主的形式和渠道動員鄉村新農人平等地參與鄉村事務、鄉村經濟和鄉村文化事業,賦予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更廣泛的民主權利,這種民主運行模式能夠強化新農人的主體意識和民主意識,使他們擺脫傳統宗法等級觀念,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治理理念。全過程人民民主涉及鄉村民主制度設計和民主實踐路徑,包括鄉村經濟文化發展和鄉村治理的民主化參與,民主化協商、民主化決策和民主化監督,使這些民主活動貼近日常生活,并把新農人遇到的切身利益問題融入鄉村生活議題,使民主生活成為新農人的一種習慣性的行為取向。
(二)規范秩序:打開新局面
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布局對我國鄉村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規范開展鄉村治理工作,如何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如何優化鄉村治理理念,如何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是鄉村在走向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全過程人民民主之于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意涵更加凸顯。
首先,全過程人民民主規范鄉村治理程序。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需要依靠程序化的設計,在程序規則創設中解決鄉村實際問題。全過程人民民主從政治過程的角度闡釋民主環節和民主程序的銜接性、連貫性和有序性,憑借“調研—制定—調整—執行—反饋”程序和閉環鏈條,將實現村民民主權利、滿足村民利益需求、促進村民政治參與、村民民主協商、村民民主監督等環節聯系貫通起來。村民依據制度賦予的權力參與鄉村治理,在確保村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在為村民謀利益的基礎上,保證了村民需求和監督內容的輸入和政策措施輸出的有序銜接,保證了村民意見的有序化表達和治理成效轉化的有效落實,彰顯權力運行的規范性和監督權力的合法性。
其次,全過程人民民主拓展鄉村治理空間。鄉村公共空間是鄉村治理的公共場域,鄉村治理空間不僅包括實體空間,還包括虛擬空間。在新媒體和大數據的作用下,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全”更加突出全方位,鄉村治理的公共空間從傳統的實體空間拓展到虛擬空間,村民不再拘泥于面對面的交往方式,而是借由網絡平臺的靈活性和高效性,更加傾向通過網絡平臺表達自己的意見觀點,形成各類“群”網絡治理空間。鄉村治理空間不僅包括自治型空間,還包括服務型空間。全過程人民民主以人民性為價值目標,要求政府作為鄉村民主政策的執行者在鄉村公共政策的制定和鄉村公共服務的提供方面以村民為中心,以情感化、服務化的標準重新規劃治理鄉村的公共空間[6]。
最后,全過程人民民主鋪展鄉村民主氛圍。良好的鄉村民主氛圍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是鄉風文明的體現,是治理有效的表現形式。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鄉村民主政治的引擎,承載著鄉村涵養民主精神、培育民主素質、操作民主實踐的價值功能,通過民主協商、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五個環節,讓群眾意見“說得出口”“聽得進耳”“有的商量”“能有反饋”,借助網絡微平臺,讓村民隨時“找得到人”“說得了話”“辦得了事”,將鄉村治理由“村里事”變成“家家事”,從“要我參與”變成“我要參與”,群眾溝通聯系的常態化和多渠道有助于掌握村情民意、了解矛盾癥結、解決群眾難題、融洽鄉村關系、穩定鄉村秩序、促進鄉村和諧,在濃濃的鄉土氣息中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濃厚民主氛圍。
(三)多元互聯:凝聚新合力
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需要鄉村基層組織的積極踐行,也需要鄉村社區的積極配合,更需要構建多元聯通的鄉村治理共同體。村民和鄉村組織部門在互相協同,共同參與鄉村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在協作共進中加深彼此了解,在利益契合的基礎上,凝聚共識。村黨組織、村委會和村婦女組織等鄉村基層組織聯絡其他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動員村民參與鄉村民主政治活動,為貫徹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現實支撐條件。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政府、村民、社會組織聯結的紐帶,在助推鄉村治理現代化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建構起互聯互通的橋梁,疏通了縱向橫向渠道,豐富了鄉村社會的內部聯系。
與此同時,鄉村社區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載體。鄉村社區通過組織開展村民參與性活動指導鄉村民主生活,為鄉村社區成員提供平等交流、相互協作的機會,助推村民融合,重塑村民家園意識,強化村民平等參與意識,在營造“類家庭”心理氛圍和物理空間的同時,提升鄉村聚合力。鄉村社區的協調配合使村民差異化、多元化、沖突化的價值偏好和利益訴求在鄉村治理主體間的行動交換、信息共享、價值共創基礎上更易得到滿足。鄉村社區的協調配合拓寬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場域,深入村民日常生活,把解決村民“急難愁盼”的問題轉化為鄉村治理動力,村民共同獻計獻策助推鄉村治理現代化,支持鄉村社區與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落地落實,同時轉變鄉村治理模式,積極推廣全過程人民民主,使村民在民主參與中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
另外,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同時也在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全過程人民民主將民主精神敘寫在鄉村民主實踐中,強化村民之間的情感鏈接,助力共同價值目標形成。鄉村治理現代化更加突出合作治理的特點,多元聯通是鄉村治理共同體形成的內在要求,在鄉村治理中,治理主體具有不同特征、身份與需求,需要對其重新整合,重新賦權。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為差異性主體打開平等進入、自由交往、自主協商的端口,使基層政府從資源權力的控制者、分配者轉變為引導者和服務者,將權力下放給村民和鄉村組織,使他們從旁觀者轉變為管理者、參與者和監督者,聚焦鄉村治理的全過程、全鏈條、全環節。通過豐富多樣的鄉村合作形式,引導鄉村治理共同體帶著對現代化鄉村的美好期許,形成共同行動、平等協商、友好交往的權力互動模式,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形成組織化的凝結。
三、何為: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落點
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政治實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在推進中國式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具體實踐中,需要提質增效,優化責任主體,探索鄉村治理現代化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合的實踐模式,發揮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找到激發鄉村活力的突破點。
