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波斯帝國敘利亞“河西行省”設置的動因與作用

2025-05-20 00:00:00李繼榮
外國問題研究 2025年1期
關鍵詞:文明制度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01(2025)01—0019-13

古敘利亞地區被譽為“文明的十字路口”,自古以來便是諸多國家或族群角逐之地。以阿摩利人、亞述人、猶太人為代表的閃米特語族人和以波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為代表的印歐語族人接續活躍于古敘利亞地區導致該地區從未建立起強大穩定的獨立政權。多種族政權統治使該地區的文明呈現出分散性與多樣性。古敘利亞地區的統一不僅無法靠微小的幾個內部政權實現,外來統治者的“藩屬國”政策更是加劇了該區域幾個政權的分崩離析。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征服敘利亞地區后,廢止“藩屬國”政策,設敘利亞“河西行省”①,標志著原本分散的附屬國轉變為域外大國的一個內部統一的行省區域,在該地區的歷史發展與波斯帝國的命運聯系更為緊密之時,敘利亞文明共同體亦形成,以文化為載體的族群間的互動促使這一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敘利亞“節點文明”,從這一意義上看,波斯在敘利亞地區廢藩置省的舉措,促進了古敘利亞文明的形成。

由于古敘利亞文明“弱政治”的特點,學者普遍認為古敘利亞是“一個從來沒有實現統一的古代社會所在地”。②為此,國內外學界對波斯統治下的敘利亞的政治制度關注較少。國外學界較早開啟了波斯時期的古敘利亞政治制度建設研究,如英國學者博德曼等主編的《劍橋古代史》(第四卷)對波斯治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河西行省”的政治史和民族政策進行了概述;③德國學者克林格爾的《公元前3000—前300年敘利亞政治史手冊》對波斯時期敘利亞政治制度的簡述;④美國學者布利斯的著作《3000 年古敘利亞史》對波斯時期古敘利亞地區政權更替的闡釋等,雖涉及了波斯時期敘利亞地區的政治制度變革,但僅是闡釋了波斯人推行行省制度這一事實①。總之,多數歐美學者以“附屬”形式探討古敘利亞的政治制度,導致這一研究難以由表及里。國內學界的研究起步較晚,以郭丹彤和金壽福為代表的埃及學學者②、以吳宇虹和劉健為代表的亞述學學者③及以李鐵匠為代表的波斯史學者④,在論及西亞北非文明時會述及外族政權對古敘利亞的政治制度的影響,但關聯式研究成果表明很多學者的研究專長并非古敘利亞史,研究對象還未成體系。近年來,隨著埃卜拉文獻、近東文獻的發掘、整理與翻譯及考古材料的不斷發現,③國內學者們以“文明交往理論”為指導,將古敘利亞文明作為整體研究,探討了這一文明的流變特征及波斯治下的敘利亞行省的權力關系等。但是,波斯推行“河西行省”的目的及貢獻等問題,學界仍未有深入探討。有鑒于此,希望以此為志,拋磚引玉求教于諸位方家。

一、敘利亞“河西行省”設置的歷史沿革

在闡述波斯在敘利亞地區設置行省的歷史沿革之前,有必要厘清兩個問題。第一,敘利亞概念相差較大。今日之敘利亞乃專指中東地區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這一政治單位,而古敘利亞是指陶魯斯山與西奈半島、地中海與敘利亞沙漠之間的區域單位,包含了今日的敘利亞、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約旦等國家。第二,敘利亞名實長期分裂,近年來,學者們從古文獻中大致構建出了這一詞的出現及演變過程。這一詞最早出現在烏加里特文獻中,以舒爾云(Shryn)的形式存在,可能是當時的小邦國,后來的希伯來文獻稱為“敘倫(Siryon)”,指外黎巴嫩地區;巴比倫文獻稱其為“敘利(Su-Ri)”,指幼發拉底河北部地區;希臘人稱其為“敘利亞”②,指北到陶魯斯山、南達西奈半島、西自地中海沿岸、東抵伊拉克沙漠。阿拉伯人征服后,這一地區被稱為“閃姆”,指也門以北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該地區又恢復了敘利亞這一希臘語稱呼。

然而,即便是希臘人的“敘利亞”稱謂也經歷了復雜的過程。“敘利亞”這一詞的通用稱謂是在希臘化時期的塞琉古王國,該王國亦被稱為敘利亞王國,羅馬人統治時期廣泛使用這一詞指代古敘利亞地區。希臘化時代之前,希臘語史料中就已出現了“敘利亞”“敘利亞全境”和“敘利亞與腓尼基”,這三種稱呼在希臘化時期之前的所指也基本一致,主要限于狹長的沿海一帶及小亞一帶。以希羅多德的記述為例,《歷史》載道“希臘人稱卡帕多西亞人為敘利亞人”,而“腓尼基與巴勒斯坦的敘利亞人從埃及人那里學會割禮”“腓尼基人從紅海遷徙到敘利亞沿岸地帶,而敘利亞到埃及的地方被稱為巴勒斯坦”①,可以看出,這里的敘利亞或居民大多數位于波斯的“河西行省”,但也有所出入,一方面是西奈北部地區,另一方面還有幼發拉底河左岸和小亞的卡帕多西亞。波斯的史料中并未提及敘利亞或敘利亞人,更沒有敘利亞一巴勒斯坦地區的特定名稱,當要提到“河西民族”之時,波斯人則采用“亞述人”稱謂。波斯統治下的古敘利亞地區還未有“敘利亞”的區域與民族意識。

