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面臨更高的教育要求,這不僅需要教師全面突出以生為本,聚焦核心素養養成,落實全面發展的核心教育理念;還需要教師積極推動教學方法創新。故事教學法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特征,容易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認知與理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養成。因此,教師需要高度重視故事教學法,并積極探究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故事教學法概述
故事教學法顧名思義是以故事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所講述的教學內容穿插與其相關的故事,用于說明注釋,強調所講述的教學內容;或者用故事內容代替講課內容,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聽課興趣、啟發學生思考的核心目的。學生能在故事中領悟人生哲理,掌握閱讀知識,提升閱讀能力。整體教學也能化繁為簡,寓教于樂。相對來說,故事教學法具有較強的故事性,能突出語文閱讀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同時,故事性也是我國文學發展的顯著特征,通過以故事的形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承載民族精神,所以幾乎每部文學作品都蘊含著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同時,故事教學法還高度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使其能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種種特征都能表明故事教學法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二、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和作用
(一)增加課堂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
通常情況下,小學生的注意力普遍能集中20分鐘左右,并隨著年齡而增長。小學課程通常45分鐘左右,學生很難整節課程都集中注意力開展高效率的學習,勢必會出現疲憊、缺乏興趣、注意力轉移等情況。歸根到底,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課堂缺乏趣味性,學生很難通過自我約束來持續性地集中注意力。故事教學法能借助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學習視線和注意力,讓學生對故事產生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從興趣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調動學生的求知動力,使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學習,并將學習視為快樂的事情。這樣可以改善傳統教學的不足,使學生能在故事的作用下集中注意力,開展高效學習,進而促進學生不斷進步,實現長遠發展。
(二)突出學生學習主體,促進教學改革
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深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面臨更高的教育要求以及更難的教育挑戰。一方面,教師需要對傳統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另一方面,教師需要轉變固有教學形式,堅持突出以生為本的教育核心思想,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主體學習需求來開展教學。故事教學法與素質教育發展改革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要求高度重合,既能滿足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始終圍繞學生的主體學習需求開展,保障教學內容適合學生,又能助力學生學習發展。在故事的作用下,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改變了教師掌握主動權的教學現狀,并在探究學習中提升學習能力。同時,故事教學法符合教學方法創新以及教學模式創新的改革要求,以全新的教學形式來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從而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全面改革,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它以“德”為核心,強調學生的德才兼備。其中“才”是指學生所具備的學習能力,所掌握的學習知識和學習技能;“德”是指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思維觀念、品德意志等,以促使學生成為當前社會發展所需的時代新人。素質教育理念強調核心素養養成的重要性,需要教師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構建小學語文閱讀活動體系,讓學生能通過一系列的閱讀活動養成核心素養、發展閱讀能力。故事教學法的運用能達成這一教育要求。一方面,故事本身就有著寓教于樂的作用,在簡短的故事文本中蘊含著深厚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內涵,能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熏陶,使學生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另一方面,故事有著較強的思維性和啟發性,能讓學生在故事中深度思考、發展思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達到發展素養的核心目的。由此可見,故事教學法具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教育作用。
三、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立足文本內容,創作故事情境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有著較強的實用性和工具性特征,是基于新課程標準匯總出的教學結晶,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教材不僅充分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及學習規律特征,還能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所需,助力學生全面學習發展。文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這使得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閱讀內容大多都以故事為主。基于此,立足文本內容,創設故事情境,并借助故事情境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感受,使學生能基于真實發生的事情產生情感體驗,進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的認知與理解。這樣還能使學生掌握文本內涵,形成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達成總體教學目標,實現學生閱讀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全面養成。
例如,在部編版語文教材《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首先,教師要深度解讀教學內容,掌握文本的故事結構特征。在文本內容中,小蝌蚪經過鯉魚、烏龜等,最終找到媽媽青蛙。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小蝌蚪的外形也發生了一定變化,使小蝌蚪越來越像媽媽青蛙。教師圍繞這一部分內容,利用多媒體設備,結合圖文影音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創設故事動畫情境,以觀看動畫片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故事內容。其次,將文本內容和文本插圖加入動畫,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理解動畫情境,使學生能借助情境理解關鍵知識內容。最后,將關鍵圖片和視頻片段節選出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根據想象以及故事認知來講述故事。