(一)提質增效:優化責任主體
農村黨組織是貫徹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施者和推動者,也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引領者和組織者。村黨組織書記作為鄉村的帶頭人,在村民自治中發揮著引導、協調、監督、組織和服務的作用。優化責任主體,為鄉村治理提質增效,是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對農村黨組織而言,激活鄉村內生力,提升組織引領力,是優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切入點。具體來說,需要在農村黨組織的先進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建設三個方面出實招、下功夫。首先,農村黨組織的先進性體現在基層黨員的民主素質方面,基層黨員干部只有優先培育和構建民主素質,才能夠為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也就是說,基層黨員和基層黨員干部要堅持人民至上的民主認知;要堅持和增強平等相處的思想;要具備民主執政、民主創新和民主化解風險的能力。在組織先進性建設的過程中,通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反“四風”、黨內民主生活會等方式鞏固村黨組織先進性建設的長效性。其次,農村黨組織有效性體現在對鄉村黨員干部的激勵方面,通過選拔激勵優化農村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通過政策扶持引導優秀大學生回鄉村任職,優化鄉村黨員隊伍的年齡和學歷結構;實行鄉村黨員干部星級化管理,制定精準化的培訓,制定行為責任清單,在提升其治理能力的同時也能夠規范監督其行為,產生正向激勵效果;實行黨員爭星積分制,激發農村黨員隊伍的活力。最后,農村黨組織合法性體現在將自身權威的基礎擴展到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中[7],依據《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和《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的規定,通過推進村“兩委”一肩挑來獲取廣泛的村民認同,在保持與村民自治協調同步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民意基礎和合法性,夯實其在鄉村治理現代化中的領導地位。
對農村黨組織書記而言,政治素質、治理能力和治理理念是對其進行優化的著力點。首先,在政治素質方面,黨組織書記既要講政治又要講民主,其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要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善于傾聽不同方面的意見。在鄉村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村民集體參與、集體討論,共同作出決策,鄉村重大事務要由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民主討論,做好村務公開,健全全過程民主管理制度,規范民主決策,使鄉村各項決策體現民意。其次,在治理能力方面,鄉村治理現代化要靠村黨組織書記帶領黨員和村民組織實施,其治理能力一般走在村干部的前列,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健全規范村民會議制度,拓寬鄉村民主參與渠道,對鄉村重大決策要做到“四議兩公開”。最后,在治理理念方面,要以人民為中心,組織村民、凝聚村民、服務村民,了解村民的批評和意見,將服務與治理并舉,做到親情化服務,人性化治理。
(二)互促雙贏:融入鄉村“三治”
鄉村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政治實踐的載體,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鄉村治理現代化的主陣地。全過程人民民主要融入鄉村法治、鄉村自治和鄉村德治,構建起全過程人民民主與鄉村治理現代化的互融互促的關系。
首先,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鄉村法治。作為鄉村的政治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鄉村法治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其一,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鄉村政治實踐需要依法規范。以憲法為核心,以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支撐,健全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民主制度,保障村民依法依規實行鄉村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在鄉村法治軌道上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鄉村政治實踐。其二,全過程人民民主需要融入法治思維。法治思維的核心是重程序、守規則,以規則思維引導村民表達民主訴求,主張民主權利,以規則思維約束鄉村公權力的行使,以正當程序思維包容和吸納村民提出的不同意見和觀點。其三,全過程人民民主需要以法治價值為引領。離開法律法規的約束,民主只能成為良善的政治意愿[8],以鄉村法律法規為準繩規范鄉村政治社會生活,將民主、平等和法律統一起來,構建鄉村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法治機制。
其次,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鄉村自治。全過程人民民主在鄉村的政治實踐中,需要依靠、發動、團結群眾的力量,讓村民共同參與、共同議事,激發村民的價值感、主體感、尊嚴感和參與感,形成符合鄉村治理現代化要求的新秩序。此外,一些鄉村自治空間存在“混亂”式拼貼、形式化建設的問題,與鄉村治理現代化發展的要求格格不入。鄉村自治需要從鄉村空間的整體規劃入手,在符合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標準的前提下,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民主價值、民主程序、民主制度融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使鄉村多元治理主體鏈接于鄉村治理的情境中,以展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功能。一方面,依靠鄉村社區打造民主議事亭、民主議事廣場,發動群眾共同議事;另一方面,通過搭建網絡數據平臺,實現線上與線下相協同,為鄉村全過程人民民主拓寬渠道。
最后,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鄉村德治。道德治理形塑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提升村民的道德素質,為全過程人民民主貫徹實施構建風清氣正的外部環境。鄉村德治要依據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際需要,以家庭和睦、鄰里和諧、鄉村和美的鄉村德治愿景引領村民提高民主管理、民主協商、民主參與的水平和能力;鄉村德治引領鄉村掀起“以德促治”的新鄉風,運行“鄉村振風超市”積分管理制度,對于表現突出者可授予模范稱號或通過積分制度兌換獎品,以此激發鄉村群眾積極參與的社會心理,涵養鄉村群眾的民主意識,規范評選程序,在鄉村內部形成治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德治觀念。
(三)釋放動能:激發鄉村活力