概念與疆域的古今差異導致對古敘利亞文明的構建與闡釋任務充滿艱巨性,但是從其名與實之間的演變與磨合過程看,古敘利亞文明也擁有與其他文明共性的演進規律,那就是點一線一面(城市一王國—帝國)的發展趨勢。但由于其“交通環島區”的地緣因素,這里成為諸文明沖突交往的中心,在外來強政權的干擾下,敘利亞內部政治弱化,所以形成的王國也是外族統治下的王國。但這并不影響敘利亞作為“人類古老文明中心”的地位,因為對多元文明元素的包容、借鑒與吸收貫穿于該文明生成、發展的整個過程。所以,從文明的角度看,名與實完美結合下的古敘利亞文明的顯現特征似乎是希臘化時期“敘利亞王國”統治下的“以‘肥沃的新月帶’為中心,環之以安納托利亞與亞美尼亞和亞美尼亞高原南坡,地中海東岸廣闊的土地和阿拉伯草原北部的大片疆域,終將歐洲文明與西亞、中亞、南亞乃至中華文明連接起來,成為西亞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臘羅馬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之所”②。故而,敘利亞王國應該是古敘利亞名與實完全重合的“顯性”吻合時期,但其緣起時間要更為久遠。

波斯帝國統治下的行省制度,對敘利亞文明的名與實吻合起到了奠基作用。在希臘人賦予這塊土地敘利亞名號之前,這里就有諸多民族與政權存在的本土文明,按照林志純先生的“城邦一帝國”文明發展理論,“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大都以城邦始,以帝國終”③,早期青銅時代,這里產生的最早的區別于兩河流域南部“方形城市”的“圓形城市”阿爾羅達和丘埃拉的發掘表明其城市起源的內源性,④而以埃卜拉城為代表的城邦文明,也表明其非兩河文明的“舶來品”,而是自主起源的城邦文明。

隨著城邦間為爭奪土地、人口與資源而發生的兼并戰爭,促使城邦間的聯盟意識出現,在北部與南部形成了雅穆哈德王國與夸特那王國。根據文獻記載,雅穆哈德王國在兼并戰爭中于雅利姆-里姆時期獲得了20個追隨者,夸特那王國也有10—15個追隨者。③中央大國與地方小邦之間建立起了松散的攻守聯盟王國,雖未形成完全的專制集權模式,但表明這塊土地上的政權組織開始沖破了城邦的局限,中央與地方的行政劃分與統治理念開始萌芽。特別是隨著地緣性交往的頻繁,盟邦中的主體不斷膨脹,霸權意識增強,比如雅穆哈德王國的第四任君主阿巴爾繼位后,便開始效仿兩河地區君主,自稱“偉大之王”,治下的地方小國之王稱為“家主”①,表明這一地區的政權具有了強化王權與集權中央的意識,這也符合林志純先生的“城邦—帝國”理論演進趨勢。但由于外來政權的干擾,使得這一地區在波斯人到來之前逐漸演變為近東的“火藥桶”,外來勢力主要包括五種:赫梯、米坦尼、埃及和亞述和新巴比倫。

公元前17世紀興起于安納托利亞的赫梯帝國開始介入這一“十字路口”,赫梯王哈圖西里一世通過各個擊破,瓦解小邦的方式控制了這一土地上的北部城市。赫梯政治力量的介入使這塊土地成為近東大國互相爭奪的對象,其獨立發展的模式被打破,卷入到古代大國的紛爭與競爭中。由于赫梯忙于與古巴比倫的戰爭,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代替赫梯統治該地區,這里成為米坦尼人統治的范圍,同時埃及法老也開始將政治力量滲透到這一地區的南部,美吉多戰役的勝利,埃及正式打開通往亞洲的“大門”。因此,在公元前1600—前1350年間,這塊土地上主要活躍著米坦尼與埃及兩大政權控制的競爭勢力。但赫梯于公元前1596年滅巴比倫后實力進一步增強,又一次轉向對“新月地帶”的爭奪,身處埃及與赫梯兩大強國之間的米坦尼最終被赫梯滅亡,于是從約公元前1350—前1200年(又被稱為“阿瑪爾納時代”)古敘利亞的這片土地上又進入到埃及與赫梯的爭奪與操控時期,赫梯取代米坦尼控制北部,埃及主要在南部,雙方對這一地區的爭奪在公元前1274年達到頂峰,即卡迭石戰爆發,卡迭石之戰后雙方的《銀板條約》簽訂標志著這一地區被大國共同瓜分,但兩大國在戰爭中受到削弱的境況也為亞述的崛起與介入提供了條件,古敘利亞地區逐漸納人亞述人的帝國范圍。②但亞述帝國末期內憂外患,迦勒底人趁機建立新巴比倫王國,于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被滅后,獲得了古敘利亞地區,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時期又通過“巴比倫之囚”和軍事討伐的方式將該地區徹底征服。

通過簡單梳理發現,外部勢力的介人使得古敘利亞地區的內外環境復雜化,內部本土盟國式微,自主政權弱化,呈現出與周邊強大政權的“博弈”與“競爭”,以各種方式在夾縫中求生存,開啟了近東“附屬國”體系的周旋模式。外部邦國外交關系錯綜復雜,受大國爭斗與戰爭及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敘利亞文明走向崩潰的邊緣,給古敘利亞土著居民帶來災難與痛苦。不過這也客觀上為敘利亞政治與文化擺脫困境提供了新的機遇,幾方政權在這一地區的爭奪中,都在想盡辦法實現對這一地區的有效統治。總體來講,亞述帝國以前,幾個大國在這里建立起的是附屬國體系,但也有差異,米坦尼人采用了間接的貢賦與軍事藩屬統治政策,建立起經濟與軍事上的關聯;埃及由法老任命的官員代為管理,更注重政治上的控制;赫梯則采用“分而治之”的政策,以隸屬與緩沖的方式,構建起雙方的松散聯系。亞述吸取了這些統治方法,打算以劃分行政區的方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地方管理體系——有些學者稱其為行省,亞述王每征服一個地區便設置一個行省,委派行省總督進行管理,使其成為中央與地方的重要紐帶,更成為亞述鞏固擴張成果的主要方式,③對波斯行省制度的創建具有重要影響。

