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旅行、哲學,這是十四世紀意大利人彼特拉克生命的全鏡頭。如何在大自然的山水間發現詩,并以哲學的光輝溫暖人類,彼特拉克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作為一個著名的旅行家,他的前半生穿梭往返于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之間,徜徉于意大利北部的山水之間。1336年4月26日,彼特拉克和他的兄弟以及另外兩個同行者爬上了一座一千九百米的山頂。在那時的歐洲,無緣無故地登山,是極不尋常的事件。正是因為他的這個舉動,這個日子被認為阿爾卑斯主義的誕辰日,彼特拉克本人也被稱為“阿爾卑斯主義之父”。身心的放縱,山水的滋養,促使他形成了反對中世紀教會長期以來宣揚的禁欲主義的思想理念,使他成為西方人文主義的先驅。
在和友人尋訪古代遺跡、周游名山大川、飽覽山光水色的途中,彼特拉克喜歡登高遠眺。宛若孩子一般,他在高處手舞足蹈,領略陽光和風,探尋山水的源頭,揮筆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詩作。他描繪著斯佩西亞海灣靜謐安寧的美景、威尼斯港口五光十色的世景人情、那不勒斯城熱烈悠深的傳統氣氛。他贊美純真的愛情,歌頌自己美麗的祖國。
就自然美的自覺觀賞、社會效用及藝術魅力而言,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洞開,唐宋時達到頂峰,而在西方,當時仍處于遮蔽狀態。就自覺意義上的自然美欣賞,東西方的“時差”達到了十一個世紀之多。在文藝復興之前,西方人雖然也能感知到情感的體驗,但難以抵達審美的境界,彼特拉克實現了這一突破。
彼特拉克有這樣一段趣聞:十四世紀初的一個清晨,法國南部阿維農城里的人們看見一個青年興沖沖地向城外跑去,于是驚奇地問:“彼特拉克,你今天又要去哪里啊?”年輕人回答道:“去登圖克斯山,去眺望那原野中美麗的景色。”對此,瑞士文化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認為,彼特拉克是西方最早發現自然美價值的現代人。正是有了彼特拉克意義深遠的發現,才有了伊拉斯莫斯、蒙田、笛卡兒、華茲華斯等人對自然之美的觀賞和描繪,才有了與中國迥異其趣的西方自然美觀念以及這種觀念的近現代繼承與發展。
彼特拉克的山水抒情詩是在繼承普羅旺斯騎士詩歌和意大利“溫柔的新體”詩派愛情詩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并形成了格調輕快、韻味雋永、善于借景抒情的風格,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我像往常一樣在悲思中寫作/鳥兒的輕訴和樹葉的微語/在我耳邊繚繞/一條小河/傍依著兩岸鮮花/在和風細浪中暢懷歡笑……”
這里,彼特拉克通過花、鳥、河、風的描寫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我仿佛看見,面對一朵花,彼特拉克發現了愛情;聆聽鳥在空中的飛翔,彼特拉克洞悉到了自由……如果說詩人是借景抒情,我卻從中領會到了心靈展露于自然之美的人文主義情調。
在西方,用詩來表達人文思想,是彼特拉克開拓性的貢獻,其中最優秀的是敘事詩《阿非利加》和抒情詩集《歌集》?!栋⒎抢印访鑼懝帕_馬統帥斯齊皮奧戰勝漢尼拔的英雄事跡,充滿愛國主義精神。這首詩讓他獲得了桂冠詩人的榮譽?!陡杓穮R集了他逝世前四十多年間所寫的三百多首十四行詩,其中以《我的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當時的意大利,由于受到教皇的干涉、外敵的入侵以及各城邦國相互混戰,長期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目睹這種現實,詩人寫道:“看吧/我的祖國/你所喜愛的我的故鄉/正在為無名原因引起的戰爭和那不能抑制的糾紛/受著多么殘酷的折磨和煎熬……”
這血和淚凝成的詩句,飽含著彼特拉克憂國憂民的深情,寄托著渴望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歌集》中的大部分詩篇是抒發其對少婦勞拉的愛情。1327年的一天,二十三歲的彼特拉克在亞維農的一所教堂與一位騎士的妻子邂逅。這位二十歲的少婦儀態端莊,嫵媚動人,彼特拉克對其一見鐘情,墮入情網之中。勞拉在亞維農的教堂里出演《離散的旋律》的身影,激起了他的創作沖動。此后,歲月不斷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卻不顧禁欲主義的束縛,始終對勞拉一往情深。在勞拉身上,彼特拉克寄托了他關于美和精神品質的理想,用無比抒情的詩句,對她的形體之美反復詠嘆,并在自然之美里找到了勞拉的影子和靈魂。
對于大自然之美,彼特拉克極其敏感,《歌集》中的《清、涼、甜蜜的水》是顯著的例子。作為愛情詩,這首詩沖破了中世紀禁欲主義和神學思想的樊籬,大膽歌頌愛情和幸福,表現了以人和現世為中心的新的人文主義世界觀。
在藝術風格上,彼特拉克的抒情詩繼承普羅旺斯騎士詩歌和“溫柔的新體”詩派的傳統,克服了抽象性和隱晦的寓意,表現了新的人文主義精神,使愛情詩更加接近生活的原貌和本質。