(二)利用故事引導,加強教學互動
小學生年齡小,思維認知不夠全面,缺乏正確的認知與理解能力。這導致學生很難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理解文本含義,而故事教學法能起到思維引導作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能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知與理解,使學生能深刻掌握文本含義,理解故事內涵以及所要傳達的人生哲理,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認知,實現學生健康發展。通常情況下,故事都有深入淺出的特點,短短文字中蘊含著十分深厚的人生哲理,并以淺顯的方式引導讀者理解。借助故事的這一特點,將故事教學法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中抽象的閱讀知識。
例如,在部編版語文教材《狐假虎威》一課中,教師可發揮良好的指導作用,通過整合文本內容,將其以簡短故事的形式,并以幽默的語言和豐富的肢體動作來向學生講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利用故事引導與學生進行教學互動,讓學生思考別人害怕的真的是狐貍嗎?如果沒有老虎在狐貍又會是什么樣的下場?歸根到底其核心原因是什么?故事中告訴了我們什么樣的道理?以問題為線索促進學生展開生生互動,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使學生結合自身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來發表看法,表達觀念。通過多種角度的思維探究來開拓學生的閱讀思維,實現學生的高階發展。在完成討論之后,學生根據自身對問題的理解展開文本閱讀,以此加深對故事內容的深度記憶,使其更好地感知閱讀內容,形成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設計故事場景,還原故事內容
設計故事場景,還原故事內容,營造環境氛圍,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體驗,進而加強學生的學習認知,實現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一方面,故事場景的創設能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處于故事的世界中,成為故事的主人公,親身經歷故事的發生。另一方面,故事場景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展開積極探索,進而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實現自主創編故事。
例如,在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充分閱讀,掌握故事的基礎情節。在此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描述老屋的樣子。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根據印象中老屋的樣子裝扮教室,設計故事場景,真實還原暴風雨下破敗、到處漏洞的老屋與小貓之間的故事,讓學生感受雖然老屋破敗,但仍強撐著身體為小貓提供可遮風擋雨。基于此,通過設計故事場景,還原故事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老屋總也倒不了的原因。同時,學生還可代入小貓或老屋的角色,感悟老屋的慈祥。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繼續創作接下來的故事,想象暴風雨結束后,老屋即將倒下之際又會與小貓發生什么樣的故事。
(四)選擇合適素材,實現教學拓展
受篇幅的限制,教材所收錄的故事資源相對較少,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基于文本閱讀主題選擇合適的故事素材,實現教學拓展;并以拓展資源為核心,讓學生對拓展資源展開自主閱讀學習。
例如,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實際教學內容,圍繞某一教學主題整合教學資源,并根據學生的閱讀需求適當篩選,以保障故事內容符合當前學生的閱讀學習需求,如《伊索寓言》《十萬個為什么》《一千零一夜》《中華成語故事》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閱讀任務,讓學生學習故事寫作結構,嘗試自主創編故事;或者發揮家長的引導性作用,給學生布置親子閱讀活動,讓學生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感受閱讀樂趣,養成閱讀習慣。
(五)創建角色扮演,強化閱讀體驗
角色扮演是在故事的基礎上結合故事內容所開展的趣味游戲,不僅能充分突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與學習興趣,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其中,以游戲的方式讓學生獲取直觀的學習體驗,加深其對故事內容的認知和理解。
例如,部編版語文教材《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文本內容開展角色扮演游戲。教師可向學生提出活動任務,讓學生開展角色扮演的舞臺表演。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活動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故事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事情節等相關信息。學生能通過角色扮演,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表現出來,包括人物語言、人物神態、人物動作、人物表情等。在表演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自主添加角色劇情或表演臺詞,彰顯其性格特征,同時進一步增加表演的完整性和趣味性。教師也可以積極參與其中,擔任故事中的角色,引導學生展開趣味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主人公的經歷來理解故事中所要表達的內容以及作者透過故事所要傳達的人生哲理。
(六)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道理
故事往往具有寓言性特征,在一個個趣味生動的小故事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內涵,能反映人們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通過自身獨特的智慧,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將深厚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蘊藏在故事中,使故事具有一定的生活化特征,并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通過以生活為核心,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生活經驗,加強對故事內容的認知與理解,使其能獲取其中所蘊含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
以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亡羊補牢》一課為例。它通過講述放羊人的故事來告訴學生當羊全部死亡時,再去補羊圈上的洞已經太晚了,只有及時發現及時彌補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損失。以此為基礎,結合生活實例向學生講述學生身邊的故事,如某學生筆袋破了個洞,每天都有不同的東西遺失。起初不以為意,直到發現筆全部遺失才會想著去縫補筆袋,而這時筆已經全丟了,如果在發現時就補好筆袋就不會造成所有筆的丟失。以這種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故事形式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生活經驗理解文本內容,掌握其中所要傳達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
四、結語
總而言之,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既可活躍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可借助故事的抽象性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培育學生的閱讀和心思。因此,教師需要對故事教學法予以高度重視,立足故事教學進行教學研究,以實踐為基礎,在不斷總結嘗試中探索有效方式方法,實現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