然而,亞述的行省制度與波斯行省相比差異較大①:第一,該制度與亞述王反復征服相關,具有偶然性,缺乏對古敘利亞地區的規范性、整體性與體系性設計;第二,在大國爭霸中,這種行省體系主要是鞏固亞述的征戰成果和向外擴張,諸多勢力的征戰與搶奪,撕裂了敘利亞地區的社會結構,加劇了敘利亞的分離;第三,亞述時期行省內部政治運行機制尚未建立,行省因領土增加而產生,行省體系隨其版圖的擴大而不斷向外拓展,故而古敘利亞地區獨立性王國的特征依舊明顯,新巴比倫王國時期短暫的統治也基本延續了這一政治狀態,在城邦政治到大國的爭霸中,這一地區的政治形式呈現出了“多中心主義”②的特點。

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魯士進入巴比倫,并結合埃及、米坦尼、赫梯與亞述的統治制度,糅合成一種被稱為“行省”的制度模式引入古敘利亞地區。當然,波斯帝國還未將這一地區稱為敘利亞行省,而是將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地區與巴比倫合稱“巴比倫-埃比爾·納里(Ebir-nari)”,意為“巴比倫—河西行省”③,其下設置“河西行省”二級單位,河西行省包含了陶魯斯山以南、幼發拉底河以西、地中海東岸以東和西奈半島以北的地區,是古敘利亞文明的核心地帶。居魯士任命其親信戈布利亞斯為大行省總督,總督任命下級官吏,“河西行省”雛形建立。但畢竟居魯士在敘利亞地區的體制組建時間較短,行省規模過大容易引發地方權力的尾大不掉,叛亂時有發生,于是大流士以征收賦稅的名義對行省進行了改革,在“巴比倫一河西行省”之下劃分出了二級行省“河西行省”,以分割大行省總督職權。巴比倫與河西省內的叛亂,致使薛西斯的統治政策發生改變,他一改居魯士以來的寬容政策,代之以更為嚴厲的管控措施治理敘利亞地區,不僅下令將河西地區與巴比倫進行了分離,使河西成為一個獨立的大行省,還在河西行省之下按照地域與傳統分出四個小行省,如腓尼基行省、猶大行省、撒瑪利亞行省和阿拉伯行省,敘利亞地區作為獨立單位的政治制度就此成型。

據此,雖在波斯時期這一古文明的名與實還存在分離狀態,但波斯廢藩置省的舉措,則是實現古敘利亞內部融合與重組的開始。波斯的這一體系具有整合性特質,體現如下:第一,行省制非偶然設置,更非獨立性很大的附屬國,而是帝國疆域的一部分;第二,作為帝國的疆域,行省的設立改變了這一地區“多政治中心”的局面,使其呈現出整體與統一的特質。從居魯士、大流士到薛西斯,波斯王對行省進行過級別上和范圍上的調整,但“河西行省”也經歷了制度上的完善和疆域上的明確過程,這也為希臘人將其稱為“敘利亞”奠定了制度基礎。

二、敘利亞“河西行省”構建的歷史動因剖析

從政治理論構建的角度來看,波斯在古敘利亞地區廢藩置省,是其以強政治手段對處于“碎片分散”的古敘利亞地區的一次地理整合。此前的外族統治政策主要是基于對被征服地區擴張與管控,并非著眼于進行統一建構,這也是為何在亞述行省統治過程中還伴隨著殘酷的殺戮和無情的劫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文明間交往的頻繁和世界主義觀念的影響,波斯人突破了這種自然環境的限制,以行省制統一建構地方治理體系,為以后敘利亞地區成為統一體奠定了基礎,這應該是敘利亞文明從分散到統一的質變。換言之,古敘利亞文明認同不是血緣認同,而是在波斯建構基礎上逐漸出現的地域認同、發展出統一文化過程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到阿拉伯帝國時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血緣身份認同。

實際上,波斯人到來之前這一地區本身呈現出政權與民族的多樣性,表現如下:第一,政權多中心主義,本土政權至少包括腓尼基城邦、猶太社區和阿拉伯部落三種形態。腓尼基人沿海而居,善于經商,一直保持著城市文明狀態;猶太社區以宗教信仰為紐帶,形成了自我的區域統治模式;阿拉伯人則以敘利亞沙漠南部、巴勒斯坦南部和西奈半島北部為主要活動中心,發展香料貿易。第二,這里民族成分復雜,除了政治形態下的腓尼基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大區分之外,還有以東人、亞實突人、摩押人、納巴泰人等更細節的區分,將如此復雜眾多的民族劃為一個行省區域,無疑是波斯帝國在制度上的一次大膽嘗試與創新。第三,這里地形氣候復雜,既有靠近大海、氣候溫和的地中海沿海平原地帶,也有難以逾越、積雪覆蓋的黎巴嫩高山地區;既有適合谷物生長、農業發達的農耕平原,也有水草肥美、利于畜牧發展的牧區;北部及沿海地中海氣候區降雨豐富,南部熱帶沙漠氣候下的沙漠地帶干旱缺水。波斯王將這樣一個多樣化的區域合為一體,主要基于便于控制的需要。