鄉村要實現治理現代化必須打破“等、靠、要”的傳統思維,從“物”和“人”兩方面釋放現代化發展新動能。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于鄉村治理現代化實踐中,對于挖掘鄉村資源、激發村民民主意識和主體意識均有作為的空間。
一方面,鄉村治理現代化實踐活動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有效運行的現實支撐,也是盤活鄉村資源的契機。扎根鄉土的治理實踐破除傳統的思想藩籬,使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于鄉村治理現代化,并為其賦能。全過程人民民主借助鄉村治理的現代化實踐活動,充分挖掘鄉村的自然資源和鄉村人文歷史資源,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創新實踐載體,拓寬民主渠道,為村民參政議政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9]。如江西省吉安市黎山村通過民主協商統一村民共識、修訂鄉規民約、發動自治組織等方式扭轉鄉村秩序,設立鄉村中長期規劃挖掘鄉土資源,將明確的發展規劃與靈活的治理方式相結合,將傳統的鄉村資源與現代化的技術應用手段相結合,以激活鄉土價值。在此基礎上,如能拓寬媒體傳播渠道,擴大社會影響力,吸引外部資源投入,促進鄉村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形成互動,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實踐進程。
另一方面,借助“參與-反饋”機制,全過程人民民主“點燃”鄉村群眾的主體意識。“參與-反饋”機制是鄉村治理中激發鄉村群眾內生力的行動邏輯,其運行結構遵循個體做出行為,群體對個體行為進行反饋,個體針對群體給予的行為反饋進行自我價值認定,進而影響個體后續行為選擇。村民在參與鄉村議政活動中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獲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體驗。在活動中,村民之間開展互動交流,既能建立情感聯結,又能更新他們自身在鄉村治理現代化中的價值定位,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強化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現代化的主動性。在“漣漪效應”的作用下,以點帶面地推動村民參與鄉村其他公共事務,在“參與-反饋”中將個體與鄉村治理現代化聯系起來,增強鄉村凝聚力,重塑鄉村公共精神,修復集體參與的運行邏輯,構建起鄉村治理共同體,激活鄉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內在動能,讓鄉村更有活力和生機[9]。"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唐菁陽,劉靜,周湘南.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數字鄉村治理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0):14-17.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4]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王永香,李忠鵬.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五重維度[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7(2):30-40.
[6]程同順,王雪珂.基層治理的公共空間: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多維政治鏈接[J].黨政研究,2023(4):101-112.
[7]曹海軍,曹志立.新時代村級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實踐邏輯[J].探索,2020(1):109-120.
[8]章安邦,涂言豪.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J].法治現代化研究,2023,7(1):76-86.
[9]高鈺霞,王海英.幼兒教育助力鄉村振興:可為、應為與何為[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24):70-76.
The"Wholeprocess"People’s"Democracy"Empowering"Rural"
Governance"Modernization:"Possibilities,"Necessities"and"Pathways
Du"Nan
(China"University"of"Labor"Relations,"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The"modernization"of"rural"governance"is"an"integral"component"of"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Wholeprocess"people’s"democracy,"a"distinctive"democratic"paradigm"under"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serves"as"an"institutional"catalyst"for"integrating"grassroots"participation"into"rural"governance"practices."From"the"perspectives"of"functional"positioning,"intrinsic"logic,"and"practical"implementation,"this"democratic"model"injects"dynamic"impetus"into"rural"governance"modernization"through"three"synergistic"mechanisms:"cultivating"“newtype"farmers”"through"empowering"villagers"and"strengthening"communities;"establishing"standardized"governance"frameworks"via"institutionalizing"procedural"norms;"opening"up"new"horizons"through"fostering"multistakeholder"collaboration."To"operationalize"these"principles,"we"should"enhance"quality"and"efficiency,"refine"accountability"mechanisms"among"governance"actors,"embed"democratic"practices"within"the"“triple"governance”"system"to"form"a"winwin"situation,"activate"vitality"through"unleashing"endogenous"dynamics."To"empower"the"rural"governance,"we"should"exert"the"institutional"comparative"advantages"through"deepening"these"governance"innovations.
Key"words:wholeprocess"people’s"democracy;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rural"governance"modernization;empowerment
(責任編輯:張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