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把勞動者請進了我的攝影棚。
他們穿著日常的工作服走進影棚,袖口的磨損、工裝上的褶皺、安全帽的劃痕都保留著最本真的狀態。當背景布在身后垂落,所有關于職業的想象都退場了,只剩下這些真實的勞動者,以及他們身上無法褪去的生活痕跡。


醫生身著手術服,外科口罩還掛在脖子上,指甲修剪得格外短——那是無數次洗手消毒留下的習慣。養路工人粗糙的手指交疊在膝頭,手指上的老繭上是洗不凈的褐色。社區志愿者特意系上了紅袖章,眼角笑紋比同齡人深些,是在常年招呼鄰居們注意安全、領物資時攢下的。快遞員工裝的反光條在聚光燈下微微發亮,褲腿沾著電動車踏板的灰塵,他下意識調整著掛在腰間的掃碼槍,仿佛隨時準備出發。最年輕的消防員在鏡頭前有些拘謹,喉結上的傷疤隨著吞咽動作上下滑動。外賣小哥的手機不斷震動,他道歉說要暫時關掉接單系統。
這些細節像年輪一樣刻在他們身上,無需任何修飾就構成了勞動者的肖像。

我們常說要“為平凡人立傳”,但真正站在這些勞動者面前,才發現任何語言都顯得多余。醫生脫去白大褂也是會感冒的普通人,消防員的手掌同樣會被炊具燙出水泡。正是這種不完美的真實,讓平凡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當鏡頭抹去所有環境敘事,勞動者們終于不再是某個行業的符號,而是重新成為具體的“人”——會流汗、會疲憊,卻依然選擇堅守崗位的鮮活個體。
影棚的純色背景像塊留白的畫布,凸顯著外賣騎手曬黑的脖頸與醫生熬紅的眼睛,社區志愿者花白的鬢角與消防員新長的胡茬。這些被生活打磨的痕跡,遠比任何獎章更能詮釋勞動的價值。或許我們永遠拍不出“偉大的肖像”,但至少可以用鏡頭誠實記錄:在每個看似尋常的工作日里,正是這些真實的面孔,默默渲染著城市的晨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