一、加強中央王權控制的需要。在加強王權控制方面,波斯人與之前的外族統治理念無異,因為波斯要想將政權介入古敘利亞內部,必定也同其他外來政權一樣會受到本土政治勢力與百姓的抵抗,因為波斯與古敘利亞之間屬于文明交往的范疇,“要實現文明的融合與滲透,沖突與整合作為一對長期相互伴隨的矛盾統一體貫穿于交往的環節之中”。①很明顯,波斯王吸取了赫梯、米坦尼、埃及和亞述在這一地區統治的經驗與教訓,在糅合前輩制度模式后采取了更為隱匿的集權策略,以政治上的“解放者”和政策上的“寬容者”②的形象出現,就是看到了以此方式可化解沖突,實現更大程度的整合。因此,本質而言,波斯帝國統治者在古敘利亞“廢藩置省”的目的與其他外來政權無異,就是出于加強中央王權控制的需要,主要體現在疆域劃分的原則上。按照歷史政治地理的理論,政區的設置是因中央集權制國家行政管理的需要,劃界本著對集權統治有利的原則,但內部經濟的發展也是維持政權的基礎,劃界還要考慮政區與地理的一致,由此而衍生出“犬牙交錯”與“山川形便”兩種劃界原則。③波斯帝國在古敘利亞地區“廢藩置省”利用了該地區“復雜”的因素,變不利為有利,實現中央集權控制需要。

首先是山川形便的原則。山川形便是以天然山川作為行政區劃的邊界,講求行政區劃與自然地理的一致性,這是最直觀最自然的劃定原則。高山大川一方面造成了地域間的差異性,也是古代交通不便情況下文化傳播的天然屏障,成為世界古文明邊界劃分的通行原則。波斯帝國時期,居魯士征服后,采取了寬容政策,將巴比倫與“河西”劃為一級大行省單位,大行省單位下維持原有模式,不過集中區域的雛形大致形成,沿海的腓尼基地區、敘利亞一巴勒斯坦的猶大和撒瑪利亞地區及南部的阿拉伯人區。高墨達運動及大流士執政初期起義,表明“行省過大”的統治模式并不牢固,故而在鎮壓各地起義后,大流士以征收賦稅的名義對行省進行了改革。根據巴比倫的法律文獻可知,大流士在“巴比倫一河西行省”的基礎上劃分出了二級行省單位“河西行省”,以分割大行省總督職權。①薛西斯統治時期,巴比倫與河西省內的叛亂致使其一改居魯士以來的寬容政策,代之以更為嚴厲的管控措施治理敘利亞地區,在河西行省之下按照地域與傳統分出幾個小行省,分別是腓尼基行省、猶大行省、撒瑪利亞行省和阿拉伯半行省,②敘利亞地區作為獨立單位的政治制度就此成型。

雖然幾位君主在位時期的行省級別在不斷調整,但“河西行省”作為古敘利亞的核心地帶,劃分講求了山川便利的原則,從大行省設置看,東部的底格里斯河,既是天然屏障,也是鎮壓內部叛亂的水上要道,南部的沙漠與西奈半島則成為波斯與南部民族分割與交往的重要關口與屏障,西部海洋也成為抵御外敵的屏障和海上貿易的平臺,北邊的陶魯斯山則成為小亞與這一地區的又一隔斷。從小行省的劃分看,波斯人大概延續了猶大行省的疆域范圍,撒馬利亞行省的范圍則可能向北和向東進行了擴充,而分離出的奧倫特斯河以西沿海區域的腓尼基行省,東有大海,西有河流與高原阻隔,形成了相對比較統一的地理單元。可見,波斯王用海洋、沙漠、高山和河流將這一塊疆域“包圍”起來,同時利用古敘利亞內部地形環境的差異與曲折,高原、平原、湖泊交織相錯的態勢,外可抵御外敵侵擾,內則不易形成強大的反叛勢力,可達到穩固帝國中央統治,強化王權效力之目的。這也就是為何在波斯統治早期,盡管居魯士的大總督幾乎未干預敘利亞地區的政務,甚至沒有巡防過這一地區,也未有叛亂發生的原因之一。③即便后來有反叛,規模也不足以威脅波斯王權統治,顯然,疆域的山川便利劃分方式本身就是保障王權集中的方式之一。

當然,考慮到敘利亞內部各地區的地理封閉性、經濟腹地、貿易輻射、文化傳統、族群分布的特殊性以及此前歷史發展所形成的政治分散性,波斯設置行省制度當然也是適應前面條件的結果,同時又構成了波斯制度沿革設置的一個重要基礎。這是一種從分散到局部統一的過程,對于進一步整體的統一有利有弊。