《歌集》為歐洲抒情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后世人尊彼特拉克為“詩仙”,將他與但丁、薄伽丘并稱為歐洲文學史上的三顆巨星。1340年,巴黎和羅馬爭相邀請他去接受桂冠。彼特拉克最后選擇了羅馬。1341年4月8日,在羅馬卡匹托山上隆重舉行授冠儀式,當主持人鄭重地宣布授予彼特拉克“桂冠詩人”的光榮稱號時,全場掌聲雷動,人們熱烈地向他表示祝賀。從此,彼特拉克便成為享譽整個歐洲的著名詩人。
彼特拉斯直言:“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边@句名言,被視為人文主義的宣言。有學者認為,彼特拉克是第一個提出人文主義概念的人。因此,他獲得了文藝復興第一人、人文主義奠基者的美譽。
勤奮研讀古典著作,掌握淵博的知識,是彼特拉克人文理念形成的堅實基礎。他廣泛搜求希臘、羅馬的古籍抄本,并最早突破中世紀神學觀念,運用人文主義觀點予以詮釋和闡述,對意大利和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文藝復興運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稱他為文藝復興先驅絲毫不為過。
作為一個人文主義的大聲疾呼者,彼特拉克沒有忘記歷史。他用拉丁文寫成的《名人列傳》一書,列有二十一位古羅馬時期的歷史名人(從羅慕洛起一直寫到凱撒為止)和皮魯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漢尼拔的傳記。他透露,寫作此書的目的,在于以人物傳記形式給意大利人展現一部宏偉壯麗的羅馬史,讓他們了解意大利的過去就是歷史上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羅馬帝國,從而激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以擯棄基督教宣揚的“世界國家”的空想,從而走上民族獨立統一的道路?!睹肆袀鳌分械膼蹏髁x和民族主義思想,是彼特拉克作為人文主義者的又一重要特征。
彼特拉克在史學領域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概念。在他看來,在他所崇拜的古代和寄予無限希望的新時代之間,存在著一個使人深惡痛絕的時代。這個時代既毀滅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又毀滅了“公共美德”,因而是個黑暗、愚昧、倒退的時代。在彼特拉克的心目中,已經有了日后所謂“中世紀”這一概念的萌芽,并規定了這一概念的內容。
“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鑒?!痹跉v史的時光里,彼特拉克揮揮手,對世人微笑著說。
彼特拉克人文理念的形成,與他的身世密切相關。1304年,他出生于阿雷佐。父親瑟·彼特拉克是佛羅倫薩著名的公證人,和但丁一起于1302年被黑手黨政權從佛羅倫薩放逐。彼特拉克與其家人追隨從1309年教會分裂中遷居亞維農的教宗克萊孟五世,遷至亞維農早年生活的地方。1311年,彼特拉克隨家遷居法國,在普羅旺斯旅居多年,后來遷至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他曾在博洛尼亞學習法律,但卻酷愛文學。父親去世后,他專心從事文學活動,其間當過神甫,結識了樞機主教喬萬尼·科隆納,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并周游意大利各地和歐洲一些國家。面對紛亂的現實生活,他渴望實行政治改革。1347年,羅馬平民在科拉·迪·里恩佐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反對封建君主的暴政,彼特拉克寫詩表示支持,并打算奔赴羅馬參加這一斗爭。
與同為意大利人文主義者薄伽丘的相識,鞏固了彼特拉克的人文主義理念。1349年,彼特拉克認識了小他九歲、他的狂熱崇拜者薄伽丘。兩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共同探討人文主義的話題。1351年,彼特拉克毅然辭去教皇秘書的職務,由薄伽丘舉薦,到剛剛成立的佛羅倫薩大學講學。在此,兩位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熱心支持一位名叫里昂古奧·彼拉多的希臘人把《荷馬史詩》全部譯成拉丁文。
晚年,彼特拉克在一個叫阿克瓦的小村莊買下了一所房子,潛心讀書寫作。深夜,村人仍然會看到這位老者房間窗前明亮的燈光。1374年7月的一天,當人們走進他的小屋時,發現它的主人伏在桌前,他的頭深深埋在古羅馬著名詩人維吉爾的手稿中,已經與世長辭。
彼特拉克晚年的伴侶是一只貓,它成為這位思想家情感的慰藉者。彼特拉克終生未娶,那個他一生鐘愛的勞拉,并沒有真正走進他的生活。唯有一只溫情脈脈的貓,依偎在彼特拉克委婉和嘆息的懷抱里。彼特拉克死后,這只貓被制成木乃伊。如今,它依然被保存在一個壁龕中,壁龕上飾有一只大理石制成的貓,刻寫著彼特拉克寫的五個字:“僅次于勞拉。”
千秋萬歲,名不寂寞。這便是人文主義先驅彼特拉克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