其次是犬牙交錯的原則。犬牙交錯是以政治手段作為行政區劃的邊界,講求行政區劃服務于政治統一,這是為進一步實現中央集權的目的而制定的劃定原則。雖然山川形便的原則有助于經濟文化上的聯系,自然屏障可減少力量的集中,但純粹以此為邊界,也會成為中央的隱患,“特別是一個足夠大的山川形便的政區完善為一個形勝之區、四塞之國時,就有可能出現憑險割據的現象”④。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撒瑪利亞行省的設置上。所羅門王去世后,猶太人內部分裂為北邊的以色列王國,都城為撒瑪利亞,南邊的猶太國,定都耶路撒冷。亞述人的征戰浪潮中,北邊的以色列陷落,國中的十個分支融入文明交往中,被稱為“消失的十個支派”;南方的猶太王國雖然淪為新巴比倫王國的附屬國,從而導致了著名的“巴比倫之囚”事件,但人口疆域基本保存了下來。波斯統治初期,居魯士對猶太人采取了“寬容政策”,設置的“河西行省”下的猶太社區是整個行省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治下的區域可能包含有原以色列王國的大部分及北部敘利亞至幼發拉底河的廣闊區域,這使猶太社區的猶太人逐漸有了反波斯的想法。根據《以斯拉記》記載,大河西行省的總督曾上奏波斯王薛西斯,“我們既食御鹽,不忍見王吃虧,因此奏告于王。請王考察先王的實錄,必在其上查知這城是反叛的城,與列王和各省有害,自古以來,其中常有悖逆的事,因此這城曾被拆毀。我們謹奏王知,這城若再建造,城墻完畢,河西之地王就無份了”①。而根據《尼希米記》記載“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并且耶路撒冷的城墻拆毀,城門被火焚燒。”②猶太人確實是因為反叛而受到了波斯王的懲罰。

也正因此,波斯王薛西斯在大河西行省下明確劃分出四個小行省,對這幾個行省而言,新設立的腓尼基行省沿著地中海東岸向南到達推羅,如一把利劍直插入撒瑪利亞行省,在很大程度上割斷了其與海上的聯系,并對猶大行省進行俯瞰。撒瑪利亞行省則分割自猶大社區,與猶大行省沿耶利哥一基色一海法一線為疆域,中間橫跨了撒瑪利亞山,山上的撒瑪利亞城距離猶大行省的耶路撒冷很近,便于監視猶大行省,俯瞰腓尼基。而推羅以南的海法、亞實突等沿海城市歸于劃歸到南部,不僅截斷了猶大行省與腓尼基行省的聯系,還可以對腓尼基行省進行海上監督。猶大行省作為傳統成熟的社區,成為行省后,耶路撒冷在撒瑪利亞行省邊界附近,這座古城盤踞于高山之上,不僅可以眺望埃及,還可監督撒瑪利亞行省。因此,犬牙交錯的行省劃分原則主要適用于波斯的二級行省,使其內部政區劃分以犬牙交錯之狀實現互相牽制,以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二、民族政權的相互牽制。波斯帝國在古敘利亞的行省統治,經歷了從“巴比倫一河西行省”大行省,到“河西行省”大行省下統轄的腓尼基、猶太和撒瑪利亞二級行省的演進過程,這種體系的建立有助于實現帝國統治內民族政權的相互牽制。波斯帝國的統治涵蓋了兩河與埃及文明,被稱為西亞北非文明的終結者,但疆域內民族成分復雜,文化因素多元,政治勢力交錯,這些都成為帝國的隱患,古敘利亞地區尤為如此,其穩定與否對波斯帝國的穩定至關重要。波斯將這一復雜地區劃歸為一個行省,大概有以下一些因素的考慮:第一,考慮到帝國規模的龐大和民族的多樣,多樣性是古敘利亞地區的常態,將其歸為一體,這可能是波斯人維護統治的唯一有效可行的劃分方式,唯有如此才有利于波斯采用“歷史借鑒”的方式與這一地區達成平衡;第二,以提升行政效率優先兼顧各群體利益的考慮,波斯人的政治社會觀是以家族為基礎,經由氏族、部落和國家這三個逐次寬泛的社會政治觀念,最終衍生出民族的概念。《貝希斯敦銘文》將大流士的生平介紹為“韋施塔斯帕(家族)之子、阿契美尼人(氏族)帕薩爾加德(部落)波斯人(國家)雅利安人(民族)”③,足見波斯帝國的行省統治模式拋棄了傳統的“地域—政治”模式,更為注重“民族—帝國”的統治方式,行省只是一個多民族的政治統一體,這也是波斯人在政治制度上的超越性;第三,早先外族政權在這一地區的競爭使得很多民族被融合和消除,使得敘利亞地區不再是沖突的高發地,減少了民族沖突,為波斯在此地設置多民族行省單位減少了阻力。

除了上述因素的考慮,波斯帝國在行省制度上的創新還表現在充分利用這一地區民族眾多的特點,反向推演,變因素不利為有利因素,這便是以差異對待的方式,利用民族間的矛盾,實現行省內外的牽制,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從內部來看,波斯對猶太人采取的政策無疑具有代表性。雖然傳統觀點普遍認為居魯士對猶太人的寬容政策是不得已而為之,但猶太人是古敘利亞地區的一個影響力巨大的民族,波斯王居魯士對猶太人的寬容政策,更多是從政治的角度考慮的。一方面,猶太人作為中東地區的一個重要民族,允許那些在“巴比倫之囚”中被擄走的猶太人返回古敘利亞的迦南地帶,重建耶路撒冷,不僅可以贏得他們的好感,還可以把他們培養成一支幫助波斯人進行有效統治的群體。實際上,猶太人從公元前587年被俘,公元前538年居魯士允許其返回,中間經歷了49年,所以被俘的那一批人幾乎都已經年老或過世,返回者多是在巴比倫出生之人,這些人不是猶太人的代表,而是波斯的代理人。以將第一批人帶回猶太地區的所羅巴伯為例,其名字的本意為“巴比倫的子孫”,之后的猶大行省的總督以斯拉是來自巴比倫的一位祭司,尼希米是波斯王的酒政。這些人回到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猶大地區,允許其修建圣殿,重修耶路撒冷城墻,可達到如下效果:第一,猶太人對周圍,特別是撒瑪利亞居民的進行牽制,這些人作為波斯王在猶大的代理人,忠實于波斯王,將周圍的人視為“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所以當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之時,他們請求猶太族長,要求一起修建圣殿城墻時,猶太人十分居高臨下說道,“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干,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協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居魯士所吩咐的”,足見這些返回的猶太人如一根“尖刺”一樣直插敘利亞地區眾民族之中。第二,讓眾民族對猶太人形成圍攻之勢,波斯王之所以對猶太人采取了寬容政策,還是看到猶太人慣于“反叛”的過往,因為周圍民族對耶路撒冷的評價“是反叛的城,…常有悖逆的事”,波斯人以“老好人”的姿態就是希望引起周邊民族對猶太人的“憤怒”,所以才有猶太人在重建耶路撒冷時,周邊民族不斷擾亂他們,“賄買謀士,要敗壞他們的打算”①,特別是撒瑪利亞行省設定后,來自參巴拉家族的總督還聯盟河西的眾多百姓,上書薛西斯猶太人有謀逆之舉,告誡波斯王切不可使其完成圣城建造,否則“河西之地王就無份了”,也見耶路撒冷的一舉一動都在波斯王的監控之中。

從外部來看,“河西行省”作為一個整體,雖是“十字路口”上的交流平臺,但更像是一把將埃及和兩河文明死死地鎖在一起的“鐵鎖”,河西以西是埃及和愛琴海文明,河西以東則是兩河、南亞、中亞文明,波斯人能否對橫跨歐亞非的帝國進行有效控制,“河西行省”的戰略位置是關鍵。以腓尼基行省為例,其位于地中海東岸,以推羅、西頓、畢布羅斯和阿拉杜斯城邦為主,雖然公元前5世紀后,“波斯王有意扶植西頓,建立有幾個城邦居民組成的‘三城”盟邦”②,實現集權理念的滲入,但因腓尼基人善于商貿和海軍力量強大的原因,波斯給予其很大的政治自主性,允許其鑄造貨幣,幫助其擴展貿易范圍,贏得腓尼基人的擁戴。在居魯士控制“河西地區”后,腓尼基人甘愿臣服于波斯統治,成為波斯軍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③特別是在薛西斯入侵希臘的過程中,腓尼基行省的船隊表現出其參與的重要性,在1200條船只中,300條三列槳戰船來自腓尼基。①雖然埃及和塞浦路斯也曾提供戰船,但是這些地方經常發生叛亂,有時還聯合雅典對抗波斯,故而腓尼基行省不僅成為岡比西斯征服埃及過程中的重要海上支持,還是鎮壓埃及叛亂與出征歐洲及守護波斯帝國西部權力和疆域的重要力量。作為猶大行省,波斯王也利用猶太人與埃及人的“世仇”(埃及對猶太人的迫害導致猶太人逃離埃及,返回迦南地區),將其作為防止埃及進行叛亂的監控區和抵抗埃及蠶食敘利亞地區的緩沖帶,進而達到維護波斯在這一地區的長期穩定統治。

三、敘利亞“河西行省”設置的歷史影響

在以往的歷史評價中,國內外學者們對波斯帝國的統治褒貶不一。有些學者通過對軍事、宗教、文化和行省的具體研究,認為波斯帝國是依靠宗教的寬容、文化的多元、強大的軍事征服和完善的行省體系而成為西亞北非文明的終結者;②但也有學者認識到統治者沒有與時俱進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動境內各種文化、族群、風俗、信仰相互融合,尤其是長期維持行省制度,使文化差異、族群隔閡、信仰分歧不斷擴大,逐漸表現為一種結構性的矛盾。③學者們觀點上的分歧還是因為從波斯帝國由上而下統治的角度,在認識的正反兩面、統治的主客觀效果不同所致。實際上,波斯帝國統治下的帝國本身就是差異性極大地帝國混合體,正面與負面,積極與消極的層面都是圍繞混合體而得出的客觀印象,都屬于波斯帝國治理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若從下往上看,或許還有不一樣的結論,而位于“十字路口”的古敘利亞地區“行省”體系的建立對深化波斯行省的設計與理念大有裨益。所以,在具體的認識或歷史評價中也可以從上而下的角度思考波斯在行省建設上的歷史影響。

首先,豐富人類制度文明史的內涵與類型。人類制度文明史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出現、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在數千年乃至萬年的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各種制度不斷產生、發展、興盛、消亡。有的制度完成了其歷史使命而謝幕,新生的制度又順應時代潮流登上歷史舞臺。這一過程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生不息進行偉大創造的過程。制度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制度建設的結果,同時也通過制度建設及其過程予以體現。在整個文明中,制度文明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制度文明的內涵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它不僅包括了國家的法律制度、政治體制,也包括了經濟體制、教育制度、科技體制等。制度文明的建設和完善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但是傳統的制度文明研究多集中于大國或大文明,而忽視了對像古敘利亞這樣的文明的制度貢獻的探討。實際上,制度文明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演變。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制度文明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也會有所不同。作為西亞北非文明的終結者,波斯文明在與周邊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突破了地域局限,衍生出世界主義思想,并將這一理念融入了行省制度的創建中,古敘利亞文明成為這一制度文明建設的典型。

與傳統的強政治的制度文明形態不同的是,古敘利亞地區長期呈現出的是“弱政治”的制度形態,但是,波斯這一外族統治還是客觀上促進了古敘利亞地區的“政治統一”趨勢。雖然地方自治權依舊很大,但客觀上促進了諸文化在這一地區的交流與融匯,使古敘利亞文明真正成為有實體的、以文化為紐帶的制度文明體。但與傳統制度文明中以構建政治史為主線和框架的“慣例”不同,它是以文化為線條和模型構建的一種文明形態。湯因比、斯塔夫里阿諾斯、亨廷頓及我國學者林志純和吳于廑,為古敘利亞制度文明的構建提供了啟示性理論,但也主要適用于對其他幾種世界文明體的認識與構建,對弱政治化的古敘利亞文明構建意義有限。

因此,古敘利亞制度文明的類型與傳統制度文明的類型差別很大,傳統的文明構建理論都無法概括古敘利亞文明的概念范疇,但是這個古文明憑借豐厚的文化根基和地理位置,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處于文明交往中心的古敘利亞地區,用“文明交往”的理論對其進行構建和闡釋,更為符合這一文明的演進規律,相較于其他古老文明,這一地區以文化元素為交往核心的“節點文明”的特征更為顯著。因為雖然所有文明的交流借鑒都有一個交往點,但這里的節點主要是“發散與匯集”地,且未依靠政治和軍事力量將點擴展為面,而是一直保持著相匯和融合角色,特別是在波斯人的行省制下,加速了敘利亞地區作為一個明確的點的內部交流和外部交往,讓古敘利亞地區的制度文明在兼容并蓄中形成了自我的演進范式,在人類文明史上做著自我的貢獻,這不僅為敘利亞文明內部加速融合和外部持續輸出文明成果奠定了基礎,更是豐富了世界制度文明理論的種類,為學界對類似于古敘利亞制度文明的構建與闡釋提供了新的案例。

其次,強化古敘利亞地區政治“整體”層面的屬性。雖然古敘利亞地區屬于“弱政治”形態的文明,但是波斯的行省統治模式,為其實現了形式上的一體化構建理想。波斯帝國將敘利亞劃為“河西行省”進行統治,自此敘利亞擁有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單位。雖然敘利亞地區依附于波斯文明,但波斯帝國集權政治統治模式與敘利亞松散盟邦政治統治方式發生了碰撞與融合:一方面,波斯王通過強化王權和建立中央官僚體系,再由各級官員自上而下推行,在敘利亞地區構建了地方對中央、中央對君主的層級式帝國政治統治體系。作為地區的實際管理者,敘利亞行省總督通過監管下級行省的方式,亦將王權與集權思想融入敘利亞的政治制度中。集權統治的帝國政治理念在敘利亞地區得以深化,促使敘利亞行省也建立起了以總督為中心、下設猶大和撒瑪利亞次級行省、次級行省又直接管理地方城市的集權統治模式。另一方面,在波斯人到來之前,敘利亞地區已形成了以自治為特征的地方共同體或聯盟王國的政治統治模式。自治政治思想遭遇到中央集權思想時,又發生了自下而上的層級抵觸,進而弱化了王權思想的貫徹。因而,兩種政治思想在斗爭中最終走向妥協,波斯王為了帝國統治的穩定,于行省制度構建中,在強調集權之時,亦充分給予地方自治。在政治制度與理念的“交往”與“鑒融”中,波斯統治下的敘利亞地區最終演變為敘利亞——波斯的政治制度模式,①由上而下的專制王權與由下而上的地方行省自治統一并行成為其最顯著的特點,“大行省、小自治”成為對其最核心的政治制度概括。

因此,雖然波斯的“河西行省”還非敘利亞之實名,但政治統一性卻在建立。雖然波斯帝國與“河西行省”代表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但對古敘利亞地區“廢藩置省”,是波斯帝國的一個主動行為,如此設計的理念與原則也是彰顯波斯王強化王權與集權中央的目的與初衷,故而學者認為的“一旦地方出現異動甚至暴動,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階級屬性和帝國統治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必然會采取高壓政策,乃至予以暴力鎮壓”①,結果就是給古敘利亞地區的民族帶來巨大的災難和陣痛。但若從古敘利亞地區作為受動行為來看,波斯的行省設計也有兩面性,雖然波斯王想要通過“以夷制夷”的方式達到集權目的,但演進趨勢也未必能完全按照統治者的設計踐行,因為行省內部經過長時間的統一融合之后,也會形成巨大的反抗力,從居魯士的“巴比倫-河西行省”建立到大流士劃出河西二級行省,到薛西斯從河西行省再分下一級行省,都可以看得出“河西行省”作為整體力量由下而上的巨大影響力導致波斯王對其不斷調整。

波斯帝國統治者主觀上的行省內部“分離政策”,在客觀上促進了古敘利亞地區的政治整體統一,統一與整體成為這一地區自此以后演進的基本趨勢,而統一地方勢力也會演變為巨大的離心力,特別是當中央政策危及行省時或中央實力減弱時,地方總督統治會日益強大。此外,波斯對古敘利亞地區的二級行省單位的總督任命,多出自當地人,故而分離的境況就更普遍,如在波斯帝國末期猶大總督葉赫茲卡亞所造銀幣上的銘文中,他被大祭司約哈南取代②,甚至在希臘人東征這一地區時,腓尼基城邦開始轉向支持亞歷山大,表明波斯在這一地區的統治開始瓦解,自下而上形成阻力。因此,“波斯大王的權力雖然足夠專制,掌控著上至王公、下到升斗小民的命運,但所謂的中央集權,因為總督權力的放大和地方共同體的自治,實際上已經被化解”③,這也就決定了波斯帝國統治下的“結構性矛盾”成為必然,不可調和,之后的希臘人、羅馬人的統治也會因循這一矛盾,但不可否認的是古敘利亞地區的政治“整體”屬性是從波斯“廢藩置省”開始的。

再次,劃定古敘利亞地區“疆域”地理的邊界。在歷史教學中,時空觀被認為是學習、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是形成歷史思維的前提。它要求學生不僅要對歷史事件等涉及的時間、空間有明確的感知,還要在此基礎上構建前后及相關歷史事件間的有機聯系,并對此產生準確的評價。通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可以幫助他們將零散的知識點形成框架,構建歷史體系,避免孤立、片面地論史論事。對古敘利亞文明構建的過程,一方面是對其歷史線索進行梳理和把握,另一方面則是對其空間范圍的界定與闡釋。而疆域的界定是古敘利亞文明的構建的重要基礎。

當下,學者們將古敘利亞地區界定在“南起西奈半島,北到陶魯斯山脈,西起地中海東岸,東到敘利亞沙漠”“包括了今天的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等地區及土耳其南部伊斯坎德倫等地區”④。這些地區早在敘利亞地區出現文明之前就已存在,但是將其賦予“敘利亞文明”疆域的名稱卻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在波斯人到來之前,古敘利亞文明在地理上的疆域邊界概念還不清晰,民族間的互動非常頻繁,閃米特人較早在這里建立了城邦文明,各個城邦更為關注城邦的疆域范圍,城邦間戰爭也是為了這一目的。戰爭作為古代敘利亞文明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兼并的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會促進政治制度上的統一,但若在勢均力敵、受外族政權干擾的情況下,其本身也有可能會在沖突、無序的交往關系中阻礙政治統一。古敘利亞作為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諸多文明在這里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沖突、相互抗爭,政治制度文明經常受到其他文明的影響,這也決定了古敘利亞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因政治上的分散、文化上的多樣,導致其在疆域上的不確定。

因此,雖然“敘利亞”這一稱呼是后來的希臘人的貢獻,但若沒有波斯人將其劃定為“河西行省”這樣一個地理單位,其名與實之間的合為一體也是不現實的。波斯人到來之后,雖然這一地區的文明仍然處于多樣的狀態,但是以王權之名將其歸為一省進行治理,促使其地理疆界首次在敘利亞文明史上得以確立。應該說,地理上的邊界確定對古敘利亞文明意義重大,這不僅為其政治制度上的進一步融合及獨具特色的制度文明的形成提供了“物”的條件,也為敘利亞文明的“名實”一體化奠定了基礎。敘利亞已經不再是某一個模糊的地區代名詞,而成為一個具有文明特質的“疆域”文明,隨著“疆域內”文明的碰撞融合,“疆域”中的人逐漸被稱為“敘利亞人”,“疆域”中的文化逐漸被稱為“敘利亞文化”,“疆域”內的文明逐漸被稱為“敘利亞文明”,敘利亞“疆域”邊界形成亦促使敘利亞文明實體的形成。

總之,古敘利亞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展示的內涵是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燦爛悠久的文明交往的土地”①,波斯人在這一文明的發展演變中起到過重要作用。在歷史沿革方面,古敘利亞地區經歷了城邦文明和盟邦文明的演進中,逐漸形成了“弱政治”文明形態,波斯人汲取前人統治模式的基礎上,經歷了居魯士王廢除“盟”邦與初建“巴比倫一河西”大行省,大流士將大行省劃分出“河西行省”二級行省,薛西斯一世取消大行省,代之以“河西行省”大行省,下設猶大、撒瑪利亞和腓尼基幾個小行省,形成了擁有波斯特色的“行省制”,之后的君主基本維持這一統治方式。而在行省制的構建原則上,表明波斯人堅持了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的原則,其結合寬容政策,實現行省內的各級總督有隸屬關系,也有互相監督之責,波斯王有自上而下的集權手段,由此實現波斯王權對古敘利亞地區的絕對控制,正如波斯王對“河西行省”高級官員的控制那樣,“指揮官在戰爭中缺乏獨立性,所有事務均交由波斯大王”②。當然,河西行省也憑借地方自治的制度方式消減王權的干涉,所以古敘利亞政權與外來政權建立的中央與地方的結構性矛盾便不可避免。但正是這一行省設置促使敘利亞地區將波斯的政治制度與敘利亞本土的政治模式進行了融合,創新發展出中央集權、地方自治和全面管控在內的“混合式”政治制度模式,無論從對世界文明制度層面,還是對古敘利亞文明構建層面,抑或是對古敘利亞文明邊界層面,都體現出了波斯行省制對敘利亞“節點文明”的內核形成中的作用,而這些貢獻對世界制度文明理論的豐富、古敘利亞的政治整體統一屬性和疆域邊界范圍的形成產生了奠基作用。

猜你喜歡
文明制度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多元文明,照鑒共同未來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0
讓文明之花持續綻放
人大建設(2020年5期)2020-09-25 08:56:12
漫說文明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對不文明說“不”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亚洲区欧美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伊人无码视屏|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国产成人一级|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亚洲天天更新| 亚洲男人天堂2018| 国产屁屁影院| 久久无码av三级| 99re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五月综合色婷婷| www亚洲精品| 高清色本在线www|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高清| 国产97色在线|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国产| 中文字幕伦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色135综合网|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成人亚洲天堂|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日韩在线中文| 国内精品免费| a在线观看免费| a级毛片免费看| 91精品亚洲|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国产主播喷水| 国产男人天堂|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